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码连夜退场,浙江霸气出击,张文宏再发声!网友:直接从ICU抬到KTV...
作者:羽逸尘
“什么时候放开?”
“十......”
“十个月?十周?”
“九、八、七、六......”
有网友说,“好恍惚,还没准备好。”
这意味着,新冠不再是当年的新冠,我们撕掉个人的“保质期”,不用再被核酸“困住”了。
除了养老院、福利院、医疗机构、托幼机构、中小学等特殊场所外,几乎可以“畅通无阻”。
专家进一步建议,把新冠肺炎改名为新冠病毒传染病。
名称变了,认知也会跟着改变。
胡锡进撰文称:
在文章中,他大声呼吁:
“让我们大家都跟上国家前进的步伐,共同努力克服调整政策后面对的新问题。我们要转变认识和观念,不胆怯犹豫,不怨天尤人。”
在“转变观念”这块,胡锡进一直是佼佼者。
早在“新十条”发布前,他就抱着“壮士断腕”的觉悟说:
他自觉,自己62岁半,算是“高危人群”,抵抗力比起年轻人并没有“优势”。
于是,他决定提高营养,增加体重,每天做三百个俯卧撑。
所为的,是践行“当好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主动承受疫情留下的风险:
“为了年轻人有丰富多彩的青春时代,为了大量服务业人员保住自己的饭碗,也为了各行各业的人不遭减薪,让很多企业能够走出困境,我们必须往前走。”
事实证明,胡锡进是对的,一系列变化刷新了我们对新冠的认知。
最具标志性的事件是,广州地铁员工连夜撕除核酸码。
把核酸码撕掉,看似是“解脱”,其实也是最终考验。
战略上,我们可以尽情“藐视”新冠病毒了。
毕竟,广州给了全国人足够的信心:
广州16万感染,无一死亡,仅有4例重症。
感染者激增的同时,广州不再盯着“感染者清零”这一目标,放弃了“严防死守”。
两害相权取其轻,这是其他地区也要取得的共识。
与此同时,新冠并没有消失,不管毒性再弱,它还是病毒。
我们必须保持警惕,以另一种更为“低成本”的方式与其“共存”。
↓ 掌柜私藏线香0元购,限量100份先到先得 ↓
“告别”健康码后,有人欢喜有人愁。
欢喜的网友让人忍俊不禁:
“看到这个消息我瞬间支楞起来了,门口的保安再难为我试试!”
乐观的自带幽默:
“这一操作是直接从ICU抬进了KTV。”
忧愁的网友则无奈地叹气:
我甚至可以想象到,这些内心不安的网友,在家里待不住,走在街上又战战兢兢,像是在玩新型的“狼人杀”。
这并不是笑话,类似的剧情正在上演。
12月1日,重庆某小区解封了,预想中的欢呼声并没有出现。
相反,居民自虐般的“觉悟”非常高,自发将铁皮复位,把解封没多久的小区再度封了起来。
码容易撕,心理牢笼不易拆,他们希望重新回到自认为“安全”的场景中,哪怕是以自欺欺人的方式。
网友不客气地评价:
因为封控时往外边跑的人,和解封后又希望“延迟解封”的人,大概率是同一种人。
这逻辑很简单,在他们看来,封得严实时,外面更“安全”。解封了,又觉得里边更“安全”。
哪“安全”,他们往哪跑,把好处全占了,把风险都推了,这不是自私是什么?
“自由”总是自带“挣扎”属性,误把“放松”当“放纵”,草木皆兵也就成了必然。
但问题的根源是,更多人需要养家糊口,到处奔忙,不希望解封了还被铁皮封住。
比防病毒更迫切的事是,他们不能让生活“停摆”太久,否则,一家人都得喝西北风去。
针对这一现象,有网友半开玩笑地支了一招:
模仿深圳搞一个“特区”出来,比如叫“方舱市”,把主动封控自己的人集中起来保护,应收尽收。
末了,这位网友表示可以出一份力:
“要是差钱我甚至愿意适当地额外交点税。”
戏谑中不乏认真。
毕竟,要是真的封习惯了,大可以一直不出门,窝到下一个春暖花开,也许打开门是另一番风景。
我只是担忧,那时他们还敢迈出家门吗?
↓ 掌柜私藏线香0元购,限量100份先到先得 ↓
莫须有的恐慌总是存在,所以我们需要理性的声音,让胡思乱想回归常识。
只是可惜,理性总被杠精扰,最终不得不变成“沉默的大多数”。
比如经常被推到舆论风暴中心的张文宏医生,本着责任感说了良心话,却被容不得另一种观念存在的人无端抹黑。
似乎,张文宏医生闭嘴了,他们就“胜利”了。
这同样是一种“自私的胜利”,和“铁皮”的作用一模一样:
不但封闭自我,也不许他人理智。
早在3月14日,张文宏医生就预判性地说:
“消除恐惧是我们必须走出的第一步。” “凡是持久的,必是温和的与可持续的。我们要借助此次一定会到来的社会面清零所带来的难得的机遇期与窗口期,准备好更为完备、智慧、可持续的应对策略......” “前几天有记者问我,为什么接种了那么多疫苗还不能躺平呢,我说这些都没有准备好,能躺平吗?”
如今看来,这些话说是字字珠玑也不为过。
只是当时,被看得太轻。
多少人欠张文宏医生一句道歉?
我猜测,网暴他的人,除了嘴是硬的,其他全是软的。
受惠于人,却背后插刀,怎么配得上“人”字?
还记得去年春节,张文宏就温暖地提醒:
“多陪陪‘家人’而不是多陪陪‘别人’,这一点是今年春节的要点。”
他希望大家过得祥和,而不是寻求刺激。
这段话同样适用于现在:
“放开”不等同于固步自封,更不等同于“放飞自我”。
如《中国新闻周刊》所说:
“从今天起请保护好自己和身边的人。”
这是对“健康责任人”理念的进一步延申:
万千个“安全的自己和身边的人”构筑成一张新的防疫大网,抵御病毒的下一波冲击。
至于接下来,每个人都要做好感染病毒的心理准备和应对准备。
不必忌讳谈“阳”,谈“阳”了该怎么办,因为它不再是洪水猛兽,而是日常生活。
张文宏团队适时站出来科普:
这个问题太重要了,几乎决定了会不会发生医疗挤兑。
张文宏团队明确地说:
换句话说,不同的患者要“区别对待”:
“所以无论是民众还是政府,只需要围绕一件事,就是如何让0.5%需要住院的人能有床位,让99.5%的感染者能够安心地在家治疗。”
这意味着,每个人都要了解新冠奥密克戎感染常见症状,能判断自己与身边人是高危人群还是轻型病例。
并进一步了解该监测哪些指标,知道指标超出哪个范围需要去医院急诊。
感染病毒不可怕,可怕的是一无所知带来的“病急乱投医”,牵一发而动全身,把医院挤爆,造成不可控的后果。
如此种种,都需要足够勇气与见识,否则就会纠结在要不要踏出家门这一步上。
从节点处见格局,有人不敢出门,有人已在抓新的机遇。
疫情防控举措优化后,浙江组织了1万家企业出国抢单,马上就要出动。
这觉悟,不得甩“自觉封小区”的人十万八千里?
后知后觉的网友流下羡慕的口水:
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
口袋空空,大街上怎么会有烟火气?
这是彻底消除新冠带来的恐惧的大前提。
▽
▼
本文为国馆原创,转载请首发公众号
作者:羽逸尘
/
↓ 掌柜私藏线香0元购,限量100份先到先得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