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向已变,中国需为新冠感染人数暴增做好准备
可以预计,伴随这几天一些大城市的率先放松管控,接下来会有更多地区跟进。这已经是大势所趋,坚冰已经融化,中国距离走出疫情的日子越来越近。但与此同时,越是这样时候,中国越需加快与弱者共存的准备工作,为有基础疾病的老人等弱势群体建立保护屏障,以确保走出疫情更平稳更有底气。
风向已变,中国需为新冠感染人数暴增做好准备
文/邓峰
连日来,中国多地开始放松疫情管控,其中包括北京、广州、深圳、重庆、成都、上海、武汉等大城市。
一些地区不再“一人阳性,全楼封控”,转为封控确诊病例的平层邻居。一些城市进入部分公共场所或乘坐公共交通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
一直被认为得风气之先的改革开放高地广州市,其松绑力度尤其引人注意。广州市本是疫情高发地区,但率先宣布多区解除疫情防控临时管控区,围挡陆续被拆除,符合居家隔离条件的密切接触者实施居家隔离。12月2日,在广州市疫情防控发布会现场,所有的发言人集体摘下口罩,引发舆论关注。
当日,参加发布会的广州医学专家公开表示,“奥密克戎变异株的毒力显著降低、传染性比较强,可以说已经‘适者生存’并趋于稳定,以后再变异的几率比较小”,“大家不必惊慌”,“如果市民想在家里储备药物,按缓解普通感冒症状的药物来准备就可以”。
正如最近主管防疫工作的高层所说“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事情已经发生变化,中国正往走出疫情的方向转变,严防死守的防疫模式将成为过去。
这是非常必要的转变。三年的防疫,中国终于将新冠病毒熬到毒性大幅减弱。过去三年,中国对于病毒的严防死守一方面让绝大多数国民免于被感染,另一方面随着病毒毒性减弱但传播力增强,防疫的成本越来越高,酿成许多次生问题,许多家庭收入下降,许多企业倒闭,人心思变。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与可持续的。在此形势下,中国需要与时俱进,转变防疫策略,有序放松防控,让社会与经济重现生机勃勃,促进国际交流,稳住经济民生的大盘。
可以预计,伴随这几天一些大城市的率先放松管控,接下来会有更多地区跟进。这是大势所趋,坚冰已经融化,中国距离走出疫情的日子越来越近。但与此同时,越是这样的时候,越需要加快与弱者共存的准备工作。不久前国务院公布的二十条防疫措施中,有四条是专门针对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快新冠肺炎治疗相关药物储备、制定分级分类诊疗方案、做好住院床位和重症床位准备、制定健康安全保障方案(老年人、有基础性疾病患者、孕产妇、血液透析患者等群体)。这四条需加快准备,以确保走出疫情更平稳。
要保持清醒的是,放松管控并不代表万事大吉,走出疫情不代表躺平,而是说将防疫的重心转向提升疫苗接种率(重点是老人)和增加对老人、有基础疾病患者的保护,区分疫情下较安全人群和较危险人群,因地因人制宜,制定不同的防疫措施,重点是增加对农村医疗资源的投入。
中国依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多人生活拮据,尤其是农村地区,那里的地方政府和老百姓都比较穷,医疗资源匮乏,且不少农村主要只剩下老人和小孩,他们抗风险能力差,尊重农村实际情况,给他们一个缓冲的时间,是必要的。
比如,医疗资源匮乏、主要只剩下老人与小孩的落后农村地区可以与大城市的防疫措施有所区分,甚至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比大城市慢半拍,待大城市放松管控后一切顺利,再跟上城市防疫步伐。中国实在太大,不同地区情况不同,防疫既要有统一标准,又要考虑因地制宜。
毕竟,尽管病毒的危害性已经下降,但仍然可能威胁到那些弱势人群,主要是有基础疾病的老人。这样的人数量众多,他们的生命健康往往事关道义和伦理,容不得大意。在过去严防死守的防疫模式下,老人等弱势群体被感染的风险很低,但防疫的副作用很大,因此社会情绪多指向严防死守。随着各地渐渐放松管控,感染人数很有可能会暴增,若不能及时为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建立保护屏障,一旦出现超出民众接受范围的死亡病例,势必引发恐慌和新的不满。
当然,若放松管控后新冠疫情真的和流感差不多,亦未引起恐慌,那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但凡事应该防患于未然,当中国能为接下来很可能出现的大规模感染做好充足准备,包括引导舆论,消除民众恐慌心理,提升疫苗接种率,增加特效药和医疗资源准备,尽可能保护好弱者,那么中国走出疫情的过程将会更平稳更有底气。只有这样,每个家里有老人小孩、有基础疾病患者的人才会心安,中国才会变得越来越好。
推荐阅读
《狗屁工作》: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自己终日忙碌的工作并没有意义
十点公社
一个时代的记录
自由评论
只为苍生说人话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