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注备份号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近日,一则消息刷屏。当地时间12月13日,美国能源部宣布:12月5日,其下属的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通过激光束提供2.05兆焦耳的能量后,输出了3.15兆焦耳的核聚变能量。发言人称这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对此,笔者不以为然。人类在利用原子能作为日常能源方面取得了不少成就,其中最突出的就是核能发电。比如中国人熟知的大亚湾核电站、秦山核电站等。但是目前核能源技术只能采取核裂变的方式,而且核裂变有很多问题,始终制约着大规模发展。首先是原料匮乏。核裂变的主要材料镭、钚、钍等元素在地球储量较少,无法满足长期大规模使用;其次,核泄漏容易造成安全事故,切尔诺贝利核电站造成的核污染至今人们心有余悸;第三,即使核电站不会发生泄漏,核废料长时间的保存期内可能造成的泄露隐患,依然是让人头疼难题。和核裂变相比,核聚变的优势明显。一是能够产生核聚变的氢的同位素氘、氚等,地球储量丰富,仅海水中的氘就足够人类使用上亿年;二是和核裂变的核废料相比,核聚变造成污染则小得多。不过,制约核聚变实际应用的重要原因是必须在高温高压下才能产生核聚变。因此目前核聚变的威力只是体现在作为武器的氢弹上,而且让氢弹爆炸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必须先引爆原子弹产生高温。因此,美国劳伦斯·利弗莫尔国家实验室的实验使得在核聚变应到人们日常生活方面,确实跨越了一大步。
科技的进步确实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希望,同时引发了无限的遐想。于是网上一片欢腾:好日子快来了,阿拉伯、俄罗斯的那些石油大亨们开始瑟瑟发抖了。事实果真如此吗?在笔者看来,这不过是一种“美好的”臆想。
对科学技术,笔者是个外行,不想发表更多意见。不过从经济学角度看,此项技术不过仅仅是个开始,未来的路还长着呢。
首先,人类通过提供2.05兆焦耳能量,输出了3.15兆焦耳的核聚变能量,投入确实大于产出。但是更深想一步,也许就没那么兴奋了。因为这些效果至少目前只能在可控的实验室环境中获得。而为做实验投入的资源有多少呢?巨大的程度可想而知,据说仅设备投入就35亿美元。也许随着不断实验,成效会越来越显著,但是这个时间究竟有多长,谁也无法预知。这不由得使笔者想起另一项,据说当年也被认为是未来能源发展趋势的超导技术,尽管不断进步,但是常温下超导技术实际应用至今依然遥遥无期。
其次,即使此项技术大幅度进步,转民用在技术上已无障碍,但是能否真正转变成实际成果,也是大大值得怀疑的。应用此项技术,意味着需要对现有的生产结构进行大规模的调整,仅以汽车行业为例,也许现有的厂房、设备、配套技术等都需要升级,工人需要重新培训,而我们的资本积累能否支撑得起这么大规模的改造升级呢?记住,重要的不是技术,而是资本。如果资本积累不足以支撑,这项技术不管前景多么美好,也只能束之高阁。这也是很多先进技术至今无法实际应用的根本原因。
第三,由谁来决定哪项先进技术该先应用。这显然不是科学家能回答的,只有企业家才能回答。企业家判断是否应当应用的标准是,采用此项技术能不能产生利润。如果盈利,意味着它更好地满足了消费者的需求,如果亏损,则意味着消费者对其他方面的需求更迫切。对此,不仅经济学的门外汉,甚至一些所谓的经济学家也不明就里。经常听到一些经济学家呼吁政府应该加大投入振兴这个行业、那个产业等等,即使代价高昂也在所不惜。但这只是经济学家的偏好,而企业家必须以消费者的偏好为指南针,这个指南针就是利润。因此,最终决定是否使用先进技术的是消费者,他们通过钞票投票来指示企业家决定哪项技术应该先得到应用;哪些技术即使不那么先进还应该继续使用,只要还能产生利润。
如果政府强行干预来改变消费者的偏好,只能带来市场的扭曲,因为消费者不愿意承担这些代价。强行推动某项技术应用,最终只能是大面积亏损。不仅无法积累甚至消耗原有资本,结果更坏。这种扭曲在很多人看来是市场本身的问题,而不明白这恰恰是干预的结果。
对于能源问题,笔者一向持乐观态度。即使技术没有明显突破,现有的能源也足以应对危机。笔者常用一个例子:燃烧氢气产生化合物水,是安全和清洁的能源。技术非常成熟。之所以至今没有大规模应用,关键是成本高,目前用不起。假如其他能源都消耗殆尽,人们对能源的需求会推动氢能源价格上涨,当上涨到可以盈利的时候,自然会得到应用。如果始终亏损,则意味着人们对能源的需求还不那么迫切,那么资源只能用到满足人们更迫切的其他需求方面。这些只能借助经济学原理分析出来。当然,笔者也并不认为未来的能源一定是利用现有技术燃烧氢气,也许有更好更便宜的能源来替代它。至于是什么,人们会通过市场投票做出选择。
也许有人认为笔者目光短浅,认识不到为了人类为了未来,必须进行技术储备。对技术储备,笔者并无异议。不过,笔者的问题是:技术储备由谁来进行呢?从新闻看,此次核聚变技术进步应该是美国能源部主导的。很多人认为,如果不是美国国家主导,未来的能源危机将无法应对。这样想就大错特错了。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必须在当前满足和未来满足之间做选择。美国政府投入的资金来自于税收,这意味着人们当前的满足被强行限制了。仅看到这一点是不够的,还有看不见的后果。税收不仅意味着人们当前满足被强行改变,更意味着民间研发资金减少,一些更好的技术可能不会出现。这对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国家都适用。
不可否认,私人科技研发也会失败,造成资源浪费。但那是企业家或者私人以自己的财产承担代价,这是基于财产权的自愿行为。而税收是强制行为,通过加大税收进行科技研发,是政府以别人的财产承担代价。二者有本质不同。以自己财产还是以他人财产为代价,哪种方式资源利用效率更高?请读者自行判断。
再次强调,资源是稀缺的,人们必须在当前满足和未来满足之间做取舍、做平衡。如果当前需求都没有满足,远见不过是空谈。至于说此项技术会让那些挥金如土的石油土豪们瑟瑟发抖,笔者只能说,你想多了。如果有人想看那些靠石油发财的人的痛苦状,那就守株待兔吧。欢迎扫码识别或点击阅读原文
加入米塞斯《人的行动》精·读·训·练·营,现价:365,每多100人涨价一次。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一课经济学 | 智慧集结号】一年精读四本经典。知识点一点点的过,一点点的学。从哲学基础、方法论到基本公理、定理和规律,从个体行动再到宏观层面的经济周期,奥派经济学的体系是庞大而又不失精致的。从第 1 季到第 4 季,在智识之旅上风雨兼程、跋涉探险,你我继续前行!长按以下二维码识别加入。学习一课经济学❶1-4 季课程单课、❷思维导图、❸名师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