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朋友,欢迎点击下方卡片即可关注另一个号,深度、精彩内容在等你。王洪文有个女儿,叫王亚萍,少年时代受父亲事件的影响抬不起头,后来靠着自身的努力下海经商,成了富豪。
在王亚萍的成长过程中,有很长一段时间是被父亲连累,人生是灰暗的。王亚萍曾说过,年幼时期的她对父亲并没有太多的记忆。父亲曾在市委工作,经常早出晚归,有时候父亲下班回来了,她已经睡着了,有时候早上她还没起床,父亲已经去上班了,因此,父亲并没有陪伴她成长。父亲在职的时候,她作为高干子弟,也没有享受到很好的待遇。一家人居住在上海定海路176号的棚户房。家里的房子非常小,还很破,全家人都在家的时候,会非常拥挤。王洪文家原居住的定海路的棚户区
放学回家,她帮妈妈崔根娣做家务,自己完成作业的同时还要辅导两个弟弟写作业。在学校里,她跟其他同学一样,上课不好好听课也会被老师批评。父亲留给她唯一比较好的印象是,她喜欢看书,父亲能够满足她这个爱好。当时,同学们没机会看到的外国著作,她能看到,因为她父亲可以找到很多书,带回家给她看。看外国著作占用了很多时间,而这些书与老师平时教的内容也没什么关系,但是这并不会妨碍到她在看外国著作的同时还可以取得好成绩。乖巧懂事、聪明好学的王亚萍成为很多家长夸赞的对象,只是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太长时间,在她上初中的时候,父亲被抓了。那天,王亚萍还是像往常一样,放学后,欢快地往家跑,希望能够赶紧看到自己想看的书。刚推开家门,她看到母亲正抱着弟弟们大哭,以前没有出现过这样的场景,王亚萍赶紧上前询问究竟发生了什么。崔根娣把情况告诉了女儿。右为晚年的崔根娣
事情来得太突然了,父亲犯事被抓,对王亚萍的冲击太大了,更让她没想到的是,这只是她灰暗人生的起点。很快,广播里、报纸上都在报道父亲的事情。曾经夸赞她的邻居们避开她,一起长大的小伙伴不愿意跟她一起玩。到了学校,曾经关系要好的同学,一夜之间纷纷远离她,有的同学当众骂她的父亲、骂她,批判她父亲曾经做过的那些事。多年以后,王亚萍回忆,当时,年仅十二三岁的她,并不知道父亲做过什么事,事发之前,父亲也很少在家里讲关于工作的事情,家里人知道父亲工作有保密机制,也从来不主动打听。周围环境发生了巨变,王亚萍不想去学校,不愿见到老师和同学,整天脑子里想的全是父亲的那些事,根本就没有心思续上学了。母亲崔根娣看出来女儿不想继续上学了,但是一直这样躲避,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总不能躲避一辈子吧。女儿还小,如果一直活得很消极的话,以后的人生估计要毁了。于是,她经常开导女儿,培养女儿乐观豁达的性格。当她发现言语上的劝导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作用,女儿还是沉溺在父亲被抓的事情里走不出来。为了让女儿能够勇于面对现实,正确对待父亲犯下的过错,崔根娣身体力行做事,希望女儿能有所启发。她发现女儿之所以变得消极主要是因为女儿不敢面对父亲被抓的事实,接受不了父亲做的那些事。首先她向女儿讲了这几年夫妻二人之间发生的那些事。早在1972年,王洪文就有离婚的念头。当时,他刚从上海调到北京担任副主席时就曾提出过离婚。中间因为各种原因,王洪文没有再提离婚,直至到了1976年,他被抓前,他再次提出离婚。可能他也知道自己犯下的那些事,是逃不掉的,总有一天要接受法律的制裁。他当时跟儿子讲过一句话,“宁要讨饭娘,不要做官爹”,希望儿子回上海,跟母亲一起生活。不久之后,他让秘书把孩子带回上海,交给崔根娣抚养。同时,秘书交给崔根娣五百块钱和一封信。在信中,只有一张纸条,说自己提出离婚是为了崔根娣好。只有小学毕业的崔根娣是一个很睿智的女人,她不知道为什么自从丈夫进京当官之后就提出离婚,4年来,她从来没有追问其中原因。她想得很清楚,名存实亡的婚姻一直这样继续下去也没什么意思,他想离婚那就离婚吧。她让秘书转告王洪文,三个孩子的抚养权归她,她就同意离婚,更是表明此后两人一别两宽,“他做他的官,我做我的工人”。两人的离婚手续还没来得及办理,王洪文就被抓起来,因此,两人在法律上还是夫妻关系。在得知王洪文被抓之后,她知道了当初王洪文多次提出离婚的原因。“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种事情,她做不出来。由于王洪文在法庭上主动坦白自己做的那些事,认错态度较好,最后被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关在秦城监狱。“你父亲跟我提离婚,以前我同意,现在我不能同意。”她希望女儿能像她一样,接受王洪文犯错、坐牢,关键时刻,一家人必须要团结一致,千万不能逃避现实,更不能怨恨对方。接着,崔根娣带女儿去了秦城监狱。国庆节是两人的结婚纪念日,为了让女儿更进一步地醒悟,崔根娣选择在这一天带着女儿去监狱里看望王洪文。有好心邻居知道这件事后,劝她赶紧离婚,更不要带着孩子去看王洪文,“不要把孩子的前途给毁了。”组织领导也找她谈话,王洪文提出离婚,问她的想法。她认为王洪文犯罪了,这个她不管,有法律制裁他,但是她不能因此就同意离婚,“我要等他”。之后每年国庆节,崔根娣都会带着三个孩子们从上海赶往北京去看他。不仅如此,她还带着孩子们去王洪文老家吉林长春去看望家族里的亲戚们。聪明的王亚萍看出来了母亲的用意,决定向母亲学习,接受现实,承认现实。王亚萍不愿意去上学还有一个原因,父亲出事后,家里收入减少,她不愿意让母亲一个人承担养家的责任,于是向母亲提出退学。崔根娣没有答应,因为她深知读书的重要性,她不希望女儿因为家里缺钱而不去上学的理由。家里经济负再重,女儿也要上学读书,还告诉王亚萍一定要好好上学,好好读书,将来才能有出息。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希望像母亲一样强大起来,王亚萍慢慢调整好心态,返回学校继续去上学。直至高中毕业,她不打算再继续上学,想跟周围很多同龄人一样,去工作。当时国内实行工作包分配,王亚萍被分到了工厂上班。学生时代,她经常被周围的同学冷嘲热讽,被大人们另眼相看,导致王亚萍越来越内向,她不敢向他人提及家人,不愿跟别人聊天。走出学校,去工厂里上班,王亚萍依然被父亲连累。父亲王洪文仍是捆在她身上的枷锁,依旧是被别人讨论的话题。每当听到别人讲父亲的时候,王亚萍会主动走开,不与对方争辩。她主动避开他人,并不能缓解大家对她的批判。有工友认为“上梁不正下梁歪”,她父亲不是好人,是反动者,她一定也不是什么好人。王亚萍有时候会很生气,很想反驳对方,但是冷静下来后,她发现工友们说的那些事情,是她父亲曾经做过的,别人说的都是事实,她没理由让大家闭嘴。大家对她的误解,是源于大家对她父亲的不满。很多工友是很正直的人,说话也并无恶意,因此,王亚萍相信终于有一天工友们会改变对她的看法,她父亲是她父亲,她是她。如何改变大家对她的看法?为了能够在工厂里站稳脚,不再被工友批判,她决定以实际行动来告诉大家,她不会犯父亲曾经犯下的错。想通了这些问题之后,王亚萍出入工厂不再回避别人说她父亲的那些事,也不再介意别人批判她。每天上班期间,她认真工作,努力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遇到问题,解决不了的情况下,会主动向其他工友请教。下班后,她也没有立刻下班回家,而是呆在厂里琢磨如果能够把工作做得更好。在工作之余,她还主动向工厂里的老工人们学习其他技能。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家发现她每天都在踏踏实实工作,从未与工友们发生争执,还主动掌握了很多工作技能,也慢慢改变对她的看法。她得到了工友们的喜欢,得到了领导们的认可。很快,她升职了,被调去了一个相对重要的工作岗位上。工厂里的工作不累,工资收入还可以,日子非常安静地流逝,这是王亚萍在父亲被抓之后常常期待能够过上的生活。现在终于过上了这样的生活,应该是很满足的,但是,一段时间后,王亚萍发现这样的日子太安逸了。为了给生活中注入一些新鲜的东西,王亚萍开始扩大自己的交际圈,听别人讲工厂以外的世界。受到各种新思想的启发,她认为自己不应该一辈子呆在工厂里,要出去闯闯,之后,辞去了工厂稳定的工作,开启了创业经商。父亲出事之后,母亲一个人要供养三个孩子,作为家中长女,王亚萍一直都有想着如何决定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任。而工厂里的工资只能说是可以满足一家人的日常开支需要。也就是说,无论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精彩一些还是为了家人能够生活得更好一些,她都应该要走出工厂。一次聚会上,她听到别人讲“经商办企业”,很感兴趣,家里没有经商之人,之前也没有接触过,起初,王亚萍并不能完全听懂。当时正值改革开放,国家大力支持经济发展,鼓励个体创业。朋友告诉她,经商的好时代来了。王亚萍听完朋友讲解政策之后,也想经商,多赚些钱,帮母亲减轻负担。经商不是谁都能做的,也不是想做就能做的,前期资金投入哪里来?要做哪一行的生意?万一没做成,还欠下一堆债务怎么办?年事已高的母亲能接受吗……越来越多的问题冒出来,她已经不敢再继续想下去了。工厂上班,下班回家,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段时间后,王亚萍认为自己不能再这样思前想后耽误时间了。她认为既然决定要经商,还是主动跟母亲讲比较好。她的母亲崔根娣是上海棉纺织17厂的工人,一辈子省吃俭用,独自抚养三个孩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也从来没有经商赚大钱的念头,但是听完女儿的想法之后,决定支持女儿。崔根娣从柜子里取出装钱的饭盒,把一摞钱拿给女儿,鼓励女儿不必担心,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做。有了母亲的大力支持,王亚萍再次拾起创业的信心。首先,她要确定自己做什么生意。没有任何头绪,也没有人指点迷津。万事开头难,一切从零开始,只有不断摸索。经过一段时间调研之后,她确定要开个白酒厂。在调研的过程中,她发现中国人喜欢喝白酒。这个喜好跟我们几千年来的文化有很大的关系,也就是说有市场。另外,她还发现国内高端白酒的品种非常稀少。抓住这两点,只要认真做好白酒,将来生产出来的白酒一定会被市场认可的。市场认可很重要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酒的质量要好,因此,从创业之初,王亚萍就坚持以质量打好口碑。身为一个外行人,她为了能够生产出被大家认可的白酒,她全国各地到处跑,向别的白酒厂学习经验,和酿酒人员一起研讨如何制作出市面上没有的高端白酒。从酿酒原料开始抓起,到酿造过程以及白酒上市的销售渠道等,整个白酒生产过程中,她始终非常重视质量问题,每道流程都严格把关。白酒上市之后,没有辜负她的付出,白酒味道纯美,质量极高,得到了很多人的喜爱。除了这些零散顾客购买,之后,一些酒类销售渠道直接联系王亚萍订购大量白酒。白酒销售渠道越来越多,酒厂接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王亚萍的事业也快就步入正轨。赚了一些钱后,她在上海买了房,改善了家人的生活条件,提高了家人的生活质量。在经商的过程中会认识很多人,特别是从事白酒生意,三教九流的人都能接触到,她不仅结识了很多国内的朋友,也认识了一些外国人。本以为在商场上,多个朋友多条路,而后面发生的事情,完全超出了王亚萍的想象。1992年8月3日,王洪文肝病再次犯了,医治无效,去世。在送别父亲的葬礼上,王亚萍的感情是非常复杂的,一方面伤心于父亲离世,另一方面,她又感到了前所未有的解脱,终于可以跟过去的一切一刀两断了,她的生活终于能跟别的女孩一样,是光明的,是有前途的。现实非她所愿。没过多久,她的生活再次被打扰。此时,王亚萍创办的白酒品牌在国内已经占据很大的市场了,她想把事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王亚萍的丈夫也是一位商人,理解并支持她的想法。经济全球化已成为趋势,她的丈夫建议她可以把白酒销往海外。为了迅速打开白酒在国外的市场,王亚萍开始向之前在工作过程中认识的很多外国朋友打电话,希望彼此之间建立合作关系。有些外国人是商人,只要能够符合彼此利益需求,他们是愿意做的,而有的外国人,只是披着商人的外衣,实际上做着游说王亚萍离开中国去美国。打电话给王亚萍的这个人是在美国某个权威机构工作,这个机构得知王亚萍的父亲是王洪文,了解了王亚萍的人生经历,一厢情愿地认为王亚萍会离开中国,于是邀请她加入美国。王亚萍第一次接到邀请她去美国的电话时,直接让对方吃了闭门羹,讲明了自己不会去美国,但是那些人并没有死心。之后,他们又陆陆续续好多次联系王亚萍,王亚萍始终坚持,身为中国人,不会去美国居住。“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这是古代中国人流传下来的智慧,此时,美国人也用上了这一招。当时,国内很多人去美国就是希望能够永远留在美国,而想要留下来,就要有美国绿卡。美国人正是看到了这个现象,于是,他们很自信的认为他们国家的绿卡对任何中国人都具有很强的诱惑力,他们国家的绿卡可以吸引王亚萍去美国。当他们在电话中讲,只要王亚萍去美国,就会给王亚萍绿卡、永久产权的房子时,王亚萍再次强调自己是中国人,无论何时何地都只有这一个身份,不会去美国,不需要绿卡。很多人希望得到绿卡,而王亚萍却不稀罕,这跟她过往的人生经历也有关。多年以来,她一直牢记父亲当年犯下的错,时刻提醒自己,不能为了一己私欲而损害国家利益,不能为了眼前的利益而迷失了自己。对方见王亚萍在丰厚的条件之下依然不为所动,接着开始使阴招了,拿王亚萍的父亲王洪文说事,告诉王亚萍,小时候之所以活得那么艰辛,就是因为他父亲被人抓起来了,他们希望以此唤起王亚萍内心的仇恨,希望王亚萍能为“为父报仇”。王亚萍越愤怒,他们越高兴,因为他们正好可以利用王亚萍的不满情绪,拉拢她去美国。谁知,说了半天,王亚萍不仅没有表露出他们想要的愤怒,而且还表明自己这辈子都不会放弃中国国籍。该说的都说了,该劝的都劝了,能提供的条件也提供了,美国人搞不懂王亚萍为什么不愿意加入美国国籍?王亚萍很郑重地告诉对方9个字:我无比热爱我的祖国。王亚萍在人生灰暗时期,没有自暴自弃,依然能够乐观地面对生活。当她发现工厂里一眼能够看到头的工作不适合她时,她开始寻找新的出路,勇于闯荡,抓住国家给的创业好时机,找到创业目标,努力把创业项目做好。当然了,她在大是大非问题上也是很清醒的。企业做得越来越好之后,她能够坚守立场,牢记“我是中国人”。她知道美国人劝她放弃中国国籍加入美国的原因是什么,她不能做伤害国家的事情,更不能再次犯下父亲当年的曾犯下的错误。
⇩⇩点击下方 小编推荐阅读⇩⇩
湿疹反复?小偏方; 快速止痒不复发!
拯救3亿人的失眠焦虑!睡前2粒,安睡整晚!
小偏方治扁平疣,一抹就灵!比激光还有效!
延长膝盖30年寿命!专业运动员都在用它!
脚凉?垫上它,3分钟速热,立刻升温10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