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2021诺奖得主古尔纳作品分享会(北京站)精彩回顾
近日,“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阅读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古尔纳”新书分享活动于北京举办。
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了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徐则臣,作家邱华栋,学者陆建德与资深出版人冯涛一起畅聊这位对新晋诺奖作家的看法。
今天,译文君就和各位分享活动现场的精彩片段。
本周日(9月25日),译文社将在思南文学之家举办古尔纳作品上海首发会,这也是思南读书会第389期活动。活动详情见文末海报,译文君将于近日发布报名链接,敬请关注微信公众号相关推送。
嘉宾分享
我眼中的古尔纳
改写历史的意愿最终妥协,
催生新的自我。
古尔纳让我们看到,每个人背后都带着一个沉重的历史包袱。他们有时候要改写这个历史,但是历史太顽固了,时不时会进入到他们的现实生活里。最终,他们要跟一个相对比较真实的、过去的历史达成某种程度的妥协,来追求一种更大的对自己的“生成”。
古尔纳实际上是非常老练的一个作家。他的作品篇幅不是特别大,但是他用笔的时候很注意不铺陈,也注意叙述的技巧,他在这方面已经是非常老练。
假定有一个叙述是从第一人称“我”开始的,读者会跟他产生一种亲近感、同理心,但实际上我们千万不能这样,我们一定要跟这个叙述者保持清晰的距离。这个叙述者实际上有种种叙述技巧——有时候是心理上的毛病——我们慢慢的进入到他的内心,会看到越来越多被遮蔽的细节。
我很敬佩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古尔纳的这个决定。这个决定能够得到世界的认可,是非常不容易的。从数量上讲,古尔纳在英国作家里并不是特别突出,但是他的叙述一直是很精致的,而这种精致会不断给读者提出挑战,有很多地方是蛮难的。我们阅读的过程就是克服这个难处的过程,但克服的过程也是读书愉悦的来源。
古尔纳笔下陌生的文学大陆,
唤醒新的生命体验。
不仅对中国读者而言古尔纳是陌生的,对全世界,甚至对英语世界的很多读者而言,古尔纳也是相对冷门的作家。
当然,所谓冷门只是相对的。冯涛刚才说,诺贝尔文学奖的评委,下个月将做出新的(颁奖的)决定。黑暗中很多人在跳舞,有的跳的极其精彩,但是我们不知道他跳得那么精彩,直到有一束光打过去聚焦在他身上,才发现他跳的真棒,实际上他跳的本来就很棒。我觉得冯涛这个比喻特别好。
2021年这束光打到古尔纳的身上,给我们带来一个新的文学空间,文学的天地。他“跳”得非常好,
古尔纳自己说了,我们如果想接触他、靠近他,最方便之门是读他的两本书:《天堂》和《来世》。中译本刚出来,我就读了这两本。读了以后确实觉得经由这两部作品比较容易进入他创造的文学世界。
我认为他呈现了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的连接,这个很重要。从更广大的、开阔的图景来看待,他的十本书基本上呈现了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一百年来非常复杂的关系。
他把重点放在了一战、二战以及现在难民的图景,书写非洲大陆和欧洲大陆之间极其深邃的、痛苦的、复杂的关系,记忆与现实纠缠在一起。他的十部作品,一半是写在英国的这些人的生活,一半是写他的故土的甚至是祖先居住地的这些人的生活。
文学作品带给我们很多陌生的经验与陌生的见识,这些陌生的东西会唤起我们自身的生命体验。文学作品最神奇的地方就是,不管这本书写的是哪儿,只要写的还是人类,他的经验就是我们的经验。这是很有意思的。
国际视野让他在不同地域、
不同文化之间切换自如。
今天,如果一个作家不够复杂,他可能是有问题的。如果今天还用非常单纯的方式、一种线性的叙事去解释这个世界,我觉得他应该是无能为力的,因为世界很复杂。
古尔纳在缝合一些东西,把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之间做一个缝合,这可能也恰恰是诺奖颁给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过去我们可能会想,“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有时候就会局限于写这样一种地域性的东西。古尔纳的确也在写地域性的东西,但是你能看到他的作品是经过西方文化洗礼过之后,重新返回坦桑尼亚或者桑给巴尔创作出来的。即使像《天堂》这样非常单纯的小说,信息量都极大。他有国际视野,随时在第一世界与第三世界之间来回切换、做比较。如果是局限在桑给巴尔或坦桑尼亚这个范围的作家,可能很难具有这个视野。
这个视野对古尔纳来说非常重要,也成就了古尔纳现在的作品。我想这可能也是诺奖看中他的原因。我认为,如果古尔纳仅仅局限于坦桑尼亚或桑给巴尔,一直诉说非常非常本地的故事,缺少另外一个参照,另外一个更宏大的背景,故事的张力就出不来。在这一块,古尔纳的写作的确开阔了我的见识。而且这个见识的开阔不仅仅是文学上,更多是社会学上的。读他的小说,我看到的不仅是这一小块地方,而是整个文明,甚至不同大陆之间的融会贯通。
古尔纳在肯特大学的经历,包括他对后殖民作家的研究,为他的写作提供了巨大的、宽阔的视野。这样一个作家,在写这些(本地故事)的时候不会一惊一乍的。一个作家拥有非常偏僻的、个体化的写作资源,他在处理这些资源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猎奇的、奇观式的描述。但是古尔纳作品里没有这些。他后撤一步,站更广阔的背景下,他的作品里没有一惊一乍的东西。
这与我对古尔纳本人的观感是一致的。我看过他很多视频,给我感觉就是特别朴素、平和。他本人是这样的感觉,他的文字也是,所以才能调子压得那么和缓。阅读他的作品总有点看宗教典籍的感觉,火气都去掉了。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点。
古尔纳让我们看见
自己的生存境遇。
文学到底有什么用?文学没有什么实用价值,你饿的时候它不管饱,冷的时候它不管暖,为什么我们还需要文学?文学就是一种精神的需求,这种精神的需求用诺奖的话说,肯定是跨越大陆和大陆之间、文化和文化之间的隔阂。我们说古尔纳就像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他很陌生,但是我们很容易对他产生熟悉感和亲近感。
我们活动的标题是“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对古尔纳来说,或者对读者来说,并不是一定要有被殖民的经历才对他的作品产生共鸣,他自己也没有实际的被殖民的遭遇。他的一部分创作是追溯自己的前世,但他更有切身体会的是今生——作为难民来到英国以后,他身为第一代移民,以及他的子女身为第二代移民,在英国或西方主流社会里所面对的都是什么。
再回到我们自己的生存境遇。像北上广这样的城市,现在基本都是移民城市。我本人也是第一代上海移民,我们在这样的境遇里会产生很多心理不平衡,会产生精神上的困惑,我们都需要去寻找一些精神慰藉。站在这个角度来说,我们都是离开了故土的人;很多情况下,哪怕土生土长在一个地方,我们都可能会感觉到跟这个地方格格不入。
这样的情况越是发生在那些善于思考、有真正追求的读者身上,越是会激发出不满足感与困惑。如果你有这样的困惑,你会在古尔纳的作品里寻找到真正的同理心和同情感。
读者提问
古尔纳的风格对世界文学史的影响是什么?
他向我们呈现“绝对的家园再也回不去”
的现代社会
古尔纳以后会有他确立的地位。除了诺贝尔奖给他的荣光之外,还有他向我们呈现了一个多元的、混杂的、“绝对的家园再也回不去”的现代社会,我们要学会在这个现代社会里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合适的空间。这就是所谓的“多元文化”。
除了“多元文化”,还有一个词也被提得比较多,就是“混杂性”。混杂性同样体现在我们身份里——我们不一定要追求一个特别纯而又纯的身份认同,那样既不现实,也会造成没有必要的痛苦。
古尔纳对我的两个启发
古尔纳对我有两个启发。
第一,他这样的作家,在未来五十年也可以继续被阅读、评价。他贯通的是二十世纪到二十一世纪非洲大陆与欧洲大陆之间复杂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过去发生过,在未来还会发生。正因为如此,他将是我们人类文学史上鲜明的路标。
第二,我由此想起一个日本作家,在上海、北京待着,用日语写北京和上海的生活。如果中国的文化足够强大的话,会有很多其它语种的作家到中国来,创造一种新的中文的世界文学。这个事情目前好像还没有发生,或者有一点点雏形,但是我觉得未来会有。这也是古尔纳给我的对未来五十年的一个想象。
“此心安处是吾乡”?
“无处能安心”也许是常态
在我看到的关于非洲文学和非洲作家的写作里,古尔纳可能是让我第一次感觉到一种整体感。他不是局限于写一个地方,而是在全球化视野,或者整个地球村的背景下,在不同的文明、不同的种族、不同的文化之间来看桑给巴尔。所以他给我的是一个整体感。
刚才有朋友提到乡愁的事。现在流传一句话,“回不去的乡村,待不下的城市”。我能理解这句话指的是非常物质化的那一面:回去以后,不仅仅土地被流转了、种庄稼的技巧技术全没了,可能还在于人和土地之间的关系断掉了,也就是说你已经不算一个正儿八经的乡村人;但是城市生活也很艰难,可能没有户口、编制、专业技能足以留在城市。我们可能更多指的是这个。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正在面临一些精神上的问题。过去我们一直说“此心安处是吾乡”,我们可能太较真这句话,好像必须找到让我心安的地方才行。问题是,今天这个“心安”的地方就是找不到了,在哪儿都找不到,不管是回老家还是待在现在你所在的地方,而这恰恰可能是现代人最常见、最正常的一个状态。这种社会要求我们匹配的情感是“心不安也得待下来”,或者“心安的地方就是不存在”。
古尔纳给我的启发就是,不要过于较真非得有一个“预设”,而且要以文学的方式去论证我的“预设”;能够面面俱到,能够兼顾到不同层面上的整体感,而不是一个局部的地域文学。他跟其他一些非洲作家的区别在于,那些作家可能是地域性的作家,而这个作家是整体性的、全球化时代的作家。
(完)
9月25日14:00-16:00,孙甘露、小白、毛尖、黄昱宁四位作家将在思南文学之家出席古尔纳作品上海首发会(思南读书会第389期活动)。
译文君将于近日在“上海译文”微信公众号公布报名链接,敬请关注。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作品(第一辑)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刘国枝 黄协安 李和庆 等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海边》
👉 点击购买纸质书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黄协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天堂》
👉 点击购买纸质书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刘国枝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来世》
👉 点击购买纸质书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李和庆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赞美沉默》
👉 点击购买纸质书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陆泉枝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最后的礼物》
👉 点击购买纸质书
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宋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更多资讯,点击关注👇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