辣评-Weekly: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蓄势待发;月球科研站的关键科学问题;天仪研究院声明;2023年俄罗斯计划航天发射22次左右
复用型猎鹰9火箭运载能力再创新高
1月26日,猎鹰9火箭执行代号为SL5-2的发射任务,将56颗星链卫星送入近地点212千米、远地点337千米、倾角43度的预定轨道。
此次复用的一级火箭编号为B1067,发射后实现了无人驳船回收,累计完成9次发射回收任务。
SpaceX公司表示,猎鹰9火箭此次发射卫星的总质量为17.4吨,创造了猎鹰火箭发射有效载荷质量的新纪录。
复用型猎鹰9火箭发射有效载荷的最高质量在1年半的时间里分3次从15.6吨提升到17.4吨,每次增加3%~4%,总增幅达11.5%。
太空探索技术公司是在不断挖掘这种火箭的潜力,尽量提高火箭的运载比。有些做法看起来是冒险,但是到目前为止,马斯克都成功了。猎鹰九号火箭虽然发生过事故,但都不是因为他“压榨运力”。因此,我们的商业火箭设计师们,也需要考虑一下,不需要保守的时候,就可以大胆一些。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NftpD4xcAgfubX0XKg-OlQ
2023年俄罗斯计划航天发射22次左右
昨天(2023年1月30日)俄罗斯ROSCOMS所属进步火箭航天中心(RSC)总经理德米特里·巴拉诺夫在新闻发布会上称,2023年RSC将进行20(±2)次联盟号运载火箭发射,这意味着2023年全年俄罗斯将有22(±2)次左右的航天发射,这个数字与2022年持平。
从公开信息渠道整理的俄罗斯2023年发射计划来看,除已公布的10次联盟号发射、2次质子号发射外,俄罗斯还将有10次未对外公开的发射计划。
原计划2023年底首飞的联盟5号运载火箭已经悄悄移出发射计划,巴拉诺夫在发布会上称,2022年RSC开展了静态测试,将在2023年第一季度保证试验箭的部分部件将准备就绪,2023年二季度或者三季度开始生产包括发动机、控制系统和遥测系统在内的部件,2023年底开始装配。
俄罗斯使用该型火箭取代前苏联和乌克兰合作的天顶号运载火箭,原计划是在2023-2025年期间飞行三次,包括第一次的试验飞行,按照发布会信息,该火箭计划在2024年中首飞。
此外,巴拉诺夫称,2023年底中型可重复使用甲烷火箭Amur将完成最终设计,俄罗斯计划在2026年使用该型火箭替代联盟2号运载火箭。Resurs-4遥感卫星正在进行总装测试,今年夏天在拜科努尔发射。Resurs-5号计划在2024年发射。
除了巴拉诺夫提到的由RSC负责的项目外,2023年7月俄罗斯还将发射Luna-25月球探测飞船,这也是今年俄罗斯航天发射的重头戏。
俄罗斯因为政治原因被隔绝在国际市场之外,除了国际空间站之外,其他发射服务的订单只能指望国内需求。而且根据目前公布的计划,年度发射的仅仅是老款联盟火箭和质子火箭,新一代的联盟5火箭和安加拉火箭,可能没有发射安排。俄罗斯航天长期处在载人飞行和发射服务鹤立鸡群的情况,卫星制造和卫星服务存在严重短板。一旦被制裁,就会面临严重的困境。这就是产业生态不完整带来的恶果。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L8fF8QUfr9B0X0s_74bQA
天仪研究院声明
2023年1月29日,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发表声明。
对于美国财政部将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我们”)列入制裁清单的决定,我们深表遗憾。
作为全球小型商业化SAR遥感卫星的开拓者之一,我们始终秉承着“让航天触手可及”的使命,致力于研制极致性价比的小型SAR卫星,建设SAR星座并提供一站式SAR数据整体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在地球观测组织框架下为全球用户提供近20次公益性应急救灾服务,包括克罗地亚地震、汤加火山爆发、孟加拉国洪灾、印尼地震、巴西滑坡、斐济台风等。
我们核查了历史合同及资金往来记录,我们及我们的子公司与俄罗斯Terra Tech公司及Wagner集团不存在业务往来。我们与商业客户均签署了“关于产品用途的承诺”和“最终用户协议”,确保我们的产品及服务皆用于民事和商事用途,不涉及任何军事用途。同时,我们也核查了客户书面提供的最终用户清单,未发现Terra Tech公司及Wagner集团。我们在此郑重声明,我们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始终严格遵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法律法规。
我们正在与各方积极沟通,尽力确保得到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对待,通过合法手段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时,我们将持续加强公司合规性审查,并强烈地希望以诚恳、开放、透明的态度与各方开展积极对话,以化解可能的歧见和误解。
未来,我们会继续在研发和运营活动中严格遵守相关国家的法律法规,为共建人类生活美好提供最先进的技术、最可靠的产品和最优质的服务。
长沙天仪空间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3年1月29日
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会面临与国内完全不同的环境。陷阱与高压线的模式,也和国内大不相同。有些钱,就算放在眼前,也要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可以去赚。中国的多数出口产业,都是在国际市场上经过几十年的摸爬滚打,才熟悉了游戏规则,适应了商业环境。商业航天企业要想扬帆出海,同样要经历这么一个过程。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zEFiLJ1_nZcLMeWrAOQI5g
王赤等:月球科研站的关键科学问题
总结了基于月球科研站的科学研究进展,围绕月球地质、近月空间环境、月基观测、月基生命实验和资源利用等领域,梳理了月球科研站的研究方向及总体科学目标,凝练了该领域未来5~10年的关键科学问题,探讨了前沿研究方向和发展战略。
我国的月球探测虽然起步较晚,但起点高,技术进步很快,部分领域已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目前我国探月工程四期(“嫦娥6号”“嫦娥7号”和“嫦娥8号”)已立项,并且正在全力推动国际月球科研站的论证工作,将联合多国在月球轨道、月球表面,建设并运营人类首个标志性共享平台。通过这些任务的实施,将进一步提高我国月球与深空探测的工程技术能力、全月面科学探测能力、以及月球和行星科学的自主创新能力。
针对月球科研站建设的关键科学问题,提出了未来5~10年月球科学与应用问题的发展目标及资助重点。今后需进一步对月球科研站的总体科学目标进行进一步凝练,更加突出原始创新和前瞻引领,立足月球重大科学问题和应用需求,在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约束条件下有针对性地明确基于国际月球科研站的阶段性科学目标和探索任务,为我国后续的月球探测任务提供重要参考。
王赤院士给出了15个今后几年的基金资助项目重点。其实这些项目不是仅仅面向国有研究机构或者事业单位投放的,我们的高技术中小企业、创新企业,同样可以勇敢地申请和承担有关项目。还可以和技术转移机制相结合,把一些关键技术产品化、产业化。国外不少成功企业,就是从承担NASA自主项目起家的。在某种程度上,马斯克就是如此。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MYT8qlko7Xhp7QGywt9agA
国内卫星互联网产业蓄势待发
万亿级新赛道即将诞生?中国卫星互联网产业蓄势待发
卫星互联网,是基于卫星通信的互联网,通过发射一定数量的卫星形成规模组网,从而辐射全球,构建具备实时信息处理的大卫星系统;是一种能够完成向地面和空中终端提供宽带互联网接入等通信服务的新型网络;是通过地球通信卫星而非光纤、电缆或其他地面方式建立的高速双向互联网连接。它快速、便捷,对于缺乏固定、无线或移动宽带接入的人们来说,这是唯一的宽带解决方案。
在一张张环布地球的巨大太空网络中,卫星是构成其中的最基础要素,卫星制造是卫星互联网的根本。为覆盖全球所有区域,卫星互联网需要部署成千上万颗卫星。有专家表示,太空近地轨道仅能容纳约6万颗卫星。因此,在当前国际通行的“先占先得”机制下,一场崭新的“太空竞赛”在不同国家、公司和组织之间悄然展开。
近年,我国已出台多项政策规划推动卫星互联网建设向规模化、商业化转变。2020年4月,卫星互联网作为通信网络基础设施的重点领域之一,被纳入中国国家新基建范畴,各级政府与企业纷纷加快布局。然而,我国卫星互联网仍然面临核心技术缺失、商业模式相对滞后以及卫星频轨资源不足的挑战。
卫星制造是建设卫星互联网之根本;产能是低轨卫星制造需要突破的瓶颈之一;中国卫星产业未来十年有望加速爆发。
卫星互联网的新时代已然到来,我国有望在未来十年凝聚力量、后发制人。有数据预测,未来10年,国内低轨卫星数量有望达到3000-6000颗的水平,2030年,中国卫星互联网总体市场可达到千亿规模。
-------------------------
我国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占全球70%
我国移动物联网用户规模快速扩大,截至2022年底,连接数达18.45亿户,比2021年底净增4.47亿户,占全球总数的70%。
移动物联网连接数快速增长,“物”连接快速超过“人”连接。统计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移动网络的终端连接总数已达35.28亿户,其中代表“物”连接数的移动物联网终端用户数较移动电话用户数高1.61亿户,占移动网终端连接数的比重达52.3%。
应用场景不断丰富,产业链持续完善。我国已形成涵盖芯片、模组、终端、软件、平台和服务等环节的较为完整的移动物联网产业链。窄带物联网已形成水表、气表、烟感、追踪类4个千万级应用,白电、路灯、停车、农业等7个百万级应用。移动物联网终端应用于公共服务、车联网、智慧零售、智慧家居等领域的规模分别达4.96亿、3.75亿、2.5亿和1.92亿户,行业应用正不断向智能制造、智慧农业、智能交通、智能物流以及消费者物联网等领域拓展。
工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十四五”时期,将面向重点场景实现移动物联网网络深度覆盖,形成固移融合、宽窄结合的基础网络,加快移动物联网技术与千行百业的协同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社会服务智能高效、百姓生活方便快捷。
新闻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7P3Kq4ZfX_bsRxUUvwiM7w
https://mp.weixin.qq.com/s/I6juqsQwy3F8Zn2MqSWMDA
国内卫星互联网的呼声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其实从中星16投入使用的那一刻,就具备了卫星互联网产业发展的初步条件。但好几年过去了,卫星互联网的前景还在讨论中,卫星物联网却靠市场的力量,顽强生存下来、生长起来了。这对商业航天有很大的启示。卫星物联网是移动物联网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卫星互联网有没有成为移动互联网,乃至整个互联网接入的一部分?进入产业主流,才有发展的空间。
>End
>>>
本文系“太空与网络”编辑及独家点评,转载及引用部分观点请在文首注明出处、公众号ID及作者。感谢支持有态度的媒体!
未按照规范转载及引用者,“太空与网络”保留追究相应责任的权利
>>>
充满激情的新时代,
充满挑战的新疆域,
与踔厉奋发的引领者,
卓尔不群的企业家,
一起开拓,
一起体验,
一起感悟,
共同打造更真品质,
共同实现更高价值,
共同见证商业航天更大的跨越!
——《卫星与网络》,观察,记录,传播,引领。
>>>
· 《卫星与网络》特别顾问:王兆耀
· 《卫星与网络》编辑委员会
主任:陈玉忠
高级顾问:王国玉、刘程、童旭东、相振华、王志义、杨烈
· 《卫星与网络》创始人:刘雨菲
· 《卫星与网络》副社长:袁鸿翼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