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公司突破5000家,基金经理患上"选择困难症"!当深度遇到广度,该如何抉择?
主动权益基金经理正面临着“眼花缭乱”的困难。
最新统计显示,在刚刚过去的一周,A股上市公司正式突破5000家,在上市公司数量大扩容的背景下,基于传统打法的主动权益基金在个股的“深度”和“广度”之间,艰难地寻求平衡,而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数量突破5000家的现实,也使得公募基金的研究覆盖成本大幅提升,对大体量的头部公司而言,数量过多的股票池,也可能意味着许多个股的效益贡献,难以无法覆盖支出的研究成本。
在每天打开手机微信后,都有数十条荐股信息等待基金经理阅读的背景下,“选择困难”是一个影响基金业绩的问题。
“错过的好股票其实很多,主要是精力上有点顾不过来,因为每天都有大量信息推荐。”深圳一位基金经理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坦言,每天打开手机微信,都有许多条股票推荐信息,这需要基金经理首先决定到底应该深度阅读哪一条信息。
在信息如此之多的背景下,许多“牛股”在第一时间的“阅读选择”上,就已被过滤掉了。显而易见的是,上市公司数量的急速扩容,正给基金经理的传统打法带来越来越大的挑战。
那么,公募基金经理的传统打法是什么?
景顺长城基金副总经理黎海威认为,传统的主动权益投资覆盖面相对比较窄,主要是集中在基金经理的能力圈内,通过调研和基本面研究等方式进行深度研究,投资集中度相对也会比较高。
显然,主动权益基金经理的业绩来源于能力圈内的“个股深度研究”,这意味着“深度”表现得越极致,也就将牺牲基金经理覆盖的“广度”。
“这导致的结果可能是一些年轻基金经理的策略容量比较有限。”华南一家超大型公募基金经理接受券商中国记者采访时认为,许多年轻的基金经理基于熟悉的一两个行业,有可能会在某些阶段把基金业绩做到极致,但当业绩规模大幅度抬高后,只熟悉两三个行业的基金经理难以保持长期业绩优势,因为上市公司数量在持续增长。
“即便是一家基金公司拥有三四十名股票研究员,也很难对目前A股全部覆盖到位。”曾担任公募基金经理的崔俊杰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资本市场扩容带来的结果就是,A股的传统选股研究难度变大,基于主动选股投资的收益预期变小,目前基金公司在人力和精力上很难对A股复杂的市场进行系统和全面的覆盖。
在券商中国记者的调研采访中,许多基金经理都表达了上市公司数量扩容后,基金投资难度迅速提升的现实。
一个重要的事实是,基于精选个股而声名鹊起的一批知名基金经理,在最近几个年度的业绩排名中多数都略显平庸。
“我之前也在思考上市公司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下,做加法和做减法的问题。”深圳一位管理资金不足5亿的公募基金经理向券商中国记者坦言,他还是更希望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进行精耕细作,同时小心翼翼地拓展能力圈的边界,因为他并不追求惊人的业绩和所管基金规模的快速增长。
不过,对于管理资金规模百亿级的超大体量基金而言,上市公司数量快速增长后,情况又有不同。基于行业配置或产业链配置策略,被认为是大体量基金管理模式中省时省力又较为靠谱的策略。
广发基金副总经理刘格菘认为,对大规模基金来讲,挖掘一两家上市公司对组合收益的贡献比较小,反而是行业深度研究、产业链的把握可能会给投资组合带来比较多的超额贡献。
显而易见的是,对超大公募基金公司或基金经理而言,在5000只股票中精挑细选去填充体量巨大的基金仓位,显然是不易的,且面临个股对基金的贡献难以覆盖成本的问题。
“个股研究是有成本的,是要产出的,小盘股的透明度比大市值公司差,研究成本高、对基金业绩的贡献却比较低,也就是投入研究资源后,相应的产出低。”南方基金的一位人士强调,基于提高研究的投入产出比,对上市公司的调研肯定集中覆盖到透明度较高、产出效果比较好的公司,缩小A股公司的覆盖范围。
平安基金何杰也认为,随着上市公司数量的扩容,覆盖更多的细分行业比覆盖更多的个股要容易和有价值得多。
“在同一个细分行业里,最多可能只有两家公司同时具备市场定价权和竞争能力。”何杰对记者强调,一个细分行业最多只有两家好公司,一个行业覆盖两家就足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近两年的市场中,“行业景气度”日渐成为基金经理口中的高频词汇,而追逐“行业景气度”本身也是上市公司数量扩容后的结果。
券商中国记者注意到,很多全行业配置的基金经理在上市公司数量大扩容背景下,倾向于通过“景气度”指标筛选出正处于高速发展期的行业,直接剔除掉“景气度”低的行业,同时也减轻了基金经理研究覆盖的工作量。
“一周至少三四天线上调研要排到晚上11点,同行参与的热情也都非常高。”一位新入行的新能源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这个行业变化日新月异,大家对产业链上下游的数据跟踪得都很细,对行业内上市公司的覆盖面也非常广。
有行业内人士也认为,这两年很多年轻基金经理管理产品业绩表现出色,一方面是他们过往的学习、从业背景与高成长行业高度契合,二是年轻基金经理精力更旺盛,对行业、对公司的跟踪更细,更适应这两年的市场节奏。
但目前来看,“景气度”投资似乎不再是万能的“灵丹妙药”。尤其是2022年下半年以后,市场震荡加剧,板块轮动加速,高景气度赛道“拥挤”,相关基金出现较大回撤。此前还曾有基金经理质疑过,“如果天天跟踪景气指标,不知道要做到什么程度”。在他看来,每天看头条,看报道明天需求多少、下个月订单多少、下个月产品价格多少、毛利多少?这种方法并不适合所有人,自己还是会从相对长的维度逆向布局一些行业。
“当市场把一个因子的权重放到很高的时候,就是这个因子的方法论快要失效的时候。”大成基金董事总经理、股票投资部副总监韩创此前在接受券商中国记者专访时表示,景气度投资需要做得很细,要熟悉行业的细枝末节,因为行业变化刚开始的时候,通常是很细微的,甚至产业界人士都未必发觉。而现在景气度投资已经非常白热化,内卷得很厉害,大家天天挖信息、盯数据,对短期变化过于敏感。在当下这个时间点,反而应该稍微淡化一下景气度,而在公司中长期竞争力方面多下功夫,一些具备中长期竞争优势的公司可能正在给出比较好的价格。
而对于投资单一行业的基金经理而言,在上市公司数量扩容中,调研的范围虽然相对的缩小了,投资难度却没有大大降低。
尤其对于不断发展的行业来说,每年仍会有大量公司上市。如年内新上市的364家上市公司中,有47家上市公司属于医疗保健行业,占比约13%。华南地区一位医药基金经理对记者表示,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医学的发展,基金经理也得不断学习新的知识,并得密切跟踪学界和业界的最新动态。
具体到投资,对于一些基金经理而言,深入下沉地研究个股,尤其是研究还未被广泛挖掘到的个股尤其重要。自2021年三季度以来,医药板块遭遇调整,许多重仓热门大公司的医药基金回撤明显,有基金最大回撤超过50%,而近三年表现居前的融通健康产业基金,最大回撤为29%,在同类型基金中回撤控制优秀。该基金的基金经理万民远身上有一个显著的标签就是“人多的地方不去”。观察他近三年的基金持仓发现,他的重仓股中罕有耳熟能详的医药龙头,且多数市值未超过300亿。
“其实医药基金经理对细分赛道的看法不会有特别大的差异,可能在某些小的细分领域里面会有一些小小的分歧。”万民远表示,“可能绝大多数的人会选择行业的龙头,而我可能会选一些行业里面细分的,二级甚至三级行业里面的细分龙头。这些公司在某些细分领域里面更具特色,甚至它的成长性和未来的成长空间和持续性可能会比龙头公司还要好,估值比较有优势。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的研究没有出错,最后兑现出来,那你的股价会大概率跑赢这些龙头公司。”
校对:王锦程
全线爆发!中字头上演"涨停秀",是何原因?26万亿资产"魅力"曝光,股息率高达2.6%,这些公司20年持续派息
核酸聚集导致踩踏?官方通报!新增2454例,北京:进一步降低通勤率!湖南"蓝码"上线1天被取消
合肥发布"16个不得"!一地通告,"郑州未经沟通将870人运抵"!"蓝码"上线,多地已有类似政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