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打疫苗,吃偏方不吃药,听信谣言……疫情中该如何与老人沟通?
随着疫情防控形势的变化,人们开始越来越关注家里老人的健康,但在与老人的沟通中,却会发现他们总是不听劝——不愿打疫苗,不喜欢戴口罩,自身高风险却出门社交,与人接触不保持社交距离等等……
一些例子 | 图源:微博@渝Dlilim
从各种数据上来看,老人都是此次疫情中的高危人群,但当疫情还没传到附近时,晚辈说的话就好像是在“对牛弹琴”,很难打动老人家的心。
怎么说话家里老人都不听,是一件很为难的事情 | 图源:微博@乡下宁宁
等疫情开始在家附近有了苗头了,老人又容易听信谣言,转发缺少根据的“防疫小方法”到家庭群里。
大蒜防新冠的错误言论,在2020年年初的时候就传过一遍了 | 图源:微博@佳佳在寻开心的路上
年轻人能怎么更好地与家中的老人沟通,让他们了解问题的紧迫性,更新较为陈旧的观念呢?
老人会缺少判断力吗?不是这样
首先,我们要打破一个固有印象:老人家就是“老糊涂”,容易受骗、不太听劝、坚信流言。
确实,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子好像会转得越来越慢,注意力、加工速度、记忆力等基本认知能力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下降,但这不意味着老年人决策水平的降低。
决策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既和基本认知能力有关,也和生活中积累的决策经验有关,虽然前者导致老年人的决策表现较差,但这种劣势是有限的,足以被后者所弥补[1]。
决策领域的研究变量特别多,任务类型与情境发生一点细微变化,老年人的决策水准都会产生显著波动,在一些决策任务中,老年人的表现与年轻人无差异甚至优于年轻人,例如医疗决策、更贴近自身生活的决策等[2]。
医疗决策指患病后对药物、医院、治疗方案的选择等,老年人较为擅长此类决策 | irasutoya
在信息正确全面的情况下,老年人是谨慎且考虑周全的,其表现并不比年轻人差。
那为什么在这次疫情中,总是会有老人做出各种错误判断与行为,让子女看着担心呢?
一是因为老人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二是晚辈在交流沟通时,没能清楚老人自身的情感需求,造成各说各话的局面。
老年人的思维模式与年轻人存在较大差别,如果晚辈没认识到这点,还是代入年轻人的视角去和老人交流,就会难以更新老人的“信息库”,对方将显得非常固执,听不进去建议。
因为疫情防护吵起来也不少见 | irasutoya
所以,了解老年人的思维特点,有技巧地与他们沟通交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老年人的思维方式和年轻人有何不同?
整体而言,老年人的思维方式有这些特点[3]:
老年人更不愿意参与决策,宁愿推迟或回避做决定。
老年人更倾向于使用启发式策略,也就是根据脑海中对特定事例的鲜明印象,使用最先想起的信息“以偏概全”地判断,而非全面理性地比较。
例如在决定是否去打疫苗时,老年人可能更容易想起周围少数疑似疫苗不良反应的事例而不愿打疫苗,而忽略了疫苗对重症的高效保护。
绝大部分任务中,老年人在做出决定前搜索的信息较少,并且更喜欢在较少的选项中做出选择。
只有在一些特殊任务中,老年人才会搜索更多信息,与年轻人保持一致,这些任务的特点是与老人息息相关、选项简洁占用老人认知资源较少、老人对此事并不了解等。
老年人会比年轻人更多地利用他们以前的经验和情绪反应来做出决策,更倾向于将寻求和保持积极情绪作为决策目标,并且更看重家人、朋友等人际关系。
老年人不太能够从错误的决定中吸取教训,尤其是在结果不明确的情况下。
认知资源有限,依赖情绪与经验,关心家人,关注与自身紧密相关的问题,在了解了老年人的这些思维特点后,你可以采用以下这些沟通技巧与老人沟通。
理解并尊重老人的感受
由于人们之前对“老糊涂”的偏见,年轻人可能会对老年人的话语和行为感到不可理喻,用比较粗暴的方式否定他们的行为理由,忽视他们的情感需求。
顶着疫情都要出门去公园找老友唠嗑下棋,年轻人看到的是对自身健康的漠视,但在老年人眼中看重的却是社交带来的积极情绪体验,是友情带来的温暖。
转发各种未经证实的防疫小诀窍,年轻人看到的是老旧落后的观念,但在老年人眼中看重的是对身边的人提醒与关心。
后疫情时代,年轻人也很容易分辨不清流言真假,激情转发呢…… | 图源:giphy
老年人依然有着高级的情感需求,例如自尊感、控制感、归属感等等。晚辈在和老年人交流时,也要关注他们在这些方面的需求。
例如,老年人因为生病卧床,虽然医生叮嘱在床上一点不能动,吃喝拉撒都要在床上解决,但老人家如果一定坚持并且可以自己下床解决生理问题的话,就不必强行要求老人听从医嘱乃至与老人争吵。如果老人感到自己失去了自尊或是对生活的掌控感,反而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老年人同样想要能够控制自己的生活,子女应该是帮助他们自行前进的手杖,而非绑住他们强行走向某处的锁链。
不必替老人安排一切。给出建议,而不是命令。用合适的方式提供足够的信息,然后相信老人的判断。
多跟老人讲故事,讲他们熟悉的故事
人类思考时存在两种思维路径:中心路径和边缘路径[4]。
如果人们在思考一件事情的时候,基于详尽的事实和证据进行仔细权衡,那就是采用了中心路径。
如果人们只是依据所看到的一些情况,甚至是自己的知觉和情绪来做出决定,这就是采用了边缘路径,和前文中提到的启发式策略很像。
老年人更倾向于被边缘路径的信息说服,那么你就可以多讲一些鲜活生动的事例去跟他们交流,例如多给他们讲讲隔壁王大娘接种了疫苗以后一点事都没有的例子,或者讲一些得新冠重症的老人的事例,鼓励他们做好自我防护。
这些事例不用特别长,尽量短小,以减少老人的理解负担,并且最好能和他们以往的经验契合,交流效果将会事半功倍。
例如他们在担心疫苗是新事物、不熟悉的话,就可以跟他们说“家里孩子小时候吃的糖丸就是一种疫苗”来减轻他们心中的陌生感。
最能帮助说服的,是与老人的良好关系
我们也可以适当在老人面前“示弱”。
例如,如果老人已经形成了相对固执的“病毒很弱,我出门也没关系”的想法,一味强调减少社交接触的优点,反而会让他们更加抵触你的说服。
人们都偏好自己的观点,强烈希望自己持有的观点是正确的,当自己的观点受到攻击时也会本能地进行防御,老年人同样也是这样。
哪怕这次强硬地说服了他们,他们也很难从中获得经验,还会让家庭关系产生隔阂。
老人家也是会生气的…… | giphy
这种时候,晚辈可以反向思考,让老人体现自己的价值感,例如跟老人说,如果他少出门,就可以保护家人,减少家人感染的风险。
这种时候,老人就会感觉自己不是被照顾的一方,而是被需要的一方,老年人就会更容易接受这种观点。
作为他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身为家人的我们,仅仅是耐心倾听老人的想法,尊重对方的观念,满足对方的情感需求,就能对他们的行为产生很大影响。
不仅在疫情相关的事情上,在日常和他们的交流上更应该如此。试着给对方自主权,在平等尊重的基础上沟通,给予足够的信息,相信对方的判断力,这样双方都会更加舒适。
“说服力”并不只体现在你话语的正确性上,更体现在你与老人建立的关系上。
比起说服的内容,说服者是谁可能更重要。如果自己无法说服,那么拜托一位老人喜欢且信任的人来说服,也许会容易得多。
即使一次说服不了老人,把交流当成一次“搞好关系”的机会也不错。或许下一次,老人们就会点头说“你说的对”呢。
参考文献
作者:小龙虾、苏七年
编辑:游识猷、odette
题图来源:irasutoya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