累计感染超5万,广州抗疫算成功还是失败?社会2022-11-17 15:11在单日新增感染者8000+,累计感染超5万人的广州,我从距离琶洲方舱医院1.3公里的一家餐厅点了份紫苏牛蛙外卖。此刻吃饱喝足,我来跟大家分享一些广州人民的生活,也请大家帮忙参考下,看广州这轮抗疫到底算成功还是失败,下一步是该收紧还是放松。拒绝全城静默的五种生活无论是倾听广州市民的心声,还是遵守国务院优化防疫“二十条”的规定,像四月份上海那样的全城静默都不会成为广州抗疫的选项。拒绝全城静默,现在广州完全有底气这么说。那么问题来了,在每日新增感染者眼看就要破万的形势下,不搞全城静默,还能怎么防疫呢?我用一张图总结了当前1800万广州市民的五种生活,从这张图大致可以看出这座改革先锋城市的抗疫思路。方舱的生活人数:五万人级别特点:集体生活略显艰苦,但勉强能过,生龙活虎等待转阴广州当前启用了多个广交会展馆作为集中安置感染者的方舱。嗯,我实在不愿意在方舱后面加上医院两个字,原因大家可以从下面这封告知书看出来。简而言之,绝大部分人生龙活虎,不需要任何治疗,极少部分人发烧咳嗽,需要对症缓解。这些感染者大约有5万人左右,本轮疫情自10月底开始,第一批感染者已经转阴出舱。高风险区的生活人数:十万人级别特点:足不出户,等待服务上门,吃饭和看病有基本保障本轮广州疫情主要集中在海珠区的康乐村、鹭江片区的城中村,感染人数占到90%以上,此外番禺区、荔湾区也有几个小规模传播点。所以,有散发感染者的楼栋(比如我一位同事所在的楼),有社区传播的街道(比如康鹭片区几个街道)被划成了高风险区,市民必须居家隔离足不出户,生活物资由防疫人员上门配送。成为高风险区之前的康乐村无论从高风险区封控人员的绝对数量来看,还是和其它城市横向对比来看,广州划定高风险区都是非常谨慎克制的。5万多感染者,相应的足不出户管控人员只在十万人级别。从高风险区市民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大家吃饭问题和看病问题是有基本保障的,暂时没有发生长时间缺菜或急诊不能及时送医的情况。这也得益于高风险区封控规模有限,如果到百万人级别,想必困难会多很多,如果到千万人级别,上海殷鉴未远。管控区的生活人数:百万人级别特点:可以步行出门就近买菜,但路上没车,不能自行就医数万人的感染规模,肯定不可能只在一个几平方公里的片区里发生,病毒总会随着人员流动向外传播,对周边居民形成影响。以前,这是划定中风险区的依据,现在“二十条”出台取消了中风险区,但相应的疫情管控措施还是在实行。上周,包括我在内整个海珠区、番禺区市民的生活就是管控区的状态:可以步行出小区买菜、散步,但路上公交地铁停了,出租车网约车也停了,私家车不让上路。在管控区,如果生病了,需要社区安排车辆送医,万一是急症,可以直接打120派救护车。这周,海珠区两头的几个街道取消了交通管制,番禺区除高风险区外也取消了交通管制,现在仍然处在管控区的市民大概在两百万人以内。这些人生活都没有问题,就医略有麻烦。受限区的生活人数:千万人级别特点:可以在区内自由活动、上班,不能堂食娱乐从人数比例来说,当前大多数广州市民是处在一种生活轻度受限的状态:可以在区内自由活动,也可以上班,但是餐厅不能提供堂食,电影院、KTV、健身房等场所不能营业。受限区市民在路边露天理发我所在的海珠区边缘、番禺区、越秀区、荔湾区、黄埔区、白云区、花都区都是这个情况,人数加起来上千万,占到广州人口一大半。所以,在外面人看来广州简直是水深火热,在广州自己看来其实没什么感觉……这样的生活也不知道算不算更健康,但花钱的确变少了。作为代价,开实体店的人赔钱也变多了。常态区的生活人数:五百万人级别特点:生活一切如常,但市面略显冷清还有大约四分之的广州市民过着无限接近常态的生活,比如市中心的天河区,郊外的南沙区、增城区、从化区,除了出广州会被歧视以外,在广州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切如常。我前两天也溜去天河区逛了下,商场、餐厅都在正常营业,但生意……说得客气点是略显冷清,说得严重点是门可罗雀。在上千万人流动受限的情况下,生活在常态区的市民也不可能真的毫无影响,而做生意的人更是压力巨大。一座广州城是这样,一个广东省是这样,放到整个中国也必然是同样的道理。了解了广州市民的实际生活状态,再看广州单日新增接近1万,累计感染超过5万的数据,你觉得广州抗疫到目前算是成功还是失败呢?评价抗疫效果的四项指标我是一个没有家乡概念的人,也没有吹捧某座城市的必要,广州抗疫算成功还是失败我不下结论,但可以提供几个评价指标供大家参考。第一,看生命安全截至11月17日,广州本轮疫情已超过半个月,累计5万多感染,目前没有死亡病例,报告了1例重症,1例危重症。可以预见,随着时间推移和感染人数的继续增长,会有新的重症病例出现,也难免会有死亡病例出现。但这个重症比例和病死比例大家都看在眼里。第二,看医疗挤兑在有关防疫政策的讨论中,医疗挤兑永远是核心话题。可很多人不清楚,医疗挤兑有两种情况:一种医疗挤兑是大量人在短时间内感染,需要住院、需要重症救护的人超出医疗资源承载能力,导致很多人看不了病;另一种医疗挤兑是在人为管控政策下,把原本可以开诊的医院关闭,把原本能够自行就医的人一股脑推给救护车,把原本能够自行买药的人推给医院,导致真正急症患者不能得到及时治疗。广州当前虽然有大几万感染者,但真正需要住院治疗的只有3位数,可能需要ICU抢救的只有2位患者。99%以上的感染者没有任何症状,或者可以自行喝热水等待康复。可以非常笃定的说,广州目前没有发生医疗挤兑,只要不搞全城静默,将来也不会发生医疗挤兑,感染者再多10倍、50倍也撑得住。第三,看生活保障病毒不会凭空消失,任何防疫路线都会有相应代价,但我们作为人,都不希望代价包括饿肚子。所以,生活保障做得好不好,一定是评价防疫工作的非常重要的指标。目前,广州市民的生活保障总体是让市民满意的,常态区自不用说,受限区完全没问题,管控区也能顺利买菜,只有高风险区存在局部和短时间的买青菜困难,但目前没有听说过有人饿肚子。而生活在方舱的感染者反馈的主要问题都是洗澡不够方便,厕所清理不及时,晾衣服位置不够等……说实话,经过这三年的新闻轰炸,我现在期待很低,没有发生恶性事件就已经谢天谢地了。不过,可以预见,如果感染规模进一步增大,高风险区域继续变多,生活保障的压力也会逐渐增加,到时也说不准会出现什么状况。第四,看经济发展既要控制疫情传播,又要保障经济发展,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严峻的。即便做到广州的程度,对经济的影响也是肉眼可见非常显著的。首先是高风险区经济活动完全停滞,这次疫情的核心康乐村是广州服装产业的中心,整个产业链年产值近2000亿元,现在看来,到春节之前的生意都直接清零了。更大的影响还在后面,政府计划对这个片区进行改造,可能涉及到拆迁和产业转移,直接影响上万家服装产业链小企业的生计。当然,产业升级长远看是好事,但每次升级总会有大部分中小从业者被抛开。然后是受限区和常态区的冷清局面,使得实体店生意举步维艰,老板赔钱,工人失业,广州引以为傲的烟火气都降了好几级。最后是外省对广州人差旅的限制。虽然“二十条”新政要求不得对高风险区以外的人员流动设置隔离措施,但目前外省,甚至广东省内其它城市都在事实上限制广州人前往。广州是贸易之都,没有差旅,等于直接废了一半武功。其实我还想补充一个评价指标,就是防疫政策对人的尊严的保障,在我看来,这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过想想现状,还是就此打住吧。因未戴口罩与防疫人员争执后被制服的市民如果认为以上几项评价指标有道理,那么就可以把你所在城市的情况代入其中,得出你自己的主观结论来。继续抗疫的两个方向写了这么多,总要归结到一个结论,就是广州的抗疫下一步往哪里走。如果进一步收紧,会有更多市民被纳入管控区,新增感染一定会比当前少一些,但大概率不会清零,可以预见会发生人为的医疗挤兑。如果进一步放松,会有更多人纳入常态区,整体的感染规模肯定还会在当前基础上继续攀升,但市民的生活会有保障,可以预见不会发生人为的医疗挤兑,会否发生感染失控导致的医疗挤兑,就要考验广州的行政能力了。期待你的建设性意见。项栋梁注:建设性意见公众号被强行休假一个月后今日终于恢复营业,基本常识公众号还有一个月假期,感谢大家关心。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