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学校喜欢什么?”到“我想要展现什么?” | 成功申请经验
最近,第二轮的申请也进入了非常紧张的阶段。无论是学员还是咨询的申请人,大家面对写文书都有很多困难—— 不知道写的内容学校是不是喜欢?不知道怎么才能脱颖而出?不知道到底该选什么内容和逻辑?
针对这个情况,我们分享一篇去年的申请总结给大家,这位头铁女孩,以GMAT700的分数,靠简历和文书拿下了三所Offer。有时候,答案就在一些最朴实、最真实的想法里。
Yuki,新加坡本科,快消供应链4年,GMAT 700。
R1申请四所均拿到面试,最终收获Offer:Tuck,Ross,UCLA
接纳自己
我申请的开始并不顺利,除去考试的焦虑以外,更大的阻碍是我非常自卑:过去我身边都是比我好的人。从小我有个样样第一的表姐,是我们全家人比较的对象;我的高中每年有将近15%的人要么去牛剑要么常青藤,他们现在都是各大投行、MBB和大厂的人才,随便看一个简历都能碾压我;周围的同事大多又懂技术又有口才,上能在做pre的时候滔滔不绝,下能让组员心甘情愿为自己卖命。久而久之,我觉得自己非常普通,总觉得差太多了:普通的大学,普通的G,普通的性格,普通的人生经历。而在我心里觉得商学院肯定喜欢的都是750+的G,闪闪发光的简历,有理想有背景有能力,还要人美心善好合作。
那时就习惯这么去比较,觉得应该没有学校会给普通的我发offer。这种情况让我更加焦虑,以至于G分数也是越考越低,有一阵子一想到申请就能直接哭起来,还去看过几个月心理医生。时间一直在走,我就更加焦虑,每天都觉得自己完全比不过那些厉害的人。
后来和Mandy聊的时候状态也不好,但总归不能继续焦虑和等下去。既然决定了做申请硬着头皮也要让自己干下去,这才符合我的原则,“要么不做,做就做好”。
对我来说,在BBY的第一阶段五周培训最重要的,是真正面对了自己隐藏很久和独自支撑的情绪。印象最深的是有一次在小组讨论的时候说起我高中的经历,在不断地追问下我给说哭了,并不是因为被质疑和挑战,而是那段经历是我毕业后就一直在逃避的,是我人生中最难的时光:两年完全没有朋友还被老师同学贬低,每天都活在自卑和怀疑里。我原以为只要我继续努力拼就可以忘记它,但却没意识到是它对我的影响如此之大,以至于我一直觉得我就是不行。谈到这件事儿我会觉得自己好不容易藏起来剖析的经历给大家看是很不好的,以至于每次重新整理和写的时候我都会感到挺难的。但是大卫跟我说“现在的释怀会成为以后面对任何困难的勇气”,这句话刻在了我的心里。重新去想想当时的我,在那样常人无法想象的环境能够生存下来已经不容易,既然发生了那就接受它。
不被别人影响
因为接纳,也就有了另一个收获:我学会开始不被身边的人轻易影响。我曾经非常担心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形象,担心别人不喜欢我,担心在别人眼里自己不够完美不够好。但是大家在读了我的life stories以后,说出了很多我自己都不知道的优点。这让我从以前仰望高手的视角里跳脱出来,虽然还在惯性地继续弥补自己的缺点,但也开始试着承认并接纳自己的优点。我曾经觉得小时候爸爸重男轻女还有高中时候的暴击都是难以启齿的事情,但是后来我发现是这些独特的经历(好的和不好的)成就了今天的我,才让我成为了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我。我曾经觉得我“飞蛾扑火”般的头铁和迎难而上是大家都会有的品质,但现在才发现,这正是我每次在经历转变和选择时致胜的法宝。
心态决定成长
从20年7月开始准备G到22年3月申请结束,接近2年的申请生涯让我送走了无数人。我碰到过曾经一起上课扬言要在三个月内杀G成功的同学到现在都还没模考过一次G的同志,也遇上过7月BBY workshop结束9月就拿到offer的大牛。如果非要总结申请的秘诀,总结商学院为什么会录取我,那就是心态:坚定的决心和开放的思想。
我是一个下定了决心就会一直坚持下去的人,这不但是我做好申请的“秘密”,也同样是我在过去任何时候展现的这种特质得到了AO的青睐和认可,他们看到了我对自己能力的自信和未来发展上的潜力。
我的决心支撑着我熬过了申请期所有的孤独,烦躁和眼泪。在五周Workshop前期需要大量回顾经历来挖掘自己的特点,那个时候我每天写到深夜,一边写一边回想,偶尔还会因为回忆到一些细节沉浸在情绪里,重新收拾好心情才能继续写,但我熬过来了;后来申请到了中期,开始我太执着于营造一个完美的形象,导致一个学校写了20版还没法通过,每天都处在焦虑中掉头发长痘,但我也撑了过来;到申请后期,虽然当时DDL只剩两三天,我还是决定继续完善package,斟酌细节,我告诉自己黎明马上就要到了。是我的决心支撑我面对一次次扎心的文书反馈,明明心里已经厌烦了但还是耐着性子从新思考和梳理。我知道自己是个普通人,但我一直以来就是靠着打不死的精神坚持下来的,找不到捷径我就会干到极致。
另一点想说,保持开放思想,走出自己本来的mindset很重要,尤其是走出“我要营造一个完美的形象”或者是“我要写出学校喜欢的性格”的误区。我是理科生,凡事都追求一个正确答案,但申请并没有固定量化的标准,我只好自己凭空想象出了很多条条框框,结果把自己限制住了。刚开始写essay的时候,我一直执着于塑造一个我认为AO会喜欢的形象,写AO想看到的故事,反而导致最后根本没有什么鲜明的人物形象,或者就让人觉得很假,这样的反馈就让我更焦虑,就想要编一个更完美的人设。后来大卫点醒了我,我才意识到自己习惯性进入了追求假想标准的循环。其实最完美的我就是现在的我,痛快地真实地表达自己才是AO想看到的。
那段时间我也会经常去找一些和我性格挺不同的朋友聊天来丰富自己,最后我才明白是因为每个人的不同才会成就商学院的diversity,所以我给自己设定的模版其实是最没有用的东西。我记得听一场BBY podcast的时候詹叔说过:“很多人以为申请是marketing job,其实申请是auditing job”,所以我开始转变角度,把故事从fancy写到朴实,从“学校会不会喜欢这个故事”到“我想要展现我的什么方面”。
当我把一篇essay的重心从满足学校要求变成展示自己时,我变得更加开心和坚定l饿,因为我在做的就是展现自信的自己。这可能也是很多人在申请时会遇到但无法自己察觉的难题,如果能抛开mindset,拥抱所谓的“没有标准”,写出真实有深度的essay,offer是个自然的结果。
我从BeBeyond学会的东西
我的申请季已经结束了,但我从BBY得到的远远超出了几个简单申请结果:我学会了用更客观的标准来评价自己,接纳自己的闪光点和不足,我重新变得更热爱生活,更加能看到事情正向的一面。
在找回信心和打开视野上,我想特别谢谢我的小组和班级同学。是他们每个人完全不同的视角刺激我重新去认识自己的方方面面。我的组员会根据我自己的故事肯定我的优势(当然也会挑刺啦),我还遇上了和我行动模式完全相反的梦想派少女让我眼前一亮,还有在我每次说“我觉得我配不上S16”的时候对我说“你值得”的Mandy,娟总和大卫。作为一个从小就在牛人阴影笼罩的人,这些人的认可和支持对我来讲无比珍贵。虽然开始我并不相信,听了会很心虚,但当我们一起回顾那些实实在在经历过的事实之后,我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实力。
一开始,班级里有一群大佬会让我感觉有压力,我几乎不太敢讲话怕自己说的东西在他们面前太幼稚和天真,但随着了解更多我发现他们也是实实在在的人,他们也有自己的困惑,所以我也不再怕在他们面前丢脸而不敢提问和交流,反而发现他们特别愿意分享自己的经验和想法。在BBY,我真的开始享受在高手如林的环境里一起奋斗和成长。
申请的确是一场马拉松,但并不是没有终点。任何人只要足够想得到它,这份决心和心态就可以支撑着这个人一直走下去,直到成功。大家加油!
如果你也像Yuki一样有类似的情况,也有一些关于自己和关于申请的疑问和困惑想要解决;
或者,你想提前开始准备申请,想知道BeBeyond是怎样一个地方,提供怎样的申请支持。
欢迎扫描如下二维码预约BeBeyond免费咨询。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