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重读此文,回顾新加坡三年抗疫历程,别有感慨

重读此文,回顾新加坡三年抗疫历程,别有感慨

其他

|在微信中搜索小坡生活 小程序,查看新加坡生活分类信息|


这篇文章写在新加坡新冠抗疫初期,在“新加坡眼”上发表近三年了。现在翻出来重新读读,林林总总,竟像是昨天刚写的,别有一番领悟和感慨。重新整理如下,以飨读者。


几年在前线救火救灾

让我懂了这些道理

作者:许振义

(“新加坡眼“2020年2月16日原载)


这两三周观察新加坡和外国疫情和抗疫措施,不禁想起当年在消防队的经历。


1994年,大学毕业之后不久,我进了新加坡民防部队,成了尉官学员。


1994年,在新加坡民防学校学消防滑杆。


从尉官课程毕业之后,我在民防部队任职了四五年时间,历任前线消防队的小队长、中队长(新马称为“XX消防局局长“)、新闻主任兼发言人。


这四五年的时间里,我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前线救火救灾的时候,看在眼里的灾情,浮现在脑里的甲方案乙方案,分秒必争,决策就在几秒钟内,肾上腺素飙升,异常兴奋,不知疲惫。


1996年,以前线指挥的身份参加某消防演习,背景是区级指挥所。


在火场和灾场,我们看到的、经历的很多事,是一般人没机会经历,也因此没机会在现实中认真思考过的。如果我没有那段经历,我肯定也没有那种体会。


在开始谈经历之前,先提一个根本的概念——资源有限


无论做什么事,资源一定是有限的。小队长有小队的资源,搞不定了,响应升级,局长接手指挥。局长有局长的资源,搞不定了,响应升级,消防区长接手指挥。区长有区长的资源,搞不定了,响应升级,民防总部接手指挥。民防总部有整个民防部队的资源,搞不定了,内政部接手指挥。内政部有国家资源,搞不定了,就搞不定了。即便外国给你派特遣拯救队什么的,也终究不是无限资源。


所以,任何指挥官第一个要存在心里的概念是,资源有限。


资源有限,但仍要救火救灾,因此,就要分轻重缓急


重的、急的,优先做。轻的,缓的,最后做。至于重的、缓的,和轻的、急的,哪个优先哪个押后,要看当时手头上的资源和战术。能与手头上的资源和战术匹配的就先做。


然后进入现实问题:一栋普通住宅楼着火了,一户房里有两个人,另一户有五个人,你先救谁?


别告诉我“我所有人全都救”。这个答案三岁小孩都给得出来。


先救五个人的,因为人多。是吗?


可是现实偏偏不会那么简单。现实会存在很多变量——这些变量逼你只能选择先救谁。而且,由于掌握的信息有限而且瞬息万变,很可能这分钟做出的正确决定,五分钟后出现了新情况,使得你的决定变得很SB。


例如,你决定先救五个人,你架好梯子,刚爬到八人的那一户,刚要救人时,它爆炸了,原来它存有危化品。五个人全没了,爬上去的两个消防员摔死,梯子摔坏。你手中再也没有人力物力去救那两个人。于是,响应升级。但是,在新的资源抵达之前,那两个人在你面前烧死了。


本来是可以两全的方案,到头来一败涂地


你“先救五个人“的决策有错吗?


错,因为你当时不知道五个人的那户有危化品。


没错,因为你当时无从知道普通住宅楼存有危化品。


但是,键盘侠不会放过你。幸好我在消防前线那会儿还没键盘侠。


当年民防部队的一个指导思想是:在任何时间可以处理两个重大灾难。这个指导思想有两层意思:1. 所有资源必须按“同时处理两个重大灾难“来配置,2. 在处理一个重大灾难的同时,必须时刻记住你手头上的资源不能“不惜一切代价”投入


当然,如果情况恶化到连第一个重大灾难都无法应付的时候,你的第二套资源也得拿出来。


当你把决定动用第二套资源时,你已经知道手中没有牌了,连张烂牌都不剩了。


因此,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能孤注一掷


知易行难。


什么是“万不得已”?你怎么知道已经万不得已?你又怎么知道还没到万不得已?


现在孤注一掷,万一再冒出灾难怎么应付?现在不孤注一掷,将来连孤注一掷的机会都没有。


各种天人交战。


所以科学决策很重要。但是,还是绕不过这个怪圈——凭什么甲方案就是科学决策?乙方案为何不是科学决策?


专家,各有看法,有些看法还不相容;各层参谋和领导,也各有主张,有些主张还不相容。围观群众和灾民更有各种看法和主张,更互相不相容。


所以,最后还是落到一个点上——对决策者的信任


任何方案都有风险,都有得失。世间不存在万全的方案。所以,决策者必须预测、评估风险,权衡利弊后,勇敢承担起值得承担的风险。如果有万全的方案,事态不会恶化如此。既然有风险,有得失,如何衡量风险,如何判定得失,因人而异。既然因人而异,肯定就有争议。越大的事,争议越大。连请客去吃宽窄巷子还是味耕蜀味都能有争议,何况灾难应急?


缺乏对决策者的信任,或决策者威望不足,或决策者宽严皆失,指挥无力,战役必定一塌糊涂


1961年新加坡贫民窟河水山大火,就有村民从消防员手中抢过水龙,去扑快烧到自己锌板屋的火头。更有村民急着抢救自己家里本来就不多的财产,堵住了消防车进场施救的小路。为什么?因为不信任消防队。


紧急时刻,有多少人能让消防员在自己身边灌救邻居的房子,而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房屋被焚毁?有多少人会听“要钱不要命啊“的劝,不冲进焚烧的房子里取回自己的终身积蓄?


不是他们“要钱不要命”,而是他们认为自己冲得进去,也冲得出来;也有可能是他们认为失去一切还不如被火烧死,比如冲进去救父母、救孩子,甚至是救一个对自己来说意义极其重大的东西,哪怕这东西对外人来说是渺小得不可思议。


救火还有一个万不得已的办法,就是隔离带灭火,也有人叫“防火障“。以棚区为例,一大片棚区失火,火势蔓延,消防队完全无力直接扑灭。一个壮士断腕的办法就是在火场前方或周围把一部分棚区紧急拆除,让火烧不过来,形成防火线,那么后面的棚区就安全了。


这个做法当然可以灭火。但….. 如果你家不巧就在被选中的紧急拆除棚区中,你会怎样?


有些人会跟消防队拼命。


因此火场和灾场才需要警察维持秩序。


因此消防法才赋予消防队在救灾时有移除、征用、破坏财产的权力。


救灾,从来都是考虑大局


我们在民防学校学习灭火时,都是模拟工业厂房、住宅、酒店大火。负责指挥的学员一下车就是命令:“这里给我两条水龙,那里给我架起5米梯子,跟我冲!”


然后就是红红火火的大干起来。


毕业之后,派到前线。有一次,一个老队长跟我们聊天,他说,年轻的时候,有家香烛店(也就是储存、摆卖各种蜡烛、香、金银纸、各种纸扎的祭品的店铺)着火。火头不小,他带队灭火,照样命令带着两条水龙往里冲。


大火灭了之后,为了防止死灰复燃,留下一条水龙继续喷水。四处喷水。包括还没被火直接烧到,但是被辐射烤得炙热随时能起火的各种纸品。


事后,店主哭丧着脸跟他说,店里毁于火烧的损失,大概也就跟毁于水泡差不多。消防术语把这个叫water damage,中文好像叫“水损“。


(示意图。来源:网络)


火烧成灰的,他没办法,但眼睁睁看着水泡成糊的,心更疼。


过,犹不及。有时你是要救灾没错,但救灾中产生的次生灾害,更让人痛彻心扉。


所以,在消防队,我们很注意是否反应过度。我们必须提醒自己,消防队存在的目的不是灭火,目的是减少损失,灭火只是手段。不要本末倒置。


但消防队很容易过度反应,尤其是新人指挥官。因为火场众目睽睽,前线人员有种压力,好像非得大干一场不可,否则会被骂不作为或少作为


曾经有老队长说过,住宅楼三楼单位着火,专业消防人员都知道得带水龙冲进去扑,在地面用水龙往窗口里射作用甚微。但还是得做。为什么?因为很多人围观,包括屋主。围观的人需要看到你在用力干活。


带水龙在楼里灭火,消防术语叫进攻(aggressive firefighting)或内攻,很有效,必须做,但没人看到。


(图片来自新加坡民防部队)


拿水龙从楼下射,消防术语叫防御性灭火(defensive firefighting),主要是防止火势蔓延的,在有限的住宅楼火灾中作用甚小,但围观群众认为有用,甚至会因为这条水龙的出水而欢呼鼓掌,为了避免“众怒“,所以也必须做。


防御性灭火(图片来自网络)


所以,不要过度反应。


最后,还有一个重要概念是代价。


凡事皆有代价,不存在“不惜一切代价”。所谓“不惜一切代价”,其实往往已经把代价限定好了。“二营长,不惜一切代价,把这山头给老子拿下,部队打光了老子给你补充,恢复你番号”——听到这句话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一切代价”等于你这个二营,如果二营打光了,是否继续投入别的代价那就另说了。


(来自网络)


救火救灾也一样。前面说了,救火救灾的目的是什么?是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既然目的是减少损失,那么就得考虑投入的代价


2004年11月,地铁环线尼诰大道站地下工地坍塌,管工王耀标本来有充足的时间逃出,但他却跑回隧道,大声喊叫其他人逃命。结果,自己被困30米深地底,坍塌的钢架狼藉,水淹数米。民防部队在地底深处搜寻三天之后,仍找不到王耀标。由于连日大雨,现场坍塌结构极其不稳,很可能进一步坍塌。如果进一步坍塌,不但搭上施救人员的性命,也要影响附近高楼的建筑结构安全,唯有迅速用混凝土填充,防止巨大窟洞再次坍塌。


为了人道主义施救,是否要冒这么大风险搭上更多人命?很残忍。但这就是现实。


防火也一样。人人都知道高楼有各种防火系统,包括自动警报系统、自动洒水系统、自动防火帘、防火门、逃生楼梯、逃生楼层、逃生灯、灭火器,还有每个房间不得超过xx的逃生距离,等等。


图片来自网络


防火系统是不是越多越好?从安全角度说,肯定是,恨不得每隔一米就设置个自动洒水淋头,恨不得每扇门都是1小时以上挡火规格,恨不得住宅楼也装自动洒水系统。但是,从建筑成本和维护成本考虑,就得平衡了。再说了,即便愿意为防火投下远超平常的巨资,每栋建筑的空间是有限的,把防火做到极致了,留给其他重要系统如通讯、空调、高低压电的空间就不足了。所以还是那句话,平衡。


消防员的自我防护,也有代价。我们都知道,消防员要戴头盔,穿消防衣,手套、安全靴,还有呼吸配备,甚至有时还得全身防护服。但,防护讲究的是适度防护,不是最高防护。为什么呢?防护等级越高,行动和通讯越不方便。因此,消防员进入火场的核心区肯定要戴呼吸配备,否则一口高温空气吸进去,咽喉马上烧坏,马上肿胀,窒息而亡。如果是危化品处理,还得全身防护。



但是,如果身在前线指挥所,或是灭火之后在现场做起火原因调查,尽管也有气味甚至微量有毒气体,但肯定不必戴上面罩,因为太费力气。有害物质的浓度是高是低,对消防人员选择穿戴什么级别的防护装备,十分重要。

在消防队五年多,我看到的、学到的很多,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这几个——资源有限、科学决策、考虑大局、权衡得失


许振义

“新加坡眼”董事经理,本科至博士先后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南京大学。他曾担任新加坡多个政府部门的新闻主任兼发言人、中国事务处长。

2002年至2010年常驻中国,历任新加坡驻上海商务领事、在华外资企业总经理、商会总监。2011年起,担任新加坡“通商中国”总经理、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事务处主任等职。曾任上海黄浦区、江苏南京市和连云港市招商顾问。

目前在新加坡多个团体担任义务职务,包括南洋学会会长以及几个社会团体的文教主任等。


— END —

相关阅读:

编辑:ABC


想第一时间了解新加坡的热点新闻,可以关注“看南洋”微信公众号,同步下载新加坡眼APP,不失联。

《新加坡眼》视频号你关注了吗?

点击下面视频,可以看到更丰富的内容!

或直接搜”新加坡眼“也可以找到我们的视频号~




跟进新加坡时事,点击文末阅读原文Read more

小坡生活 | 房屋租售 | 二手闲置 | 求职招聘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语言的进化与退化新加坡两年抗疫花了723亿新元!公共卫生与健康领域耗资居然不到两成?爱美丽见异思迁了lol深度:3年抗疫入”终局” ,中印打败美国,新疫苗更有效切断病毒传播链!回顾移民美国后的工作历程:那一刻我崩溃地坐在马桶上大哭巨额国际资金涌入新加坡,大多来自北亚;网民:新加坡赢麻了并不可取爱因斯坦曾两次到访新加坡,还参观了新加坡首个动物园!此文,献给人到中年的70后!继中国之后,新加坡也上了印度监测名单;中国飞新加坡机票订单暴增6倍铁死亡在肿瘤中的作妖历程,这篇65分重磅综述都道尽了!丁辰灵:重读马克思,重读毛泽东【老同学,回不去的从前】从前的外号中国mRNA疫苗开始试生产;新加坡三针mRNA防重症效力是三针灭活的1.9倍突发!上海突然官宣!三年抗疫,迎来“剧终”?关于三年抗疫,权威专家最新论断解封,停做核酸…全国防疫政策大调整:三年抗疫,迎来“剧终”?张家卫:最难忘的跨年——新加坡三十日抗疫纪录片:我在新加坡放开后确诊到康复的全过程六六:“我在新加坡的抗疫生活”新加坡三大动物园兔年新春活动,野生动物表演,限定美食等你来!这59分钟的车程,我等了40年!-常德高铁站昨日上线有感杰出人才职业篇:舞蹈老师的出海历程,用舞步踏上绚丽的赴美之路!新加坡最新重症率和病死率来了!中国专家:新加坡医疗不挤兑,病死率很低兰卡资讯|前往中国旅客疫情防控指南;前总统称,借钱付上亿赔偿金;科伦坡三区再现抗议;温哥华的房价贵,真贵E同抗疫丨校友互助,共同抗疫:清华经管EMBA2017级北京校友会紧急援助内蒙校友100w一年去新加坡鸡娃?建议先囤这份新加坡学生必看英文杂志,紧跟中小学大纲!十年冤屈,十年抗争,陈霞芬终获历史性胜利三年前的我们VS三年后的我们:疫情这三年的变化,过分真实了!春天的茶,别有一番滋味杨紫琼金球奖封后,感慨移民很难,演艺生涯回顾(视频和组图)老照片 | 七十年代的香港等了12年!谨以此文,献给那些倒在黎明前的人!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