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Weekly:国家卫健委:推动北斗在卫生健康领域应用;高分专项工程空间段建设任务全面完成;世界首次;马斯克最近布局不断
世界首次!我国完成水稻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实验
12月4日,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东风着陆场成功着陆。当天,随舱返回的水稻和拟南芥种子,连同其他空间科学实验样品交付空间应用系统。
航天员在轨进行三次样品采集。
种子既是人类的粮食,也是繁殖下一代植物的载体,人类要在空间长期生存,就必须要保证植物能够在空间完成世代交替,成功繁殖种子。
然而,之前国际上只在空间完成了拟南芥、油菜、豌豆和小麦从种子到种子的培养,而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并没有在空间完成全生命周期的培养。
“我们在国际上首次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培养实验。同时,开花是结种子的前提,我们还利用模式植物拟南芥,系统地研究了空间微重力对植物开花的影响。”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郑慧琼告诉记者。
从种子到种子,是植物研究和培育的一个重要成功标志。也是未来太空农场、外星农场的重要一步。既然这一步已经取得成功,那么产业化商业化的进程,是不是可以走得更快一些。毕竟,地月经济时代已经在敲门了。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rNRaa5TWIfK4BmGsxefCew
《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发表,中阿北斗合作成果丰硕
12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发表《新时代的中阿合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多处指出,中国和阿拉伯国家在卫星导航领域的合作成果丰硕。
《报告》指出,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始终是中阿交往的主旋律,2004年中阿合作论坛正式启动以来,论坛框架下已建立起中阿北斗合作论坛等17项合作机制,成为推动中阿关系发展的重要引擎,在国际上树立了跨区域合作的成功典范。
《报告》指出,中阿务实合作、生机勃发,高新合作向上突破,在航天卫星领域,建立了中阿北斗合作论坛合作机制,在突尼斯落成北斗卫星导航系统首个海外中心——中阿北斗/GNSS中心。
《报告》还记录了历年阿盟外长会友华决议汇编,表示根据阿中合作论坛行动执行计划,筹备2022-2023年度各项活动和会议,包括第四届阿中北斗合作论坛。
本次领导人访问沙特阿拉伯,具有重大的战略性意义。中国能够为阿拉伯国家提供的,不仅仅是日用产品,也有高技术服务。北斗在这方面已经起到了一定的表率作用。商业航天的其他领域、其他企业应该积极跟进。作为购买力强大、投资意愿旺盛的阿拉伯国家,对商业航天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是非常强烈的。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1eCHrJNjVG5xWFKVBWvU5Q
国家卫健委:推动北斗在卫生健康领域应用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发布了《“十四五”全民健康信息化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规划》提出推动北斗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
《规划》表示,“十四五”期间,将运用北斗等多种技术开展全民健康信息新基建强化工程,推动北斗、IPv6等在卫生健康领域的应用,提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业务支撑能力。
最近疫情防控政策发生重大调整,从政府和疾控的角度来说,对信息化手段的需求将会更加强烈。特别是对于大范围人群流动的监测与管控,既要精准到位,又不能影响正常生产生活和出行。那么除了北斗之外的,是不是还有更多航天技术可以转移到疾控当中?业界是应该充分考虑的。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C4q_9qF_OB_ncvtKWlT4Ag
高分专项工程空间段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12月9日2时31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型(CZ-2D)运载火箭成功发射高光谱综合观测卫星。
该星是实现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科技专项(简称高分专项)“形成高空间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和高精度观测的时空协调、全天候、全天时的对地观测系统”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光谱观测能力的重要标志。
既然星座建设告一段落,后续的数据应用和开发将成为工程重点。高分专项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国家拥有。那么,高分工程所产生的数据,理论上是全民所有的。因此,如何才能降低数据获取的门槛,让更多SOHO企业,以及创业团队,能够依靠国家免费提供的数据,实现业务起步,是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像现在这样,由个别企业通过繁琐程序向少数对象分发,并不利于高分星座价值的实现。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BFbbW23sCf1LbCh8KHtHQ
马斯克最近布局不断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部分批准SpaceX公司2代星链星座
2022年12 月 1 日,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批准SpaceX发射其申请的2代星链星座(Gen2 Starlink)中的7,500颗卫星,并允许该公司开始部署该系统。
这7,500颗卫星将分别进入高度525公里、倾角53度,530公里倾角43度、535公里倾角33度的3个轨道壳,但并未包含设计中的全部10,080颗卫星。FCC 表示,这些轨道壳是SpaceX计划在部署2代星链系统时首先填充的部分。
FCC的授权命令提到,“我们的行动将使 SpaceX 能够开始部署2代星链,这将为全美带来下一代卫星宽带。与此同时,这项有限的授权和相关附加条件将保护其他卫星和地面运营商免受有害干扰并维护安全的空间环境,促进竞争并保护频谱和轨道资源在未来使用。”
-------------------------
美媒:“星链”升级为“星盾” 针对国家安全和军事部门
美国“太空新闻”网站12月3日称,SpaceX公司近日宣布针对国家安全和军事部门推出新一代“星盾”业务,显示“星链”向军事化迈出关键一步。
报道称,12月2日,SpaceX公司宣布成立了一个名为“星盾”的新业务部门,目标客户是美国国家安全机构和五角大楼。SpaceX公司宣称,“星盾”将利用近地轨道上的“星链”卫星星座满足美国国防和情报机构日益增长的需求。该公司明确宣称:“‘星链’最初是用于消费者和商业用途,而‘星盾’设计用于政府服务,初步重点是三个领域:地球观测、安全通信和有效载荷托管。SpaceX与国防部和其他合作伙伴正在进行的工作表明,我们有能力大规模提供太空和地面服务。”
值得注意的是,相比“星链”卫星系统与五角大楼合作时的遮遮掩掩,“星盾”计划几乎完全公开地瞄准美国军方的需求。美国“太空”网站认为,当前五角大楼是美国航天领域最主要的投资方,SpaceX公司争取利润丰厚的军方订单并不奇怪。据称,“星盾”将大量利用SpaceX公司参与美国太空军项目的合作经验。例如“星盾”卫星将配备激光通信系统,使其与美国军用卫星高速交换数据。五角大楼一直希望利用商业近地轨道卫星传输遥感系统收集的数据,但当前“星链”卫星网络由于其高度专有的技术,无法集成到五角大楼希望构建的混合架构中。SpaceX公司还承诺,“星盾”服务可以提供“快速部署和开发”能力,这也符合美国军方的迫切需求。
-------------------------
SpaceX卫星业务拓展至物联网领域,“蜂群”物联网卫星服务开启预订
近日,SpaceX公司更新星链网站,添加了“物联网(IoT)”服务,该链接指向蜂群技术(Swarm Technologies)公司页面。
蜂群技术是SpaceX在2021年9月全资收购的物联网卫星初创公司,并成为SpaceX全资子公司,纳入星链板块管理。该收购使SpaceX同时获得了蜂群公司的物联网频谱资源,SpaceX公司卫星业务进一步拓展。
经过1年多的整合,蜂群物联网服务正式推向市场。蜂群物联网以“全球负担得起的连接”为营销口号,网站表示,“使用近地微纳卫星提供低带宽卫星连接的费用低至每月只需5美元。蜂群卫星覆盖地球上的每个点,使物联网设备能够在任何位置以经济实惠的方式运行。”
蜂群技术的物联网卫星,命名为“太空蜜蜂(SpaceBees)”,整个蜂群星座由150颗大小如三明治的微纳卫星组成。卫星尺寸仅为11X11X2.8厘米,厚度只有1/4U,重约 5 磅。由于它们体积小,发射成本比大多数卫星低得多,该公司表示他们将这些节省的费用都惠及到了客户。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DNbDJh2Wf0CT4SceBBMfSQ
https://mp.weixin.qq.com/s/iR8R9O_HrGl0xyLvh0nUZA
https://mp.weixin.qq.com/s/arR5n_PVVk5BuSsy7Ro-0w
马斯克最近布局不断,主要是因为乌克兰战争证明了大规模低轨道星座的价值。或许在和平时期,这样的星座不见得有太多用户。但如今世界很显然进入了一定的动荡,卫星系统的优势,特别是宽带、低时延、高生存力的星座,能够灵活适应复杂的局面。这也说明,马斯克与美国战略高层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对世界格局的发展有前瞻性。
>End
>>>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太空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主任:陈玉忠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编辑委员:曹志刚、陈嵩辉、邓中亮、荆继武、景贵飞、郎燕、刘进军、刘天雄、宁振波、秦智、汪春霆、吴季、徐小舒、阎丽娟、赵敏、肇启明、周建华、朱铎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