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石黑一雄、古尔纳、埃尔诺……诺奖为何偏爱写“记忆”的作家?

石黑一雄、古尔纳、埃尔诺……诺奖为何偏爱写“记忆”的作家?

文化

随着英国迎来了首位亚裔首相苏纳克,移民在英国社会的处境与遭遇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

英国历史上首位亚裔首相苏纳克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与苏纳克的父辈有着类似的经历,从东非移民到英国。

他既书写发生在非洲大陆的故事,也讲述移民在英国的遭遇,而他笔下的人物,大多是悬在两地之间的“离散者”。

直播分享活动现场照片

译文社之前联合豆瓣读书举办过在线分享活动,邀请汤惟杰、黄协安、宋佥等探讨古尔纳作品的翻译、文学脉络、文化背景等。

译文君整理了活动中的精彩内容,与各位读者分享:


开场




 宋玲:在对谈开始之前先让我给大家介绍一下今天到场的几位嘉宾:汤惟杰老师是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黄协安老师是上海外国语大学高翻学院副教授,也是《海边》一书的译者;还有一位是宋佥老师,他既是《最后的礼物》一书的译者,也是我们上海译文出版社非常优秀的资深译者和资深编辑。宋老师已经翻译过很多诺奖作家,很多一流作家的作品,包括石黑一雄的新作《克拉拉与太阳》都是宋佥老师翻译的。

在聊作品之前,我想说中国读者其实是比较幸运的,在全世界范围来看古尔纳的作品除了在英国有十部完整的原版的英语作品,其实在其他国家尤其是美国、法国甚至在美国都没有出全,法国出了大概两部还是三部,在他获奖之前《来世》在美国才刚刚出版,《来世》是2020年的最新作品。而我们作为翻译难度很高的中文语种一下子已经出版了五部,后面第二辑的作品也会在2023年上半年估计3、4月份出齐


陌生的文化背景

与欲言又止的叙述





 黄协安:在接《海边》的时候国内基本对古尔纳是没有研究的,相对于英美的一些作家,我们都比较熟悉,比如他的风格、主题我们都很了解。这本书我们基本上是从零开始。不知道他会产出一个什么样的话题,他的一些主张,以及他的一些风格,都是从零开始的。其实这本书的名字《海边》是有相应的意义的,因为他在英国的难民点,就安居在一个海边的小镇,然后想起他原来家里也是在海边的小城市。这个故事的绝大部分就发生在他的家乡,讲了家乡桑给巴尔的历史。用大量的篇幅来介绍宗教跟文化的关系,这应该是我们在翻译的时候最大的一个难点,因为我们对穆斯林,对伊斯兰教,或者对他们的一些民族传统的东西太陌生了。我们了解阿拉伯,但是我们不一定了解那个地方,所以我们也只能够去求助各种各样的渠道。比如我们学校的同事有阿拉伯的专家,但阿拉伯语专家给我们的意见也很有限。

《海边》

👉 点击购买纸质书(5折)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黄协安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中间我也请教过我的一些阿拉伯学生,还有埃及的博士生。书里面有比较多的神话的,还有他们经典的一些传说,还有一些互文性的东西,一些另外的文本,《古兰经》《一千零一夜》……这些是阿拉伯世界共享的成果,但是你不知道传说传到他们那个地方的时候有没有发生过变化,这个是我们翻译的一些难点。不知道哪里是一个坑,或者我们觉察不到的一些变化。

 宋佥:《最后的礼物》里,我觉得对我来说构成难点的地方在于,阿巴斯的叙述是欲言又止的,所以他的很多话语都是模棱两可的我给他取了一个名字,我觉得他就是用一种质朴的语言,未雕琢的质朴的语言里面蕴藏着需要你自己去剥开玉石外的那些岩层,然后去发掘他的声音。

《最后的礼物》

👉 点击购买纸质书(5折)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宋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举个例子,读一下开篇的第一段第一章:一天,远在麻烦开始之前,他一句话都没有跟人说就悄悄溜走了,从此一去不回。后来,又有一天,在过去了整整43年之后,在一座英国小镇上他刚一迈进自家大门就倒地不起了,那天出事的时候已经很晚了,他刚刚下班回到家,可一切本来就已经太晚了,他不管不顾听之任之太久,而除了自己他没有别人可怪。就你读完以后你觉得他非常模糊,一天是哪一天,什么时候,然后远在麻烦开始之前,什么样的麻烦,他那天出事的时候已经很晚,一切本来就已经太晚了,他蕴含着很多声音,没有一件得到解释,而且你哪怕往后翻三页五页,甚至读完半章你还是不知道他具体指待的是一些什么,因为他隐藏着一个心魔,隐藏着一个难以启齿的一个秘密,他这个秘密一直隐藏到了很深很深,所以他叫《最后的礼物》,一直隐藏到他了最终临终之前他才把他的秘密娓娓道来,向他的妻子和孩子娓娓道来,我觉得这个是情节上、手法上、语法上构成的一个谜。我觉得作为译者既要向读者传达这样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同时你又不能把这个语言翻译得过于晦涩让读者完全不明就里,这是对我构成的一个挑战。


当莎士比亚进入

非洲大陆的“文化背景”





 宋玲:《海边》里面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这两位来自桑给巴尔,来自东非的两个异乡人、离散者,来到英国之后,他们居然都很熟悉英语世界比较有名的一个作家的典故,就是梅尔维尔的短篇小说《抄写员巴特比》,讽刺在哪里?他们两人居然都知道这个经典故事,而身为英国人的瑞秋却不知道,多么讽刺。我看了这一段,觉得古尔纳还是一个非常知识分子的作家,他的作品里面经常有这种比较俏皮或者比较文气的写法。

 汤惟杰:这个我倒是可以提供一点从别的角度的一个研究,我们都知道跟哥伦比亚大学的英文系,比如说像爱德华·萨义德这样的大腕学者,他的同事里面有一位印度裔的女教授,叫Gauri Viswanathan,这个人她当年的博士论文后来出版了,也是一本非常重要的学术著作,叫Masks of Conquest,就是《征服的面具》,实际上她是研究现代英语教育这个体制,并非在英国本土,反而是在英国的殖民地先行建立起来的。这跟19世纪的印度有关。印度当地的语言非常多,英国在印度殖民时颁布了一个普通教育法案,所谓普通教育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小学教育,它的一个核心是英语教育,因为只有通过传布“我”的语言,传布宗主国的语言才能使殖民地的民众对“我”产生某种向心力和文化认同我们现在知道英美这些大学英语系里面那些重要的作家,这张名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从发生学的角度,它不是从英国大学教授说我们英国文学怎么样,我们应该读哪些,它是英国人在印度要培养亲英的精英分子,然后才实行的一种英语教育。

所以说莎士比亚的影响就在古尔纳那里得到了印证。我看黄老师翻译的《海边》,里面有一些句子,暗暗隐藏的是莎士比亚的剧本。比如说莎士比亚晚期的《暴风雨》,里面有一句是说珍珠就是他的眼睛,实际上是普洛斯彼罗的话,比如说五浔深处埋着他的尸骨等等,这是莎士比亚的《暴风雨》里面很有名的台词。

《暴风雨》

[英]莎士比亚 著
方平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殖民带来的文化遗产或者文化效应,可以从说的语言中看到。桑给巴尔偏偏又是一个语言非常混杂的地方,比如有原住民的斯瓦希里语,又有阿拉伯语,你要从更早的历史来说,他们跟阿拉伯的世界的关系也许也是一次更早的殖民,然后有近代以来的殖民,像英国,所以他们其中有些人会说英语。特别有意思的就是《海边》,因为他一上来第一个悬念就是我会英语,但是我在英国人面前我不说,而且这个又是别人在帮我办假身份的时候教的,说你千万不能说英语,语言又引发了后来一系列的人际之间的交往。因为你不会,我给你找一个翻译,结果没想到把你在故乡的一个仇人的儿子给拉过来了,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巧合。我们一听“离散文学”往往就带着一种同情,实际上即使从形式和讲故事技巧上来说古尔纳的作品非常好。


阿巴斯的录音机

与非洲文学的口述传统





 宋玲:《最后的礼物》里面有一个情节,主人公阿巴斯因为中风之后,他挣扎了很久,决定要把他过往的那段生活经历叙述出来,所以他让老婆给他弄了一个录音机,然后放在他病床前。他觉得需要给他子女或者给他家人们留下一个交代。这一段我突然想到了《来世》里面也有过录音机这样的情节,为什么录音机让我有感触呢?这其实是一个口述史,古尔纳的作品有口述史的风格,他所有的作品都像是在讲故事,娓娓道来,不管是移民的前世、移民的今生,他都是以一种讲故事的状态,讲得不急不缓,非常平和。明明他作品中的主人公大部分都是遭受了很多磨难,受了天大的冤屈,但是他不是控诉式的,没有像以往的一些移民的作家是用尖锐的批评,或者批评殖民者的那种态度、方式来叙述他们过往遭受的这段磨难。我觉得口述史可能算是古尔纳作品的一个语言风格吧。

《来世》

👉 点击购买纸质书(5折)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李和庆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宋佥:我不知道这算不算是非洲文学的一种风格,因为非洲很多地方他们是没有文字的,他们的历史全是口口相传一代代传下来的,本身他们的历史就是一段口述的历史,所以我也觉得古尔纳的语言,他虽然是很纯正的英语,但是有非常浓重的特色,我不够了解斯瓦希里语,我不知道是不是这样。


“移二代”变成“地道公民”的努力

终究南辕北辙





 宋玲:《最后的礼物》里,阿巴斯的女儿叫安娜,原来父母给她取的名字叫汉娜,汉娜是一个非洲女性的名字,那个女儿自己想要把名字改成安娜,更英国化的名字。他女儿有一个男朋友是叫尼克,他家是中产,非常富有,非常富庶的一个中产,父母工作非常好,母亲是创立了一个医院的院长,而汉娜的母亲是在医院里面做打扫,做清洁工的,这个阶级的差距是非常明显的,汉娜跟尼克交往,尼克表面上似乎没有这种歧视,而且尼克的家人也接受汉娜,邀请她去家里作客,这个时候发生的对话就很有意思。白人中产的父母对这个未来的准儿媳其实心里是有点别扭的,跟你说话的过程中那种别扭劲儿,又不想冒犯你,又好像装作没有,很难拿捏的,这个读者可以仔细看看这段,很有意思的。

 宋佥:我觉得这段就是古尔纳的写法技艺高超的一个地方,如果你通篇站在一个中立客观的立场把他们正常对话看完,平心而论你会觉得其实尼克父母不但没有歧视安娜,反倒还对她非常小心翼翼,唯恐冒犯了她。小心翼翼,又专门挑对她来说非常舒适的话题来讲,让话题愉快进行又不会戳到她的痛点,好像装作,或者他们自认为也相信了完全做到了对安娜平等,既不歧视她的肤色也不歧视她的出身。他们觉得可以做到这一点,但有意思的是安娜在这个过程当中依然是感到被冒犯了。

所以最终安娜和尼克在分手之前,尼克就说我的爸妈那么想要接纳你,可你就是觉得好像他们还是做错了。作为读者站在第三方的立场看下来,会觉得其实不能把责任全部归结到尼克和他的父母身上,安娜自己有一个心魔,她没有跨过去,而这个心魔归根结底还是追溯到她的父亲阿巴斯,追溯到她的那个难民父亲的身份。他的难民身份对于英国的不认同,或者说感到对英国的排斥,通过各种方式传递到他的女儿身上。而他的女儿竭力想要逃避父亲的这种包袱和“遗产”,可她在逃避过程当中依然不可避免受到了他的影响,最终虽然她那么想要成为一个地道的英国姑娘,可最终依然是南辕北辙。

《赞美沉默》

👉 点击购买纸质书(5折)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陆泉枝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宋玲:我觉得阿巴斯的一对子女在小说的大部分篇章当中,其实都处于一种像你所说的“无根的浮萍”状态,跟阿巴斯本人一直在隐瞒他的身世的这段历史是有关系的。他为什么到后面拿个录音机来把他的这段过往历史一一叙述下来,他叙述的这个动作完成之后,这对儿女明显心结方面就有所解开。另外在《赞美沉默》里面,古尔纳其实是对称地又写了一组人物:留在桑给巴尔的儿子到英国之后,有了一个英国的女朋友,女朋友的父母也是中产,镜像一般,现在轮到这个儿子到他女朋友家去作客,女方的父亲也是那种知识分子中产男性,很巧。


从《一千零一夜》到《都柏林人》

古尔纳继承的文学传统





 汤惟杰:刚才宋玲老师也提到你对《天堂》有一个看法,好像我们也可以把他认为是一个成长小说,确实。比如说像《天堂》里,主人公跟着行商的商队到处跑,你也可以想到英国文学当中的《汤姆·琼斯》,就是一个人的成长是跟着他的游历而完成的。《天堂》最后的写法非常像詹姆斯·乔伊斯短篇小说集《都柏林人》里面的那个《阿拉比》,那个小孩晚上要跑到一个阿拉比的集市去,因为他对仰慕的大姐有一个承诺,还给她带了东西,没想到到那儿受到了冷遇,最后啥也没买到,浪费了一个晚上的时间,又被集市的人奚落了一番。但到最后,在那个黑乎乎的、灯关了的时候,他说自己充满愤怒,对自己的某种不幸。也正是这一刻,他成长了,他看到了自己的虚荣,是一个顿悟。

《都柏林人》

👉 点击购买纸质书

[爱尔兰]詹姆斯·乔伊斯 著
王逢振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宋玲:《天堂》里的小主人公优素福,他为什么会下定决心要去投奔德军呢,是因为他在家门口看到一群野狗在抢着吃狗,因为他觉得自己再待在这个地方,就会沦落成那群野狗一样的命运。

 黄协安:而且我发现在《天堂》里面狗的这个形象是反复出现的,好像几乎可以把他认定是一个很重要的意象来处理。

《天堂》

👉 点击购买纸质书(5折)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刘国枝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宋玲:《天堂》的这个写法也有点像《一千零一夜》,包括那个小标题的结构,能看出很多《古兰经》《圣经》的结构。

 黄协安:从他的文学传承上面来讲,应该把他看成是对康拉德《黑暗之心》的某种回应,也不能说是致敬,实际上在他看起来康拉德在用英语的写作,比如说《黑暗之心》为西方的读者塑造了一个刚果的形象,但是他想用自己的《天堂》去破这个东西,破除原来所谓的经典文学构成的形象。


诺奖青睐的“记忆”

其实是另外一种现实





 宋玲:回忆在古尔纳作品里面,是非常重要的主题。我回想起来这几年诺奖颁给的作家,很多作家的回忆都是绕不过去的,包括今年的那位法国女作家她的作品里面也有大量的回忆,包括前两年宋佥也翻译石黑一雄的作品,他的作品主题是“时间、记忆和自我欺骗”

 汤惟杰:这种不可靠叙事,比如黄老师最近翻译的亨利·詹姆斯不可靠叙述,比如说《黛西·米勒》或者《螺丝在拧紧》,这些都有借助不可靠叙述。但是记忆这个东西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尤其是对离散的人群,因为他已经和故土,和他过去的生活最起码在时空上已经脱离了,他要获得一个自己的同一性,记忆对他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这种记忆,那么也就马上会遇到“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这样很直接的问题。但是记忆是双重的,记忆往往又是不可靠的,譬如说在《海边》里面的这两代人,两个代际的有仇的人,他们对对方的记忆,对同一个事件的记忆就是完全不一样的,在某种意义上你就会觉得实际上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那个意象或者是某种情节去组织记忆。《海边》里的年轻人,他曾经一度真诚地认为自己对事情的记忆是真实的,但到后来这个扣子解开了以后,他发现实际上他对这个事情的描述或者凭着记忆的描述是有差异的,是带有成见的。古尔纳借“记忆”来完成了他的这一系列作品,记忆既是他的主体,又跟他的表达的技巧联系在一起,是一种手段。

《螺丝在拧紧》

👉 点击购买纸质书

[美]亨利·詹姆斯 著
黄昱宁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黄协安:其实记忆是另外一种现实,它不是一个上帝视角,也不是第三方视角,它是每个人的一些认识,对这个人来说就是真实的。其实每个人的记忆都是值得相信的,除非他是故意隐瞒。

 宋玲:他在叙述的时候认为他叙述的是真相。但是实际的真相揭露出来的时候这两者之间的偏差又会产生一种很大的冲突。

 黄协安:所以每个人的视角都是有限视角,就像盲人摸象,你说哪个是真实的,有可能都是真实的,或者是部分的真相。

 宋佥:部分的真相,把他们全拼凑起来才能接近于一个相对客观完整的真相。

(完)

2021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古尔纳作品第一辑

👉 点击购买纸质书

[英]阿卜杜勒拉扎克·古尔纳 著
刘国枝 黄协安 陆泉枝 李和庆 宋佥 译
上海译文出版社

📚

米兰·昆德拉及其作品分享会
点击下方按钮预约

10月30日(周日)晚7点,上海译文出版社邀请到作家赵松老师,巴黎索邦大学法国文学博士、复旦大学外文学院法文系副教授陈杰老师,文学博士、出版品牌“新行思”创办人杨全强老师一起,聊聊米兰·昆德拉,聊聊他的作品、他的思想对现代社会的宝贵价值。

更多资讯,点击关注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新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写作是背叛后最终的自救【财闻联播】警方通报!一感染者不顾弹窗绕道进京,被刑事立案!推特收购落幕?马斯克承诺…安妮·埃尔诺回应获得诺贝尔文学奖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奖者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 | 经济学人文化(吐血加更)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和她的书离散的人,寻着故事回家:2021诺奖得主古尔纳作品分享会(北京站)精彩回顾悲剧! 知名亿万富翁全家惨死! 飞机离奇坠毁 行李尸骸漂浮海上! 旅行为兑现给6岁儿子的承诺…三年来,我们的“共同记忆”安妮·埃尔诺:我将继续与不平等抗衡,直到我的最后一口气曾经的“青春记忆”,又杀回来了访索菲亚大教堂:揭开涂层看千年精美壁画埃尔诺,顺谈七周年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也是“小镇做题家”?安妮·埃尔诺:文学中的社会学视角和历史学追求商科学生必读,华尔街顶尖投行为何偏爱这些美国大学?诺奖得主安妮·埃尔诺:当一位法国小镇“做题家”,用写作对抗精神内耗澳洲最古老滑冰场或永久关闭,万人呼吁求保留!华人妈妈惋惜:“徒留相片和记忆”明天下午2点,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作品责任编辑连线,解读作品、聊诺奖法国女作家安妮·埃尔诺获诺贝尔文学奖;苹果 App Store 欧元区涨价;三星 Q3 营业利润下降 32% | 极客早知道中国第一旅行博主徐霞客,400年前游遍各大名山,但为何偏爱武夷?单向树洞:我偏爱写诗的荒谬获奖后的安妮·埃尔诺,会成为下一个爆款吗安妮·埃尔诺:诺贝尔奖太过男性化和传统化《山居续忆》:附录一:徐礼耕先生之回忆:(四) 从大革命后到抗战庆成幸存的回忆安妮·埃尔诺:行动不止,书写不息当不可说的东西被说出来:安妮·埃尔诺的诺贝尔奖演讲孙甘露、毛尖、小白谈21年诺奖得主古尔纳:承继莎翁与《一千零一夜》文学传统,开创非洲书写的新纪元202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安妮·埃尔诺:致中国读者推特拒绝马斯克以440亿美元原价收购该公司;深度绑定周杰伦,巨星传奇又申请上市;法国女作家埃尔诺获诺贝尔文学奖丨邦早报2022诺贝尔文学奖揭晓,法国作家安妮·埃尔诺获得丨历届获奖者大盘点法律专家如何解读诺奖作家?这角度你绝对想不到!《西罗普郡一少年》:28: 威尔士边境安妮·埃尔诺获诺贝尔文学奖,算冷门吗英译-小题大作咀外文嚼汉字(173)“Singles” 与 ”Shingles”(一位数差点球员,带状皰疹)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