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散了,队伍不好带了
★ 关注备份号防失联 → 右上角 → 设为星标 ★
文丨张是之
《舌尖上的中国》导演陈晓卿发了条微博,他常去吃的一家小面馆,已经慢慢开始有了些人气。
此前因为疫情管控政策的放开,人们出于对病毒的恐惧,大部分都选择了居家自我隔离。
所以我们看到,整个社会的经济活动就像这家面馆一样,都在经历一波低谷,甚至是暂停。
政策调整放开,势必会有阵痛,但这是病毒本身的传播特性决定的。
而病毒的另外一个特性是致死率已经不是那么可怕,随着感染的人越来越多,分享经验的人越来越多,对病毒恐惧,大概也就两周的时间,已经消化的差不多了。
既没有了那种未知的恐惧,很多人也陆续从中招状态恢复过来,所以该上班的上班,该吃饭的吃饭。
于是面馆的人气回来的,各大城市地铁的流量也回来了。
未来经济受其他因素的影响会是怎样还不好说,但病毒疫情这个因素的影响,在明年应该基本上可以忽略了。
但是互联网上各种争吵仍在继续,尤其是很多地方退烧药买不到,医院出现困难的时候,反对放开的声音就会再次聚集,甚至是叫嚣着要「清算」。
一种肉眼可见的撕裂,在互联网上蔓延。
就连饶毅这样的科学家,都开始下场撕张文宏,还真是有点意外。
今天四条转发一篇漫师分析饶毅的文章,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互联网上的互相攻击见怪不怪,无论持有那种立场,都会有些不友好的言论。
不过这次的一些观察倒是十分有趣,比如有人总结的:
有人说要严惩那些“鼓吹”开放的人,非常有趣,他们很明白那些“决定”开放的人是惹不起的。
再比如这位「评论员文章指出」的:
不怜悯因封控耽误就医而去世的同胞,视因转运而罹难的同胞为“必要的代价”。
在决策层决定采用自己喜好不符的另一个政策时,就开始诅咒与自己意见不合的人,狂欢于政策突发下被时代洪流吞没的人。
按自己要求去死的,都是代价,不按自己要求去死的,都是活该。这就是封控爱好者的典型画像。
真的就像黎叔说的,人心散啦,队伍不好带啊。
其实我十分善意地相信,这种网络相互攻击的人,在线下真实的世界中,面目未必有那么狰狞。
只不过,线下明确表达态度的成本一般都比较高,所以往往还是比较隐忍。
在网上可以不管不顾,只要不是太离谱,还在法律底线之上,那就很容易放飞自我,一言不合就开骂。
肉身未必撕裂,但是这种观点的撕裂客观存在。
完全治愈、捏合这种撕裂几乎不可能,但作为政策决策,尽量避免这种撕裂和对立,还是有可能的。
最简单、最直接、最有效,也可能是唯一的办法,就是不要「一盘大棋」。
一盘大棋,大家都懂,就是步调必须一致,不一致就是不听话,不听话就要挨揍,挨揍还要立正站好。
说到底,这还是一种大家长式的思维,一管到底,而且什么都管。
明眼人都知道,上海三月份那波,其实就是准备逐步放开的,但是最终被上面叫停。
后来石家庄准备放开,也被叫停,再后来才是广州的放开,没有再被叫停。
当然,上海和河北的被叫停,舆论上也没有做好准备,整体上很多人还是认为严格封控、动态清零是必要、必须的。
而我们现在都知道了,现在的病毒和三月份上海的病毒,后来石家庄的病毒,并没有特别之处。
河北的读者也留言说:「至少在河北已经不是了,全体阳过以后,不再恐惧了!」
重要的是不恐惧,直接面对了。有病治病,没病上班。封控只能封住人,而封不住病毒。
所以说这个事,想要全国层面一盘棋、步调一致地处理好,那不可能的,怎么着都会挨骂,怎么着都会有人不满意。
最好的就是,让各地自己决定防疫政策。
上海三月份如果能坚持放开,我相信很多人既会想看笑话,也会当作试点,看看病毒到底能把这个国际都市怎么样。一个非常好的观察窗口。
很遗憾,这个窗口打开了一半,又硬生生给关上了。
把这个防疫政策的决定权下放给省里、市里或县里,吵架开撕的人和对象都会有所变化。
实在不行,用脚投票,觉得防控越严格才越安全,那就往最严格的边疆、省份或者地市区。
实际上想想就知道,原来严格封控被骂,现在政策放开也骂,最主要的就是人们没得选择。
而且封控的层层加码,越是基层的人越没得选择余地。
所以决策权下放越靠近基层,人们的选择的余地就越大,也就越不会开骂。你有选择了还骂,这就完全是不讲道理了。
当然客观说,放开之后人们的选择余地还是要比严格封控的时候更大一些。
那些因为新冠而不幸去世的人,的确令人哀叹,但这毕竟是病毒的原因,算不上人祸。
相反,那些封控期间,无法得到及时救治的人,那才是真正的人祸。
我相信,大多数人现实中都不会像网上这般,但愿我们将来的政策能多给人们一些自主选择的权利。
多一分选择,就会少一些撕裂。
少一些撕裂,多一些团结,经济有望加速回暖。
2022年12月21日
——————
题图:Nikolo Balkanski
一课经济一起学,科学普及你我他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