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起,健康码,再见!
中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了"新十条",朝着"科学精准"防疫的大方向,继续迈进。
这次的迈进,不是"走小步",而是大踏步。比如说,我们在"新十条"里看到这些以前老百姓"做梦"也不敢想的变化:
1)健康码正式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除部分特殊地区场所和从业岗位外,不再要求查验核酸报告,不查健康码。
2)跨省流动不再设障。
跨地区流动,也不再需要查验核酸报告和健康码,落地检正式退出。
3)部分阳性可居家。
具备居家隔离条件的无症状感染者和轻型病例一般采取居家隔离。当然,阳性感染者也可自愿选择集中隔离收治。
4)非高风险区,与"临时封控"再见。
非高风险区不得限制人员流动,不得停工、停产、停业。而在现行防疫政策下,高风险区范围一般已局限在楼层/单元/楼栋。
5)学生大规模上网课的时代结束。
有疫情的学校要精准划定风险区域,风险区域外仍要保证正常的教学、生活等秩序。无疫情的要开展正常的线下教学活动。
除此之外,还对老年人疫苗接种,医疗保障,涉疫安全保障等提出了新的安排。
总体来说,"新十条"的优化方向,并不让人觉得意外,但步子迈得确实超过了很多人的预期。
消息发布后,资本市场按照"利好出尽是利空"或者"买消息卖事实"的逻辑,悉数出现下跌。
"防控优化"的预期交易,也随着"新十条"的落地,正式宣告结束。
接下来,将进入事实验证的阶段。
上午还开了政治局会议,也没什么单独可讲的。都是市场提前知道的内容,全部price in了。
取消核酸,取消健康码,对于习惯了三年"码上生活"的中国老百姓来说,或许还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但无论如何,这是迈向"正常化"的必经阶段。
放开后,大家要做哪些准备,参考此前的文章:
今天没有及时写文章解读相关事件,是因为回老家熏腊肉了。
川渝地区一直有岁末制香肠熏腊肉的习惯。家家户户,无论城市农村,有条件的,多少都会准备一点。毕竟,这些是我们最重要的"年货"。
小时候,每到腊月,生活就变得格外有盼头。
在家守着土地的人,一年到头的农活基本收尾,寒冬腊月是一年最清闲的时段。而外出务工的人们,也渐次归乡,行囊里装满一年的收成。
杀年猪,则成了村子里所有人最期盼的重头戏。
一头两三百斤重的猪,要把它从猪圈的活物变成餐桌的美味,并非易事。左邻右舍的人一般共同行动,相互帮忙。
有了几百斤猪肉之后,接下来便是腌制和保存。其中的一部分会被做成香肠与腊肉。
麻,辣和柏树熏香,在这一过程悉数入味。
现在的农村已经没有这番景象,杀年猪的盛况也越来越少。
好在,在我们家,父亲每到年尾都依然不忘张罗这件事情。从准备肉,到选择柏枝,搭建熏肉的灶台,都是亲力亲为。
每年,我们都会准备得多一些。在合适的时候,父母会送一些给亲戚朋友。这也成了农村人特有的习惯:家里有些什么,总会想着分给别人一点。
他们未必会用"分享"这样的词汇,但却一生都在践行。
今天,一个平凡的冬日,父母又开始为这件岁末大事忙碌起来(末尾有视频)。
而在此之前,爸妈早已电话和我先斩后奏:
"今年多买了一百多斤,为你的朋友们准备的。"
换以前,我一定会说弄得太多,又辛苦又没必要,而现在我的看法有所不同。
父母制作的腊肉,纯手工打造,全程天然无添加,配合四川盆地二十年的柏枝烘熏,低调内涵,尊贵奢华,世间难觅。
不动声色地搞上几百斤这样的腊肉香肠,再不经意间送些给别人,除了显示父母勤劳善良的品质和稳定超群的手艺,更重要的是,也将我们"大户人家"的特点暴露无遗。
你们看,姜,还得是老的辣。
以下相关的小美好,与你分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