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年后的诺奖榜单,中国人占几成?
诺贝尔奖由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创立于1901年,作为享有盛誉的国际奖项,授予在物理学、化学、生理学或医学、文学、经济学及和平等学科领域做出重大贡献的个人。12月10日是诺贝尔逝世纪念日,而2022年度诺贝尔奖正式颁奖典礼就于今年12月10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
1949年以来,中国三学者获颁诺奖
据文献数据统计,1901年至1940年间,德国和英国包揽了诺贝尔奖的绝大部分名额;从1941年起到2018年间美国和加拿大等国家获奖人数迅速增长,美国尤为突出:人口占世界人口总数的比例不到5%,获得诺贝尔奖的人数却占比全球获奖人数的50%以上。【1】
我们的邻国日本在2001年提出“50年30个诺奖”的目标,如今日本接连拿下19个诺奖奖牌,平均一年一项诺贝尔奖,成为全亚洲获奖最多的国家。
诺奖获得人数排名前十的国家(数据来源于:趣味数据)
而中国拥有庞大的十四亿人口,从诺贝尔奖设立至今的120年间只有3位学者以中国公民身份获得诺贝尔奖:杨振宁(诺贝尔物理学奖)、莫言(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面对差距,我们不断追赶的同时也在寻找着中国难摘诺奖的原因。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迈克尔·莱维特曾经分析说:“为什么中国的诺贝尔奖不多?那要看中国五十年前的科研是什么样子。”
回看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百废待兴,科技研发领域的建设刚刚起步。
由于从零开始,我国科研人员研究条件恶劣,缺乏技术手段、缺少货源资金;此外,美国等西方国家一直对我国实行严密的技术封锁,与俄关系恶化后,我国国家建设曾一度陷入“三年困难时期”。
即便如此,中国科学家在此阶段屡次突破极限,实现“两弹一星”战略目标、成功发射中程和中远程运载火箭,也初步在生物医疗领域投入资源建设,并于1965年成功实现世界上第一例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开辟了人工合成蛋白质的时代。
然而当我们从时间维度上反观诺贝尔奖,以生理学或医学奖为例:
1972年,我国屠呦呦成功提取青蒿素,时隔43年于2015年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8年,英国罗伯特·爱德华兹从事生殖生理学研究,并成功使世界第一例试管婴儿诞生,当时饱受争议,时隔32年于2010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84年,瑞典人斯万特·帕博致力于研究已灭绝的人类基因组和人类进化方面的发现,并完成了尼安德特人基因测序,时隔38年于2022年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不难发现,每年一度的诺奖并不直接颁给本年具有重大贡献的人,绝大部分得主在成果或理论提出后必须经受住多方的质疑和反复的验证之后才会获此殊荣,这也正是诺贝尔奖的一大特点:存在时间跨度。正如21世纪日本诺贝尔自然科学等奖项获奖人数的爆发性增长,其实对应的是日本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经济繁荣时期的研究成果。
科学家的成果问世到正式获奖,相隔时间大多在20-50年之间。这也进一步印证:20-50年前所做出的优异研究成果极可能作为如今获得诺贝尔奖的凭证和原因。那么,在中国的综合国力和科研实力高速上升背景下,换个角度推测:我国学者近些年做出的学术创新成就是否也会在未来几十年内拿下诺贝尔奖呢?
医疗投入增比33%,国际舞台上出现更多中国“创造”
1.我国医药领域创新研发投入加大
日前,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正式发布《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结果显示,中国排名第11,较去年再上升1位,连续十年稳步提升,位居36个中高收入经济体之首。近些年来,中国不断向医药科研创造倾斜资源并取得了巨大进展,创新与发展呈现出良好的正向关系,创新投入转化为更多更高质量的创新产出。
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前20的国家
(数据来源于《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
2.我国现阶段医药研发硕果累累
2015 年:我国医药行业进入“科技+质量”引领 的新时代。
2017年开始,我国创新药上市速度大幅提升,从2016年的每年6个提升到2020年的每年45个,与美国FDA新药上市审批速度的差距进一步缩小。
2020年10月,专利法在药品专利补偿制度方面与国际法规接轨,鼓励中国First-in-Class原创新药发展,优秀的创新型药企逐渐立足国内并开始走向全球。
在ADC、双抗、CART、免疫治疗新靶点等新的治疗技术方面,中国企业是全球研发的新兴力量。据不完全统计,中国ADC在研项目占比为36%(144/400),双抗占比为44%(260/588),CAR-T项目占比为37%(260/697)。同时,与全球First-in-Class9越来越小的差距也使得国内创新药产品在欧美规范市场更具竞争力。关于LAG3、TIM3、0X40、CD47等免疫治疗新靶点,国内企业占据全球在研项目三成以上,仅次于美国。【2】
2022年2月28日,西达基奥仑赛(Ciltacabtagene autoleucel)作为首款获得FDA批准的中国自主开发的CAR-T细胞疗法疗法产品,也是全球第二款获批靶向BCMA的CAR-T细胞免疫疗法,已应用于治疗临床需求高度未满足的恶性血液癌症——复发性/难治性多发性骨髓瘤。【3】
这些成果足以看出中国在医药创新领域发展迅速,并且在各项指标走在世界的前列。
3.我国推广中医药逐步得到世界认可
疫情当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示,多种中药配方和多种药物已“证明”对新冠有效治疗。例如一组服用2009年研制的抗H1N1流感中药冲剂的COVID-19患者,比未服用该胶囊的患者病情好转得更快,新冠病毒检测结果也提前两天多呈阴性。另一项对比研究显示,注射一种由五种草药提取物组成的混合物,被认为是“解毒祛瘀”的药物与标准药物结合后,可使COVID-19重症患者的死亡率降低8.8%。【4】
现在,中医药已经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中医热”已然形成。数据显示,全国年诊疗人次达9.1亿、中医药工业总产值达7866亿元。我国致力于实现中医药全面走向世界的目标,并从中深入挖掘出类似青蒿素的突破性成果。
客观来讲,我国在医药创新领域大量投入资源并已经取得前瞻性进展,趋势一旦形成,就会裹挟所有的人和事往前走。
我们期待着,未来中国能够持续涌现出一位位本土诺贝尔奖得主,世界硬科技发展终将迎来属于中国的黄金时代。
参考资料:
[1]Alhuzali T, Beh EJ, Stojanovski E. Multiple correspondence analysis as a tool for examining Nobel Prize data from 1901 to 2018.PLoSOne.2022Apr1;17(4):e0265929.doi:10.1371/journal.pone.0265929. PMID: 35363795; PMCID: PMC8974957.
[2]《创新药行业报告:创新时代大潮来临,中国迎来新药收获期》
[3]Cilta-cel OK'd for Multiple Myeloma. Cancer Discov. 2022 May 2;12(5):1176. doi: 10.1158/2159-8290.CD-NB2022-0019. PMID: 35491644.
[4]Huang K, Zhang P, Zhang Z, Youn JY, Wang C, Zhang H, Cai H.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in the treatment of COVID-19 and other viral infections: Efficacies and mechanisms. PharmacolTher.2021Sep;225:107843.doi:10.1016/j.pharmthera.2021.107843. Epub 2021 Mar 31. PMID: 33811957; PMCID: PMC8011334.
策划 | 易自
撰稿 | 黄鹭
视频 编辑 | 殷乐
审校 | 张聪 易自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