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封,停做核酸…全国防疫政策大调整:三年抗疫,迎来“剧终”?
文|砾子
过去几天,十几个省份陆续调整疫情防控政策,“优化防疫”消息不断:
浙江多地不扫“场所码”了,
武汉、郑州、南宁、成都等地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都不再查验核酸检测证明…
截至目前,全国至少有48个城市宣布了自己的“防疫新政策”,
前两天,新华社还发出时评:
“抗疫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走过。”
从“应检尽检”到“应解尽解”。
为这一字之差,我们走了三年。
三年抗疫,民生多艰,可以说广大民众苦苦期盼的“拐点”,现如今终于到了!
但我们得明白的是,“解除”不代表“解防”,“科学防控”并不是“完全放开”。
后疫情时代的到来,我们到底该如何面对?
前些日子,封控了一个多月的广州大面积解封的消息,全网刷屏。
“无必要不核酸!”
收到通知后,街头红色挡板被当即拆除,
不少核酸点已悄悄撤掉,密接可以居家隔离,
高风险区只封控单元楼,商场也不再看核酸报告…
一时间,街头人流涌动,有人感叹:
“广州的烟火气,终于回来了!”
更有人说广州打响了石家庄后的“防疫第二枪”!
能够迈出这样的一步,也从侧面证明国家疫情防控正在走向新形势、迎来新变化。
11月30日、12月1日,孙副总理针对“进一步优化防控”这一主题,接连召开两场座谈会。
在报道中提到,与会的8位专家和8位防控工作一线代表出席,对“二十条优化措施”提出建议意见并发:
“完整、全面、准确地把握和执行防控措施,规范操作、不变形不走样。”
“随着奥密克戎病毒致病性的减弱、疫苗接种的普及、防控经验的积累,我国疫情防控面临新形势新任务。”
“坚持稳中求进、走小步不停步,主动优化完善防控政策…加快治疗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
在这几场座谈会中,有几个重要的关键点不容忽视,
首先是“动态清零”的方针并没有被再次强调,还有就是“精准把握”、“稳中求进”等建议的提出,还有就是“加快医疗资源准备”的工作。
要知道迄今为止,人类史上被彻底消灭的病毒只有两种:天花和牛瘟。
其他病毒发展到最后,都实现了与人类共存,
世卫组织也早已发声,现代医学虽然有药物可以控制、缓解新冠病毒,但是可能无法完全消灭它。
“走小步、不停步”。目的就是结束目前对病毒“严防死守“的措施,尽快恢复民生,复工复产,回到正常生活的轨道;
“加快药物和医疗资源准备”,就是为“更多人感染病毒”做准备,做好和病毒长期共存的准备。
这是一个非常重磅的信号!
既然有了新方针,势必就有新应对,也算是给我们下一步优化防控的方向定了基调。
从2019年年底,到2022年年底。
我们这场跟新冠疫情的抗争,已经持续了整整三年。
平淡日子,失去过才会怀念。
寻常烟火,消失过才懂珍贵。
我们曾以为,这是一场可以速战速决的“歼灭战”,把病毒消灭,然后回到正常生活。
可到后来才发现,这是一场跟病毒消耗的持久战!
2020年,是恐惧、愤怒在悄然酝酿。
疫情之初,对病毒认识不足,只知道成批的人因感染病毒而死去,
是天灾还是人祸?所有的一切都不得而知,连轴转的日子被迫按下了暂停键。
2021年,是迷茫中陷入焦虑。
当时媒体中总爱说的一个词,叫“拐点”。
那一年,我们很多次把疫情“清零”。
“拐点”的出现,代表着病毒开始屈服,我们有望在“拐点”之后,解封,出行…
但这一年疫情仍然反反复复,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不断升级换代,毫无投降迹象。
2022年,则是肉体和精神的耗尽。
病毒以加速度的方式,完成了一次次变异,疫情在全国各地不断出现。
我们又回到了原点:
排不完的队,做不完的核酸,层出不穷的“防疫闹剧”…无数人在反复封控、停工、听课的无休止拉锯战中,陷入了间歇性抑郁。
结婚怕疫情,出行怕遇阳…哪怕只是坐个动车,也怕一不小心“喜提“5+3隔离。
所有人被病毒折磨得筋疲力尽,掣襟肘见。
“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儿!”
人们在愤怒地呐喊,空气中那种浓重的苦涩味道憋得人透不过气来…
重视民生,也要顾及生产。
特别是在现如今经济下行压力如此之大,失业、倒闭等风波不断的当下!
抗疫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让更多人正常活着,而不是把人死死控住,严重影响生活。
如果把疫情比作一条波涛汹涌的河流,很显然各个国家采取的策略不同,
中国人口基数大、医疗基础设施不完善,调整起来慢。但现如今我们已经走到了一个不得不变的境地!
很明显,“二十条优化措施”公布后,我们走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在广州解封后不久,全国多地释放信号,纷纷调整密接者隔离、判定,核酸检测等政策。
因地制宜、更人性化地推行防疫举措,让更多人得到出路,看见希望或许是未来我们需要前行的方向…
那么,为何现在政策能变?
最直观的表现,就是昨天的两个热搜。
一个是关于奥密克戎致病力大幅降低,一个是专家称不能证明新冠有后遗症。
如果说方针落地是添砖,那么形成共识就是地基。
武汉大学一项科研成果显示:
奥密克戎变异株感染人肺细胞的能力显著低于原始毒株,在细胞内的复制效率比原始株要低10倍以上。
在小鼠的模型中,奥密克戎的毒性更是下降了40倍。
拿广州本轮疫情来说,本土阳性感染者16.27万例,无症状感染者约占九成,重症、危重症仅4例,无死亡病例!
也就是说,虽然奥密克戎的传染性在增强,但是症状其实在变轻。就病死率而言,全球的流感平均病死率为0.1%,而新冠比这一数据还要低。
针对这一点,更有专家直言称:奥密克戎毒力已是季节性感冒的水平。
还有就是新冠后遗症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大家忧虑的关键点。
三年来的严防死守,让很多人对病毒谈之色变,突然的放松,更是让人无所适从。
但前些日子,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市八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邓西龙表示:
“对本土疫情中新冠康复者进行3个月随访,均未发现明显后遗症,大家不用过于担心和恐慌。”
很多感染者在治愈后多多少少都还存在点不舒服,比如味觉嗅觉丧失、关节痛、记忆力下降、 胸口疼痛、咳嗽等,但之后都慢慢恢复好了。
这些症状并不能归类为“新冠肺炎的后遗症”,只能说是“长期新冠”。
不久前,郑州卫健委也发文称,新冠是“自限性疾病”,也就是说可以自愈。
但“新冠”是否有后遗症我们暂且不论,每个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需要更多的时间和经验来完成衡量。
对于家里的老年人,或是有基础疾病的患者,抵抗力较弱的这类人群,能破坏人免疫能力的奥密克戎依然是不可忽视的对手。
如今,虽然不可能一下子“放开”。但灵活的政策调整本质上是在坚持“人民至上”的防疫理念,
新方针落实后,我们难免会因为新增的数据而有一定的心理压力。
到了现在这个阶段了,就不要再反复陷入“躺平”还是“清零”的怀疑和内耗。
要过这一条“大河,要回到生活的正规之中,溅起的水花势必会弄湿衣角。
“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这不再是一句口号,对自己的健康负责,也对他人的健康尽责。
“拐点”之后,对自身健康的防护,其实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做好准备,适应常态化防控…
要相信,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我们终会等来春暖花开时。
正常的生活和烟火气,终究会回来的。
如果感染了新冠怎么办?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