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悲!再不封杀他,娱乐圈就废了
厂花陈坤的新剧已经完结,还有人没看过的吗?
没看过不要紧哈,毕竟这是部因为没人看而走红的“奇葩”作品。
《风起陇西》,上星网播双扑。
扑得轰轰烈烈、荡气回肠,也算一项成就。
为了蹭热点(bushi),姑娘连夜刷完整部剧,发现它扑,还真有扑的理由。
场景太黑,台词半文不白,还有给文言文带字幕翻译、人物字号带备注等方式“侮辱”观众智商……这些槽点已经被大家说滥。
多怕观众看不懂啊
但姑娘觉得,这些缺点倒还无伤大雅,毕竟不影响剧情。
真正要命的在于,剧本借了三国的壳,却没能正确把握“经典”与“改编”之间的这个度,这点做的甚至完全失败。
《风起陇西》,改编是虚,“毁经典”是实。
改编?胡编!
第一紧要的,是对千古名臣诸葛丞相的形象摧毁。
诸葛亮,经过千百年的传说、演绎和发扬,已是国人心目中忠义与智慧的化身。
其忠义,一生所愿辅佐蜀汉、还于旧都,为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其智谋,草船借箭、火烧博望坡、借东风……,“多智近乎妖”。
但《风起陇西》里是如何改写的?原本的智商高地,啪!直接变低谷了。
开头一上来就挥泪斩马谡,问题是剧里马谡并没有像历史上指挥不当,而是被错误情报坑了。
马谡一个受害者,你诸葛丞相问都不问把人砍了,完事才后知后觉是自己这边情报有误。
之后手下人为了搞倒政敌李严,背地里耗费巨大人力物力内斗,直接导致第二次北伐失败,而整个过程丞相一无所觉,一个人乐呵呵地做着“克复中原”的春秋大梦。
最后真相揭露,又来了句“手段不妥,但结果正确”的评语,等于承认内斗的正确性。
且不说历史上李严这个级别,丞相真想搞他根本不用那么费劲。就说搞政敌搞到事关国策的北伐失败,他竟然表示理解。(马谡:敢情就我大冤种呗)
智商没了,格局也没了。
整部剧结束,诸葛丞相对外不能把握战争形势,对内不能掌控手下人,完全一个被架空的傻白甜,除了“忠义”,啥啥都拿不出手。
除了丞相人设垮台,剧本还加了个更离谱的情节。
幼帝刘禅,给李严下衣带诏,让他斗倒相父诸葛亮。
历史上的刘禅,可是在小人污蔑去世的丞相时发了大火,“后主怒,下狱诛之”,直接砍不带丁点犹豫的。两人的关系可以说如父如子。
然而那些脍炙人口的人物和故事,在编剧手中就这样被轻易颠覆了。
类似情况,实在也不鲜见。
鞠版《新白娘子传奇》,原本善良温婉、勇于斗争的白娘子,变成一个爱爱爱不完的恋爱脑、修行一千年仍然不谙世事的白痴。
王丽坤版《封神演义》,原本祸乱朝纲的“狐媚子”苏妲己,变成与两男一妖爱恨纠葛的奇女子……
早在十年前,黄宏就在央视春晚的舞台上讽刺过改编乱象。
《荆轲刺秦》,荆轲杀嬴政、统六国、霸秦后、穿大宋、接师师、越清朝、娶格格、又在民国血战上海滩,一顿操作下来,气得黄宏大骂“胡说八道”!
但十年过去,仍然有人打着创新的旗帜胡编乱造,实在令人气愤。
这是毁经典,也是不负责任。
改编乱象缘何而来?
说到底,一次不合格的改编,从导演(资本)、到编剧、到演员,整个制作团队没有人是无辜的。
首先,从资方来说,为了逐利,他们早就失去了耐心打磨作品的“匠心”。
为了保证流量,他们什么火就拍什么。
《花千骨》火了就一股脑冲仙侠,《庆余年》火了就前仆后继改男频IP,盗墓题材火了又是铺天盖地的小哥吴邪,马亲王IP火了,开始打造马伯庸宇宙……
跟风本不算错,但追逐快钱的资本,无法忍受打磨剧本、磨炼细节的漫长时间,一心只想搞噱头、抓眼球、整流水线。
选一个有粉丝基础的IP,拉几个流量演员,实在不行给搭配几个老戏骨,咣!成了!开拍吧。
不就是笃定你观众没得选吗。
剧本?不重要。
其次,本该是剧组核心人物,赋予作品灵魂的编剧变成了行业链的底端,更是导致改编乱象丛生的重要原因。
抱怨地位低、在剧组丧失话语权、谁都能给剧本改上一笔的编剧有——
前段时间陈坤因为先后砸穿芒果和央8收视底盘被嘲上热搜,起因就是《天盛长歌》原著作者跳出来“幸灾乐祸”。
据说当年《天盛长歌》筹拍时,陈坤自带编剧团队进组,直接把当时兼职编剧的原著作者踢出局,然后大女主改大男主。
后来收视不佳,粉丝又把锅扣到小说作者头上,大肆谩骂、举报。
剧本没你份,黑锅要你背,也难怪这位作者气愤。
同遭遇的编剧不在少数。
所以当时《开端》爆火,小说作者祈祷君分享自己的编剧经历,才会惹来羡慕声一片。
但幸运的人是少数,很多编剧,一来心血得不到尊重,不愿意入局,二来自身能力不足。
写原创不一定火,不如抓个IP一改,改不好没人在意,谁想掺一脚就掺,直接开摆。如此恶性循环。
刘和平的神剧本《大明王朝1566》,终成绝响。
如果演员演技还不在线,那简直雪上加霜了。
娱乐圈前仆后继的Baby们,各个都是威名远播的烂片鉴定器。
这种情况就算有好本,结果演员只会1234干瞪眼,人物精髓演不出来,直接整段垮掉。
演员这碗饭,毕竟现在谁都能吃一口。
新红楼宝玉,好好的风流公子演得贼眉鼠眼、猥琐下流
还有一种改编,是自视甚高。
觉得自己很懂,就想弄点不一样的,披着经典的壳,本质还是吸引眼球,反过来还要嘲讽观众山猪吃不了细糠。
就这样从上到下令人深感可悲的创作环境,改编作品质量又如何有保证,再经典的题材也给盘馊了,这样下去,吃枣药丸!
改编经典的正确方向
要知道,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经过了漫长时间检验、众口流传而历久弥新,是刻印在人们骨子里的对美好的画像。
无论后来者如何改编,但不能篡改原有作品的精髓和灵魂,那是人家的根基。
老版四大名著影视化改编,无疑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87版《红楼梦》,为了更好地还原宝玉,光演员的选定就经历了千难万难。
后来饰演柳湘莲的侯长荣,因身材高大站在脂粉堆里太扎眼,pass;
饰演贾瑞的马广儒也曾是候选人,只因临开拍时脸上长了青春痘,pass;
“唐僧”徐少华,因为年纪大个子高,pass。
他们当年英俊又潇洒,可以说很符合书中宝玉的帅气形象。
但“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的风流宝玉,只有帅气怎么行呢?气质才是精髓。
剧组最后几经折腾,才定下了欧阳奋强。为了让他更贴合角色,剧组甚至出资让他垫了个下巴,方脸变小V脸。
事实证明,所有的苦心孤诣都是值得的。
欧阳奋强版宝玉,虽容貌不符合原著中的“面若中秋之月”,但极度还原的剧情、加上演员精湛的演技,原著那个贵气又平和、聪颖又痴傻、多情而纯情的少年公子从书里走出。
成为再也无法超越的经典。
其他的,比如鲍国安版曹操,将原著中的脸谱化奸雄深化细化,使其奸诈的同时又雄才大略、还具有诗人的浪漫感,加深其复杂性;
六小龄童版悟空,相比原著中早早得悟大道的灵猴,更侧重刻画其嫉恶如仇、怜贫惜弱的善良勇敢一面。
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合理改动,才让改编的经典也成为经典。
这才是改编的正确方向。
还有一些改编幅度较大,但因其合乎逻辑的演绎、丰富的思想性,反而使角色焕发第二重生机的,也能成为经典。
《笑傲江湖2:东方不败》,最初金庸知道东方不败一角要由林青霞来演,可给气得够呛,强烈反对却没成功,气得对徐克说“以后我的作品你就别想再拍了!”
原著里着墨不多的“人妖”东方不败,在徐克的电影里成了女主角,还与令狐冲谈起了恋爱。
够颠覆吧?但其实原著写到,东方不败前半生为权力蛰伏游走,后半生独孤求败却大感倦怠,最终爱上杨莲亭并因他而死。
是有高处不胜寒的味道在里面。
徐克不过抓住这一口气,然后定格、放大罢了。
东方不败爱上令狐冲,不就是长久的孤独之下,被一个不屈的灵魂吸引了么,而这个灵魂,可以是令狐冲,还可以是杨过、叶开……
因为重要的终究不是某个人、某个角色,而是那口气、那股神、那点精髓。
到影片结束主角归隐大戏散场,观众终于明白了那句“皇图霸业笑谈中,不胜人间一场醉”的奥义。
气在,灵在,观众就在。
后来金庸先生也释怀了,将《神雕侠侣》的版权也给了徐克(据说要拍三部曲,姑娘这里期待一波)。
所以,回到开头的《风起陇西》,嘲讽观众大可不必,先问问自己是不是细糠。
不是说诸葛孔明一定得是神,但“毁神”需要立意、需要逻辑。
《虎啸龙吟》里同处暮年的诸葛亮,给他祛魅的方式,是增加篇幅,刻画他实地考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褪去了神性,但合乎逻辑、也不削弱其智慧,一样获得万千观众喜爱。
甚至,诸葛亮可以改个名叫上官亮、公孙亮。
只是作为千百年来人们口口相传的丞相,他一定不能是蠢货。
改编不是乱编,戏说不是胡说。
制作者们不妨扔掉高高在上的姿态,拿出诚意,交出真正良心的改编。
尊重经典,尊重观众心中的那方净土,何愁大家不买单呢?
文末点亮【赞+在看】,期待改编乱象能有被整顿的那天,也愿影视制作者都能坚守初心。
这样,内娱才不会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