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酸退场,6000亿“抗原帝国”崛起
防走失,电梯直达安全岛报人刘亚东A
来源:传真界
随着官方进一步放宽冠病防控限制,要求缩小核酸检测范围和频次,鼓励开展抗原检测(ART,或称抗原自检),曾是“动态清零”重要组成部分的核酸检测悄然退场,抗原试剂顺势成为主力正式登场。
成都、广州、北京、重庆等多地也鼓励家庭自备抗原试剂盒,民众对抗原试剂的需求也前所未有的高涨,一些地区的药房甚至出现一盒难求的情况。叮当快药数据显示,11月下旬,叮当快药上抗原试剂盒周订单量相较上旬周订单量增长超八倍。京东健康相关负责人也说,11月28日至12月4日,京东健康的抗原检测试剂盒成交额环比上周增长344%。
据多家中国媒体报道,北京多个社区团购群进行抗原检测试剂团购,团购发起人星期一表示,东方基因抗原检测试剂55元一盒,万孚生物抗原检测试剂60元一盒,每盒20支。团购发起一小时,小区群里已有30多位居民下单,后续还出现过缺货。
多家药店工作人员也称,抗原试剂总体上较为紧俏。有药房工作人员说,上个星期就已经断货,目前经销商手头也没有现货,“想要买过两天勤打电话来问”。还有药房仅支持个人及家庭购买,不支持单位购买,并需要逐盒进行扫码。
一名华东地区的抗原检测试剂盒销售人员受访时说,行业现状是产能跟不上,“最近单子一哄而上,太集中了”。
相较于对病毒遗传物质RNA进行检测的核酸检测,对病毒表面的蛋白进行检测的抗原试剂价格便宜且更加便捷,不需要专业人士,10至20分钟就可以出结果,但缺点是灵敏度相对较低,大约为前者的70%至80%。
抗原检测并不是新鲜事物,在奥密克戎变异毒株袭击全球初期,美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国就开始大量采购抗原试剂盒,并在民众中广泛使用。
然而抗原测试在中国却发展缓慢,《中国新闻周刊》今年1月引述宁波大世生命科技有限公司销售总监唐柏林解释说,因为国内几乎没有快速检测的市场,核酸检测才是被中国官方认可的“金标准”。
国家卫健委今年3月11日宣布,在核酸检测基础上,增加抗原检测作为补充。张文宏当时也撰文说,在奥密克戎出现后,核酸检测难以跟上病毒传播的速度,如果完全依靠核酸,就会面临一定的困难。
然而,由于核酸检测在准确性上更符合中国“动态清零”的要求,抗原检测仍未得到大量推广。
不过官方从那时起也开始逐步开放抗原试剂盒。截止去年11月,中国药监局一共只批准了三个抗原快速检测产品,而卫健委作出上述决定隔天,药监局就多批准了五家,几天后这个数字又变成了12。截至12月5日,这个数字翻了三倍达到36家,包含胶体金、乳胶及免疫层析、磁微粒化学发光法等方法学,品牌包括万孚生物、诺唯赞、热景生物和奥泰生物等。
在出台“新十条”前,21世纪经济报道6日引述中泰证券分析认为,如果国内抗原自检试剂盒正式放开,再结合中国居民、企业有储备习惯的情况,冠病抗原检测产品采购需求单月或达560亿元,年需求将达到6000亿元。
“抗原试剂市场规模将达6000亿”一度冲上微博热搜,引发网民热议。
事实上,在这波热销潮前,中国制造的抗原试剂盒早在海外市场创下多个业绩神话。
其中抗原试剂制造商九安医疗去年业绩暴增,年报显示公司实现营收23.97亿元,同比增长19.36%;营业利润10.03亿元,同比增长320.20%;归母净利润9.09亿元,同比增长274.96%。
该公司今年半年报显示,公司上半年营收232.67亿元,同比增长3989.07%;归母净利润152.44亿元,同比增长27728.49%。
过去三年已近乎成为中国民众日常生活一部分的核酸检测,曾得到中国民众的认可,也为中国的“动态清零”立下过功劳。
但随着核酸结果造假、实验室管理不当等负面消息频出,核酸检测产业链背后复杂的商业利益关系也浮出水面,“核酸”开始变成众矢之的。
令人唏嘘的是,当抗原测试在市场一盒难求之际,曾风光一时的核酸产业出现了第一家倒闭公司。
据报道,近日一名男子向北京房山劳动仲裁委提交报告,“指控他的公司欠薪62600元”却得到回复说,“公司目前已经没有可供执行的财产”。这名男子指控的公司正是此前因核酸造假被吊销旗下实验室许可证的朴石医学。
实际上,今年9月疫情持续升温,多个地方开展更大范围的全员核酸检测之际,就有大型核酸公司反映,很难按时获得付款,一些未付账款被注销为坏账的风险越来越大。
随着告别核酸检测常态化,多家涉核酸检测的上市公司表示会将业务回归到疫情前的常规业务。其中一家公司说,业务萎缩对今年业绩还不会产生影响,这个影响要到明年才看到。
抗原会成为下一个核酸吗?
核酸检测行业背后的乱象曾被网民批评是发“国难财”,如今抗原势头崛起,一些网民担心会不会是换种方式割韭菜。
不过,一些网民指出,抗原是自愿购买,也不会因为没做抗原成为进出场所的限制,或许会避免它成为下一个核酸的宿命。
有医疗行业人士认为,有核酸的前车之鉴,如今深交所、上交所也为此出台了相应监管策略,同为民生健康行业的试剂盒产品相信不会重蹈覆辙,避免出现一场“抗原乱像”。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来源: qq
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