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合文内观点留言讨论。智谷君将综合留言质量,抽取3位参与读者,各送出一本《平行与竞争》。地方政府如何实现从 " 抢资本 " 到 " 抢人才 " 的转变?以后中美竞争重心会在产业、科技上或其他?一系列塑造重大时代性问题的答案,值得所有关注政经趋势的企业管理层、读者阅读关注。
前段时间,中国分为两个部分:做核酸的,和“非必要不做核酸”的。最近这一周,不少地方相继把重心调转,向2022年最后一个月的经济发起冲刺。抗疫最困难时期已经走过,“稳经济”成为当务之急,各地大招应放尽放,誓要夺回失去的三年。有的包机组团去欧洲抢订单,有的派消费券找回烟火气,有的部署今年经济冲刺“作战图”……而在包机组团出海的抢单大军中,还存在着“抢先”队伍。为了夺回“失去的订单”,宁波、苏州相继赴欧洲、日本洽谈。就在大家把目光聚集到长三角时,珠三角的城市已“全团”满载而归。近日,由深圳市商务局牵头组织的境外参展包机先后返程,参展企业不仅在展会期间密集拜访五十多家客户,还谈妥了未来3年的项目转移与开发合作。12月初,深圳各区招商大会接力召开,包括1场主活动、12场区域招商大会、16场境外分会场和产业招商活动。在12月9日举办的深圳全球招商大会中,深圳总计签约315个项目,引进总投资额约8790亿。世界500强、中国500强等知名企业多个项目落子深圳,不乏亚马逊、英特尔、马士基、海克斯康、中石化、中石油等。前三季度,深圳一马当先,以3.3%的经济增速,领跑一线城市,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名义增量破1000亿元的城市(1133.91亿元)。如今,深圳还能继续领跑吗?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征程上,深圳如何继续一马当先?
在远方的波斯湾,与中国城市恢复的烟火气交相辉映的,是世界杯如火如荼的热烈场面。这一次世界杯,刷出了世界上最壕国家——卡塔尔。2021年,卡塔尔人均GDP高达6.128万美元,被媒体称为第一个实现共同富裕的国家。但万万没想到,中国深圳有一条街道,居然让卡塔尔都要甘拜下风。位于深圳南山区的粤海街道,面积很小,仅有2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更少,只有区区24万人(七普数据)。但这里绝对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深圳最牛街道办,GDP占南山区一半”。2021年南山区GDP达到7630.59亿元,也就是说粤海街道至少创造了超3800亿元。再换算一下,粤海街道人均GDP高达158.3万元,也就是大约22.63万美元,是卡塔尔的3倍有余。要知道,卡塔尔是靠卖石油和天然气,才撑到12.8万美元,粤海街道没有“靠天吃饭”的自然禀赋,只有一家家见缝插针生长出来的民营企业。这里集萃了腾讯、中兴、科兴生物和大疆等100多家上市名企。粤海街道打败卡塔尔,恰恰说明了深圳是均衡的、草根性的高质量共同富裕。党的二十大报告总结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特征,首要特征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其次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但迄今为止,全球完成工业化的发达国家和地区人口总和不超过10亿人。中国14亿多人口整体迈入现代化社会,无先例可循,其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前所未有的。对于深圳来说,更难!因为深圳不仅人口规模庞大,而且发展空间相当受限。深圳常住人口数1768.16万人,是中国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市,深圳本土地区(不含深汕合作区),人口密度已高达8821人/平方公里,逼近香港。但深圳仅有1997.47平方公里的面积,不到北京的1/8,也不到上海、广州的1/3,当前深圳本土可供开发的土地空间已经基本饱和。深圳的中国式现代化,必须是集约式、高密度、高质量的。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深圳论经济总量只能排第三,但论地均GDP却是全国第一。2021年,深圳地均GDP达到15.35亿元,足足比第二名的上海(6.82亿元)高出了8.5亿。
深圳用仅占全国0.02%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2.6%的GDP。对全国的经济贡献可见一斑。
深圳(除深汕合作区外)的城镇化率更是达到了100%。即使是上海也仅仅89.3%。在深圳,没有农村,也没有农民,早在2004年深圳就完成了户籍居民全部“农转非”,这一点是香港、澳门也没有办法比的。作为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深圳的发展让全体深圳人都享受到了发展的红利、时代的红利。2021年深圳GDP首次突破3万亿大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样首次突破7万元大关,以70847元位列全国第三,同比增长9.2%。深圳人更是以“搞钱”出名,截至今年7月,深圳有1248万的就业人口,占深圳常住人口的71%,换句话说,每100个深圳人,就有71个在上班,妥妥的打工人第一城。在深圳,打工人的尽头是做老板。深圳的“老板浓度”是全国第一的。深圳每5个人就有1个“老板”,创业密度长期居全国第一。据说,中国最爱做老板的潮汕人,最喜欢的城市就是深圳。“来了就是深圳人”,也不仅是一句口号,为了让全体深圳人,而不仅仅是深圳户籍居民,享受到发展红利,这几年深圳的“民生财政”出手不凡,疯狂建学校和医院。2021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七成。教育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由2012年的约15.7%提高到2021年的21.1%,卫生健康支出比重由2012年的约6.7%提高到2021年的11.2%。图源:Pixaby新时代的建设中,深圳还将造富能力反哺到其他兄弟省市,体现了其在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的责任担当。这几年,不少生产制造企业从深圳迁走、移出,但其实并没有消失,它们依然在创造GDP,只是计入到了别的省市的GDP。甚至,从深圳特区分化出的产能、人才、技术乃至产业链条,正在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泛珠三角区域乃至全国创新发展、产业升级的“定海神针”。当年,天下人汇聚深圳,助深圳,今天,一部分深圳企业迁出,助天下。
对于深圳而言,最难的已经不是“造富”,而是“造富”的可持续性,是跨过全球发达城市都曾遭遇的“中等收入陷阱”。也就是随着土地、劳动力等成本节节攀高,低端的产业留不住,高端的产业没长起来,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境地。哪怕是硅谷,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迎来史上最大一波创业浪潮的时候,都曾被《商业周刊》在封面故事中宣布:5年后,由于来自日本的竞争,硅谷将同底特律和匹兹堡等东部城市一样陷入衰退。但到了80年代后期,硅谷再次繁荣起来,以苹果公司为代表的计算机产业取代半导体产业。90年代,谷歌、雅虎等企业的崛起,将人类带入互联网时代。如今,特斯拉这个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先锋,正在推动硅谷向“绿色之谷”转型……有专家说,硅谷的韧性,因为它的生态圈是“雨林”,创新是混沌的、偶发的、持续进化的。深圳作为最具潜力成为“中国硅谷”的城市,要跨过“中等收入陷阱”,显然还要回归根本——培育雨林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向创新借力。在新冠疫情叠加国际关系错综复杂的双重压力下,就连美国都在喊“制造业回流”,中国最优秀的城市都在重提“制造业立市”。深圳也作为“工业第一城”,2022年深圳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将“制造业”与“立市”放在一起。这是2001年以来的首次,报告以制造业单独成章。不过,寸土寸金的深圳,必须要突破发展空间的限制,向高处要空间,更向高端要质量。深圳龙岗智慧家园产业园区
近日,深圳启动了“工业上楼”计划,未来5年,这里将“扩容”出超1亿平方米的巨大产业空间。如今在深圳,一批批优质制造业企业正在排着队准备“上楼”,一座座“摩天工厂”也将拔地而起。“楼宇经济”,是一个衡量经济密度的重要指标。中国社科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对外发布的《商务中心区蓝皮书:中国商务中心区发展报告No.7(2021)》就提到了深圳福田CBD。2020年度,深圳福田CBD有楼宇129栋,纳税过亿的楼宇就有65栋,纳税过亿楼宇占比高达50.39%。随着越来越多的制造企业上楼,深圳将涌现更多纳税“亿元楼”、“十亿楼”、“百亿楼”。
有人会疑惑,土地资源如此紧张,深圳还欢迎传统制造业吗?深圳的产业是在“三来一补”和“贴牌加工”下内化生长起来的,形成了眼镜、服装、钟表、珠宝等多个传统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就业,有不少还是“纳税大户”。今年6月,深圳发布《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规划布局“20+8”产业集群,就勾勒了一个更为多样化的产业格局。显然,深圳已经作出选择,既要新兴产业,又要优势传统制造业,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现代服务业和优势传统产业“四路纵队”。近年来,深圳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扩大,2021年全市战新产业增加值达1.21万亿元,占地区GDP比重达到39.6%。其中,软件与信息服务、新能源、智能网联汽车等细分产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增长。知名媒体人秦朔曾提出一个观点,深圳现在是“生态型创业”,华为、腾讯、平安自己都裂变出了很多新业务、新公司,如华为终端、微信支付、平安好医生,这些大企业又是黄埔军校,出走再创一个新企业的创业者也很多。深圳创新生态里,“大树”是从“育苗”开始的。十年间,深圳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从2012年的3.81%起步,到2021年首次“破5”,达到5.46%,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021年全国PCT专利申请公开数量排名前100企业中,有29家来自深圳。前100强PCT国际专利申请数量总计34014件,其中深圳申请数量总计17499件,占比51%,以一城之力占据中国的半壁江山。目前,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就有约1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这样的密度在四个一线城市中排名第一。正是对工业和制造业的坚定不移,对创新的一往情深,深圳在面对“黑天鹅”时,呈现出了抗压性之强、弹性之大。它几轮受疫情冲击,仍然跑出了3.3%的经济增速。工业正是拉动深圳GDP增长的“主引擎”,今年前三季度,深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增速创了近四年新高。
深圳又很“怪”,按理说人口密度如此之高,地均GDP如此之高,应该是一个开发程度相当高,碳排放相当高的城市,但真相真的出乎意料。深圳音乐厅
除了创新生态外,硅谷的自然生态环境非常值得一说。硅谷在旧金山湾区南面,旧金山湾区具有非常典型的地中海气候,冬天温暖潮湿,夏天凉爽干燥,拥有美丽绵长的海岸线、森林和300多平方公里的国家公园。阳光海滨、山水林木,给高科技人才提供了宜居宜业的环境。硅谷的主要城市都留有40%以上的生态绿地。对非建设用地的严格管制保证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提供了许多的户外运动场地和休闲空间。弹性的办公场地使创新的种子无处不在。深圳位于粤港澳大湾区,同样拥有悠长的海岸线和大片的生态保护区。根据《深圳市“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方案》,全市陆域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88.73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国土面积的23.89%;一般生态空间面积52.87平方公里,占全市陆域国土面积的2.15%。全市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557.80平方公里,占全市海域面积的17.53%。也就是说,深圳把相当多的土地用来做生态保护区,而不是“种房子”。图源:微博@大山的孩子
深圳也是名副其实的公园城市,全市公园数量超过1000座,是“千园之城”。深圳先后获得“国家园林城市”“国际花园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奖”等荣誉,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和“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更让人惊讶的是,“全国工业第一城”深圳,居然在2010年就成为了全国首批低碳试点城市。试点以来,深圳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全市碳排放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5。据21世纪经济研究院碳中和课题组发布的《中国净零碳城市发展报告(2021)》,在22个城市净零碳发展水平排行中,深圳排名第一。而且有9个指标是高居榜首,包括2020年城镇化率、2020年单位面积GDP产出、城市绿化覆盖率、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机动车、百人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每万人拥有公共汽(电)车数量、绿色出行比例等。今年,深圳的新能源产业表现最为亮眼。近日,比亚迪第300万辆新能源汽车下线,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说:“从第1辆到100万辆,我们用了13年;从100万辆到200万辆,我们只用了1年;从200万辆到300万辆,我们仅用了半年。”深圳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只有一家比亚迪,还有从事纳米磷酸铁锂材料研发生产的德方纳米,北交所“一哥”、全球领先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等。目前深圳市已形成以整车生产为主导,动力电池及原材料、驱动电机、电控系统、充电基础设施等配套产业协同发展的完整产业链。发展绿色产业,以绿色产业反哺城市发展,是深圳独具特色的发展模式。深圳人最喜欢开的车,是新能源汽车。深圳是全国新能源车保有量最高的,全市投入使用的超过70万辆,城市交通绿色出行分担率高达78%。预计到2025年,深圳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将达100万辆。深圳人最喜欢的交通出行方式,是坐地铁。2021年,深圳地铁日均客运量约545.25万人次。深圳也是中国内地地铁网密度最高的城市,如今有16条地铁通城,地铁运营里程数达到529公里。生态环保、绿色低碳发展,是深圳鲜为人知的一面,但对于深圳来说,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意。这就不难理解了,为什么在今年的全球招商大会上,深圳得以“满载而归”,来自沃尔玛、英特尔、西门子、中国电子、国家电投、华润集团、比亚迪等国内外著名企业的企业家也一直表示,投资深圳就是投资未来。深圳罗湖拿出10亿“真金白银”,企业落户最高扶持1亿元;购置办公用房最高扶持1亿元;引进科技创新平台项目,最高扶持1亿元等;深圳盐田拿出12块储备用地、推出优质产业空间供给试点改革,专门拿出4.1万平方米的M0用地,规划建设25万平方米的高标准M1厂房,以不到市场一半的价格,为专精特新“小巨人”等优质企业提供高品质的产业空间;深圳宝安重点推出的新桥东先进制造产业园,让“工业上楼”更进一步深圳不仅招商,还招才引智。2022年,深圳新增全职院士12人、总数达86人,新引进海外留学人员8384人、累计超19万人,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总数达2.2万人。梧桐山下,人才和企业如同远道而来的“凤凰”,纷纷驻足,静静参与着这座城市的下一场全新蝶变。而若问深圳有何魅力吸引如此多的卓越企业和人群,众多原因都离开她最根本的气质——这就是深圳!不止以GDP论英雄,要发展数量更要发展质量,拥抱绿水青山,造就金山银山。
右下点在看,右上点【···】分享,就是最好的支持
☞智谷趋势为中产阶级的资本觉醒服务,帮助更多人获得财富。据悉,帝都深处的人也会在睡前打开这个号。宏观经济、商业逻辑、企业兴衰、产业转型……这里有最真实的中国,有许多人难以察觉到的趋势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