粗心马虎正在毁掉孩子的成绩!不是因为刷题不够,而是......
曾经网上热传一个视频,一位俄罗斯妈妈,因为一道数学题,和女儿生生耗了40分钟。
问题是这样的:
第一个小桶里有8公斤蘑菇,第二个小桶里的蘑菇是第一个小桶里的2倍,第三个小桶里的蘑菇数量是第一个小桶和第二个小桶之和。
求:第三个小桶里有多少蘑菇?
三年级孩子对这种题一定不陌生,无论是填空题还是应用题都经常碰到。
女孩的答案:第三个小桶里有24公斤黄瓜。
意识到女儿的问题所在,妈妈不厌其烦的让女儿读题干、读答案,重复N次,女儿却一直找不到问题所在,几乎处于崩溃边缘。而妈妈依旧坚持只给出简单的提示:没觉得哪怪怪的吗?
直到僵持了近40分钟,女儿终于发现了问题所在。
有很多网友不解:为什么这个妈妈不能直接帮助孩子指出问题所在,也浪费太长时间了。
也有网友反驳:这个妈妈的做法是对的,得让孩子记住,下次才能避免。
视频中妈妈的做法是否得当我们暂不评论,但她的目标,定然是希望孩子记住这样的失误,避免以后再犯。
当孩子遇到问题,一般的父母会直接告诉孩子结果,聪明的父母,却更关心过程。
巴菲特的合伙人查理·芒格,曾给巴菲特讲过一个故事,叫做《普朗克的司机》:
普朗克是1918年的诺贝物理奖获得者,得奖之后,他每天奔波于各个学府及社交场合,演讲他的理论。
他的司机对他说:教授你每次都讲一样的内容,连标点符号都不带改动的。我都听熟了,这样吧,下次就让我替你讲吧。普朗克同意了。
到了慕尼黑,普朗克坐在车里,司机登台对一群物理学家,洋洋洒洒的大讲一番,讲得跟普朗克一模一样。
讲完了,一个教授举手:先生,我请教一个问题……然后问了个非常专业的问题。
司机笑了:这个问题太小儿科了,这样吧,我让我的司机回答一下……
讲了这个故事之后,查理·芒格说:知识有两种,一种是知识,另一种是表演。
许多孩子像普朗克的司机一样,学会了表演。却误以为自己获得了知识,问到下一步该如何,就傻眼了。
显然,碎片的、零散的、孤立的知识点意义不大。
有意义的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灵活运用自己掌握的甚至未掌握知识,用以改善自我智能及生活的能力。
“缺乏思维理解参与而形成的知识
往往是一种惰性知识。”
英国数学家阿尔弗雷德·怀特海德写过一本教育学经典——《教育的目的》。在这本书里,他提出了“惰性知识”(inertideas)的概念,也就是被动接受的知识。
怀特海德认为,简单地教授知识,但不让学生去使用它们、把它们和其他的想法联系起来是有害的。原因很简单,被动接受知识会让人丧失思考的能力。
普朗克的司机,能够一字不差的背诵他的演讲稿,却无法应对专业的问题,就属于典型的惰性知识。不是说这种知识完全没有用,而是这种孤立的知识点很难支撑他们持续走下去。
丧失思考的能力,依赖于碎片化、散乱的知识点,则很容易让孩子一遍遍在同一个地方出错。大脑形成“惯性思维”,倾向于模式化,这种模式就会带来极大的困扰,好比“粗心马虎”。
尤其是当看到110-11这样的题目,「除法」做的太熟练,导致看到110和11,直觉联想到10,此时大脑进入的是另一种思维模式,甚至可以说无关于数学能力,而只是大脑模式化出错了。
有二年级孩子的家长问过这样一道题:
说孩子做完之后检查了好几遍都没有发现问题,怎么算都觉得自己没有算错。直到家长一步一步带着重新计算才发现:“16-9···哦,16-9等于7,算成加法了。”
这是孩子说的把减法算成加法了吗?是粗心导致的吗?
如果你是这样总结的,并且不断向孩子强调:是减法,不是加法,以后不要犯这种粗心的错误!恐怕下次还会失望,甚至错误率可能会更高,也可能再出现加法算成减法的状况。
想象一下我们的思维,尤其是心算的时候,如果不说出来,看到6和9,直接联想到5,而省却了借1,16-9的步骤,如果孩子在计算的时候真的去思考了,按照步骤,借1,16-9,那么这样的错误是不会再犯的。
问题就出在,真正计算的时候,为了追求速度进行了多次练习,导致“惯性思维”,直接联想到了5,而在你不断的强调下,更让孩子加粗了错误思维的这条路线。
解决数学问题的基础是改变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思维。思维发达的人,在大脑里建立了一整套的思维网,就好像一个高速公路网一样。
在儿童阶段,公路网非常单一,不能够在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形成多条通路,导致孩子思考问题的方式是单调的。于是,当某个问题出错时,并不能找到其他的方式进行思考,也不能换角度进行反思,就出现了上述问题。
“缺乏思维理解参与而形成的知识,往往是惰性知识”,因此需要进行思维训练,来提升孩子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这让我们更能深切的感受到老师和专家们说的那些话确实都是真理:
越到高年级,越考验一个孩子的基础功底,有好多基础方面的薄弱环节,其实是被低年级的高分数掩盖了。
如何避免让孩子陷入“惰性知识”的坑
皮亚杰认为,理解即发现。确实,学生如果通过自由的调查和自发的努力获取了某项知识,就能够保持住它,并将从中掌握某种方法论,保持学习的兴趣,终生受益。至少,这样做可以避免让学生过于注重死记硬背而忽视了理性的思考。
比如,《墨经》中有这样一句记载:圆,一中同长也。就是:圆有一个圆心,这个圆心到圆上各点的长度都相等。这样一个知识点,直接灌输给孩子很难听懂,但借用图形,引导孩子去发现,则可以很好的帮助孩子理解和思考。
让孩子分别用正方形,等边三角形,圆形作为车轮,画出行进路线。
画完之后,引导孩子思考:人坐在什么样的车上会舒服一些?
显然,答案是圆形。
这个知识点也许不难,但这种教学方式,让孩子们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这一点对孩子来说,意义非凡。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发现了“汽车轮胎为什么是圆形?”的答案,进而培养了对数学的兴趣,引发了思考。
这就是帮助孩子避开“惰性知识”的好方法,而目前的校内学习,大部分还未达到这样的效果。
奥地利学者AlfredAdle在他的教育理论著作《儿童教育心理学》中有这样一段话:
“相比成人而言,儿童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指导能力非常薄弱。若要儿童自行培养这一能力,所需过程会十分漫长。因此,成人必须对儿童进行教育,关注并引导他们的成长。”
重启发,轻给予。
“领进门”后陪着孩子向前走,才能让孩子积累到最宝贵的学习能力,这也是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所在。
用对方式引导孩子,每个孩子都会是“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你的孩子
有粗心、计算慢、总算错等问题
你会怎么办呢?
是否给孩子买了很多练习册
发现他不愿意做?
或者做完了没什么效果?
自己给孩子讲
孩子听不明白你也跟着着急?
那一定不要错过以下几款
北大傲德老师研发的新品教具!
手把手帮你解决以上问题!
② 我是“会巧算”
点击视频查看介绍👇
单品教具福利价¥69(原价¥99)
“不粗心+会巧算”套装福利价¥128(原价¥198)
套装购买更划算哟~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