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从贫寒之家走出的诺奖得主:知识是我唯一的靠山

从贫寒之家走出的诺奖得主:知识是我唯一的靠山

育儿



上个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名单公布,我的第一反应是,懵:


安妮·艾尔诺是谁?怎么能获得诺奖的?


做了一番功课后我才知道,安妮·艾尔诺在法国早已是知名的顶级作家,地位差不多相当于我们国内的余华、莫言。只不过她的作品很少在中国出版发行,给国人造成了一种她是冷门作家的假象。


好奇驱使着我上网搜关于她的各种资料,梳理得差不多后,我特别想把她的人生故事分享给常粉们,标题我都想到了,就叫:


当一个小镇做题家拿到了大女主的剧本……


安妮·艾尔诺出生于法国一个贫穷的底层家庭,靠着努力学习和对知识的坚定信仰,跻身法国一流作家行列,并成为了诺奖得主。


亲历战后到互联网的时代剧变,安妮·艾尔诺迫切地想要记录自己所经历的一切。所以她的作品有一个很鲜明的特点,那就是以个人的真实经历为蓝本,书写大时代的变迁。


瑞典文学院在解释颁奖理由时,说她是“以勇气和临床医生般的敏锐,揭示了个人记忆的根源、隔阂和集体约束。”


这个总结很精准,为了唤起集体记忆,她史无前例地开创了“无人称自传”这种新的体裁——就是从头到尾极少使用第一人称“我”,而是采用第三人称“她”来叙述回忆,用“我们”这种泛指人称,激发所有人展开回忆。


比如她在讲述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时,一直采用“我们”这个人称:


“我们感染了疥疮,身上有虱子,在一条浸过玛丽花的毛巾下窒息。”

“我们穿着外套和围巾依次爬上用X光透视结核病的卡车。”


这是她的个人经历,但在“我们”的视角下,就变成了集体共同的命运。

(安妮·艾尔诺)


所以,很多对法国文化和历史并不熟悉的读者在看到安妮·艾尔诺的作品后也能有一种强烈的共鸣感,比如在她的作品中深切体会到二战后人们的狂喜,又或者是能随着她的笔触亲历战后重建时期贫寒又琐碎的生活。


人们在她的作品里回忆往昔,但我却在字里行间看到了这个女作家身上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


从小镇做题家到诺奖得主,对我们这些外人来说就是一句话,但对她来说,却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努力。这其中经历了无数诱惑,也面临过无数艰难的抉择,哪怕她有一点点退缩,一点点贪图安逸,都绝不会获得今天的成就。


在这条“难但正确”的人生路上,她走得步履维艰但始终坚定,而背后支撑她、让她逆袭的,就是她对学习和知识的信仰。


今天常爸就带大家了解下这个法国“小镇做题家”的成长历程,希望能给父母和孩子以启发,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怎样才能获得更好的未来?


01

我们的生活
是几乎无法摆脱的困境



1940年,安妮·艾尔诺出生在法国一个贫寒的家庭


她的父亲是一个农民,母亲是一个工人,两个人都是12岁左右就辍学的底层普通人。没接受过多少教育,也没有什么资产,结婚以后俩人在穷人区开了一家咖啡食品杂货店,以维持生计。


为了多挣一点钱,父母夜以继日地在店里干活,安妮·艾尔诺称这是一间“永不关门的杂货店”。


尽管已经用尽全力,可他们的生活里还是什么都奇缺。


在《悠悠岁月》里,安妮·艾尔诺描述了很多细节:


他们的锅都发黑和散架了,水壶戳了一个窟窿,外套也是缝补过的。屋里没有卫生间,厕所在院子里,便桶放在园子里施肥,报纸用来包蔬菜或擦拭水龙头。

(安妮·艾尔诺的代表作《悠悠岁月》)


“什么都不能扔”是他们信守的生活准则。


除了物质贫乏,孩子的生命安全也岌岌可危。在他们周围的所有家庭里,几乎都有因为突发疾病死去的孩子。


安妮·艾尔诺出生之前,她的姐姐就去世了,离世时只有6岁。


这个未曾谋面的姐姐只留下了一张模糊的照片,短发、大腿瘦小、膝盖突出。当被生活踩在地上摩擦时,安妮·艾尔诺就会想起这张照片,它仿佛就是贫寒生活的映照。


大概是因为失去过一个女儿,父母对安妮·艾尔诺这个家里唯一的女孩非常宠爱。尤其是母亲,几乎把所有的期望都放在这个女儿身上。

(18岁的安妮·艾尔诺与母亲)


尽管他们自己没有受过完整的教育,但现实生活让他们看到了知识的杠杆作用,也萌发了对学习这件事的信仰。他们决定砸锅卖铁也要供孩子读书。


事实证明,他们的决定是正确的。安妮·艾尔诺从小就展现了出色的学习天赋,被周围人公认为“女学霸”,升学之路也极为顺利。


小学毕业后,她凭借优异的成绩考上了私立天主教中学,这是当地一所昂贵的寄宿学校,同学非富即贵。


安妮·艾尔诺的父母没有太多犹豫,他们拿出为数不多的钱给女儿交了学费。在周围家庭的父母只关心吃喝时,他们早早地就开启了鸡娃模式,并给女儿规划了一条清晰的人生路线:成为一名教师。

(童年时期的安妮·艾尔诺与父亲)


16岁那年,安妮·艾尔诺已经获得了两个业士学位。这是小学和中学教育之后学生获得的一个证书,相当于是大学的入学许可证。


在当时,有了业士学位就代表是人中龙凤,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那时法国非常缺少老师,只要有业士学位并满18岁,就能去小学做一年级老师。


这对贫寒家庭来说无疑是难得的,兴奋过头的父母还特意安排女儿到亲朋好友那里转了一圈,宣布这个好消息。


经济压力再加上经验所限,父母一开始只希望女儿高中毕业后就去做小学老师。因为,这对他们这种家庭来说已经算是成功了。


安妮·艾尔诺没有反对,她成了一名年轻的老师。但仅仅6个月后,她就选择离开,她说这所学校像是一个华丽的监狱,而她要飞出去,上大学。

(青年时期的安妮·艾尔诺)


这是安妮·艾尔诺第一次背叛父母的期望。


这时父母才意识到,学习和知识带给女儿的不仅是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有思考人生、反叛命运的能力。知识的杠杆作用,比他们预期的还要大。


尽管要背负更长时间的经济压力,父母还是认可了女儿的决定。随后,安妮·艾尔诺进入鲁昂大学文学院,攻读文学学士学位。


02

好好学习

是摆脱速降人生的最好手段



在鲁昂这座更繁荣的城市里,安妮·艾尔诺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


随着青春期的来临和解放思潮的影响,她再也不是之前那个只埋头读书的小女孩。她开始关注异性,想要谈恋爱,并开始与男孩厮混。


这场迷失,终于以安妮·艾尔诺发现自己意外怀孕而达谷底。当时她眼睁睁看着一个女同学因为怀孕放弃学业,回家生子。


人生两条路摆在她面前,要么继续上学获得学士学位,要么做一个单亲妈妈。


她要怎么选?

(电影《正发生》剧照。这部电影根据安妮·艾尔诺的小说改编,讲述了她慌乱无助的堕胎经历)


一想到要“成为母亲”,安妮·艾尔诺感到一阵恐惧。


她想起生育了5个孩子的母亲,脸上几乎看不到笑脸,只有疲惫和痛苦。终日在贫困的泥淖中挣扎着,只想要给自己的孩子光明的未来……


母亲的经历、她身边同学的经历以及多个底层女孩的经历,已经无数遍告诉她,没有雄厚的经济支撑、没有高等的社会阶层,一个没钱且没知识的底层单亲妈妈,未来大概率要像她的妈妈那样,陷入贫穷和困境中。


于是,安妮·艾尔诺下定决心,她要读书、要学习,要获得学士学位,学业是她逃避贫困的手段,也是摆脱女性困境的工具。

(20岁的安妮·艾尔诺)


那时法国禁止堕胎,她费尽周折、忍受了极大的痛苦才摆脱了这个意外。


重新返回教室后,安妮·艾尔诺全身心投入在了备考中。最终,她顺利拿到了学位,并通过了法国精英考试的代表——高中教师资格会考(AGREG),成为一名中学教师,后来又在法国远程教育中心工作。


在婚姻上,安妮·艾尔诺的选择也没有跑偏。她嫁给了出身于小资产阶级的男友,后生育了两个孩子,成为生活稳定、体面的中产阶级。


从改变个人命运的角度来说,她成功了。


03

知识,是缓解伤害的止痛药



但结婚生子后,安妮·艾尔诺发现自己再度被困住了。


她的时间被分割成工作、做家务、照顾孩子、照顾老公等几个版块,属于她自己的时间消失了。

(安妮·艾尔诺与两个孩子)


“我对什么都没有概念了。我不再试图解释我的生活。”没有时间写作,甚至连阅读都成了奢望。


22岁那年她曾写下过一句话:“如果我在25岁时没有履行我要写一部小说的诺言,我就自杀。”


这句话,像刺一样扎着麻木、重复、单调又忙碌的婚后生活。


而那个曾经温柔、贴心的男友,婚后日渐成了粗暴、自大的男人。曾经他们是无话不谈的知己,但现在却相对无言。


与此同时,她还要忍受资产阶级的公婆对工人阶级的父母言语之中透露的不屑与蔑视。

(安妮·艾尔诺的母亲)


安妮觉得,自己刻苦学习多年,却仿佛又回到了母亲的原点。只做妻子和两个孩子的母亲,让她感觉找不到快乐。


还好,安妮·艾尔诺还有学习和知识做托底。她决定写作,并且重新拿回人生的主动权。


结婚17年后,安妮·艾尔诺终于决定离婚,那时她已经完成了3部小说,事业上的成就给了她无限的勇气和力量。

(24岁的安妮·艾尔诺与前夫)


学习和知识,让安妮·艾尔诺在人生几个关键的转折期,做出了坚定而正确的选择。


如今,我们已经很难用“作家”这个标签来框定安妮·艾尔诺。年少时那些因为贫穷而产生的羞耻、痛苦和矛盾日渐消弭,最终成长为她对人生、对社会问题更深刻的思索、追问和批判。


她把身为女性的敏感与写作经验结合在一起,先后出版了十五部作品,描述了自己贫寒的父母如何通过努力把自己送入中产阶级的行列,同时也展现了法国不同阶层的生活状态。


这种独特的书写视角,让她的作品在文学之外,更有些许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的味道。


变成书写者后,她更深切地观察着自己的成长经历和整个社会,也更理解父母的处境。

(安妮·艾尔诺的作品)


她感谢父母的艰辛付出,她的写作也努力靠近父母,会刻意让作品“低于文学水平”,摒弃了法国精英喜欢的隐喻法而采用父母喜欢的直白语言进行叙述。


写作,让她获得了更高的社会成就,也让她的内心释怀,与艰辛的童年和原生家庭达成了谅解。同时,也给予了她反思个人、拷问社会的批判精神,与关心普通人命运的社会责任感。


所以哪怕今天的她著作等身、跻身上流社会,她也依旧会关注一块面包、一块煤炭的价格,关注底层群体和移民群体。


在获得诺奖后的第10天,已经82岁高龄的安妮·艾尔诺走上街头,成为了巴黎10月16日抗议活动的带头者之一。


尽管癌症和化疗让她倍感痛苦,但她的眼神依旧清澈。这条“难而正确”的人生路,她依然在行走。


学习和知识不曾辜负她的努力,她也没有辜负学习和知识对她的期望。大概没有什么比这更能说明知识的效用了吧!


当我们的孩子觉得学习太苦太累的时候,给他们讲讲这位诺奖获得者的故事,是不是能够从中收获勇气和力量?



往期推荐


别感谢贫穷,该感谢的是妈妈!

难民之子逆袭成为哈佛校长:即便遭受质疑,也要坚信教育是推动进步的力量!

一句“农村土猪想拱城里白菜”,害学霸被骂上热搜!


1

END

1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一本书,读懂刚刚揭晓的诺奖成果|2022诺奖书单那位论文被拒后怒喝细菌培养液的诺奖得主,全职入职郑州大学!发得Nature,上得花花公子,这个诺奖得主太酷1996年饶老师用今年诺奖得主的工作批当时北大副校长陈章良的恐龙蛋基因哈哈哈哈哈哈,原来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都是“中国”的史上年龄最大的诺贝尔奖得主:要保持耐心,才能笑到最后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被中国大学解雇,原因竟是:业绩不达标...?《鱼之子》观后感:家有万金不如一技随身孙甘露、毛尖、小白谈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承继莎翁与《一千零一夜》文学传统,开创非洲书写的新纪元今年的诺贝尔奖得主,被中国大学解聘了…理由:业绩考核不达标…古人类DNA与重症新冠有关?2022诺奖得主Pääbo,竟是前诺奖得主私生子果壳对话2022诺奖得主夏普莱斯:我是这样理解点击化学的丨直击诺奖山东德州某大学6男生轮奸1女生……狠人!那位论文被拒后怒喝细菌培养液的诺奖得主,全职入职郑州大学!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2021诺奖得主古尔纳作品分享会(北京站)精彩回顾为什么中国的诺贝尔奖得主很少?现实可能更残酷明天下午2点,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作品责任编辑连线,解读作品、聊诺奖赛琳娜背刺给自己捐肾的“闺蜜”:霉霉才是我唯一好友【弗兰兹 Frantz (2016)】豆瓣评分 8.3德国和瑞士都没有大学录取的平权逆向歧视缅怀江同志:书香人家走出的总书记碎片化知识是如何毒害你大脑的?一段来自知识分子与赛先生的诺奖对话 | 直播预告2022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为什么银行不能倒?专访诺奖得主斯万特·帕博:从基因里,发现“人之为人”的秘密今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在西南财大当了10年院长 可惜提前被解聘了炸了!诺贝尔级丑闻:多名华人女生怒曝,这位会讲中文的诺奖得主性骚扰…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和她的书在美国219.钱丢光,看展览性骚扰中国女生的诺奖得主,背后是令人担忧的校园强暴文化太酷了!文科生独享诺奖!从小热爱考古,父亲40年前就是诺奖得主……诞生近70名诺奖得主的耶鲁,不靠知识「变现」的教育,才是真牛!男人最强大的靠山,不是钱,不是人脉,而是这个能力(必读干货)这个诺奖得主曾经登上了《花花公子》,但登的不是他的艳照,而是……为啥要救倒闭的银行?今年的诺奖得主40年前就给出了答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