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联邦能延续至今,法共体为什么却解散了?
英国曾是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占据全球近四分之一的土地,大量前英属殖民地国家独立后选择加入英联邦。
英联邦出现于1931年,1949年的《伦敦宣言》发表后正式定型,至今有近60个成员国,英国君主担任其中十余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
▲伦敦的英联邦总部大厦(马尔博罗大楼)
虽然没有统一的军事、外交章程,历史联系、庞大体量仍使该组织在国际上发挥着一定作用。
法国作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近代)殖民帝国,从法国统治下独立的殖民地国家有20余个。
▲伦敦议会广场的英联邦国家国旗
二战后,法国建立法兰西联邦,试图像英联邦那样为殖民帝国续命。法兰西联邦此后又调整为法兰西共同体。
法国始终不肯放弃对殖民地的统治权,法属殖民地国家不满足这种换汤不换药的统治。当殖民地独立大潮袭来时,瞬间冲垮了法共体松散的堤岸,法兰西联邦与法共体实际上只存在了15年。
同样是殖民大国,为何法国人的法兰西共同体半路夭折?失去法共体的法国又是如何“驾驭”前殖民地国家的呢?
▲曾经的法兰西殖民帝国
帝国远去
随着美洲大陆进入欧洲人的视野,西班牙与葡萄牙在16世纪率先展开了对中南美洲的殖民,英法等国则紧随其后。
到17世纪,英国统治着北美东部海岸,法国则控制了圣劳伦斯河与密西西比河流域。
▲新法兰西
除了美洲,英法还在非洲、印度等地展开殖民竞赛。法国夺取欧陆主导权的企图,进一步加剧了英法的对立。
1756年,英法等国为争夺地区主导权及殖民地而引发了七年战争。
英国凭借强大的海上力量,切断了法国与其北美殖民地的联系,英军击败北美法军,夺取了几乎全部法属北美殖民地。1763年,法兰西第一殖民帝国随着七年战争的结束而落下帷幕。
▲七年战争后北美势力变化
进入19世纪,英法等国将非洲变成了新一轮殖民战争的主战场。
19世纪中叶后,随着西方各国生产力的不断提升,欧洲大国对殖民地市场、原材料、劳动力的需求变得越来越迫切。英法等国除征服了印度、中南半岛等地,还以非洲沿海城镇为据点不断向内陆渗透。
到20世纪初,列强基本完成了对非洲的瓜分,法国占据了非洲36%的土地,是非洲殖民竞赛中的最大赢家,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建立。
▲瓜分非洲
法国殖民地总面积达1234.7万平方公里(其中法属非洲殖民地占93%),算上法国本土的话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占全球总面积的8.7%。
英国占领了非洲29%的土地,但英国在其他地区的殖民“成果”远胜于法国。二战前的大英帝国统治着3550万平方公里(英属非洲殖民地占25%)的土地,占全球陆地面积的四分之一。
▲大英帝国
由于地域广阔,英国采取了更加灵活多样的殖民策略。
在英属印度,除直属领地,英国还通过附庸大量印度土邦王公,对其实行间接统治。而在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亚等地,英国则引入大量华人、印度裔劳工,与当地的马来人形成均势。对于英属非洲殖民地,英国则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当地原有的社会架构。
▲英属印度
一战后,英国已预感到国力的衰退。为维护大英帝国的尊严和势力范围,1931年英国通过了《威斯敏斯特法案》,确认帝国所属的自治领(加拿大、澳大利亚、南非、新西兰)拥有完全独立的国家主权,英联邦的雏形奠定。
总而言之,英国的殖民政策是因地制宜且灵活多样的,只要能最大限度满足殖民利益,统治方式是什么并不重要。
反观法国,由于殖民地集中分布在非洲,外加不同的政治文化(希望传播法式理念的思想)以及资本输出为特征的借贷资本经济特点(高利贷帝国主义),都直接影响了法国的殖民政策。
▲法兰西殖民帝国
除摩洛哥等少数殖民地,法国对大多数殖民地均采取直接统治。一方面西非等殖民地的发展落后,缺少能够直接利用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法国希望尽可能扩大在殖民地的收益,而权力巨大的总督有利于法国殖民政策的推进。
法属殖民地旧的权力结构被摧毁,各殖民地分为区、分区、县、村,法国的行政体制被照搬到法属殖民地。法国官僚事无巨细地负责起殖民地的各项事务,而殖民地的利益被彻底忽略了。
▲法属西非的殖民官员
1940年,闪击法国的德军在一个月内就击败了法国。
东南亚的法属印支被日军占领,非洲殖民地则一分为二,分别效忠德国的傀儡政府——维希法国,以及流亡英国的自由法国,法国对殖民地的统治被削弱。
▲各为其主
我们不再听命于巴黎
二战结束后,法国在1946年通过新宪法,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成立。第四共和国采用议会制,即议会是国家权力核心,总统仅为虚位元首。
法国本土在二战中遭受巨大破坏,为了从战争的创伤中走出,法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法属殖民地的资源和市场。但二战后全球掀起了去殖民化浪潮,旧的统治秩序已无法维持。
▲为法国而战的殖民地士兵
第四共和国成立的同时,法国作为二战战胜国,逐步恢复了对法属殖民地的宗主权。
美苏两国为了全球霸权,意图拆解老殖民帝国。为了应对反殖民主义浪潮冲击,法国双管齐下,一方面建立法兰西联邦,将法国本土与全部法属殖民地纳入其中。宣布用法兰西海外省的新身份取代殖民地的定位。同时推广使用非洲法郎,强化对法属非洲的经济控制。
法兰西联邦设有总统、高级理事会及议会。其中法兰西联邦总统由法国总统充任。议会由法国参议院、国民议会、海外省及领地的地区议会(无实权)共同组成。
▲法国离不开非洲的市场和原料
法兰西联邦名义上让殖民地获得了更高的政治地位,实际上法国借此加强了对殖民地的控制,法国希望用法兰西联邦和非洲法郎彻底同化殖民地,建立一个“大法兰西”。
英国选择接受殖民地独立的事实,在1931年《威斯敏斯特法令》基础上,大量英属殖民地独立后加入组织松散的英联邦。
英联邦分为两个圈层,在内的是十余个尊英王为国家元首的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称英联邦王国,由英国派驻总督代行元首职责,其他的成员国则建立了共和制(印度、尼日利亚等)。
▲加拿大总督府
无论是君主制还是共和制,英联邦成员国地位平等,英国不寻求维系对前殖民地的直接控制,英国君主仅维持名义上的联邦领袖角色,英联邦亦没有关于军事、外交权限管理的条款,削弱了新生政权的抵触情绪。
相比之下,法国人收紧权力大网的做法严重伤害了殖民地民众的情感,断绝了殖民地独立的可能,为此东南亚的越南、北非的阿尔及利亚等地相继掀起独立战争。
1954年,法军在东南亚战场败北,越南、老挝、柬埔寨获得独立,阿尔及利亚的战火也愈演愈烈。
▲越军攻克法军指挥部
法国被迫在1956年以法兰西联邦的名义发布《海外领地根本法》,允许海外领土拥有自己的政府并最终实现独立。
但法国第四共和国实行议会制,由于没有政党能够一家独大。第四共和国存在的12年间,法国更换了24届内阁,这让法国对殖民地的政策缺乏连贯性,法属殖民地独立声势高涨。
1958年,法国发生军事政变。随着新宪法的颁布,总统制的第五共和国取代了议会制的第四共和国。眼见非洲等属地的独立浪潮不可阻挡,法国被迫放弃了同化法属殖民地的策略。第五共和国成立当年,法兰西联邦被法兰西共同体(下文简称法共体)取代。
▲法共体范围
除坚决要求独立的几内亚,剩余法属殖民地均加入法共体。相较于法兰西联邦,法共体允许殖民地拥有自己的地方政府,但这不意味着法国放弃了对属地的统治权。
法共体章程规定,法共体主席只能由法国总统担任,属地的领导人不能和法国总统平起平坐。
法共体参议院是该组织的立法机构,法国担心众多属地会团结起来,如果“一国一票”势必会让法国丧失对法共体的领导权,甚至可能沦为“殖民地的殖民地”。
▲法国不想和非洲人平起平坐
为此法国规定,非洲属地的议员要想拥有投票权,必须先加入法国政党,这让法共体参议院变成了法国议会的附属部分。
除此之外,法共体成员的外交、国防、货币金融及司法、高等教育、交通通讯均由法国管理,非洲民众对此十分不满。
相较于法国,松散的英联邦减弱了英属殖民地的抵触情绪,让大英帝国在去殖民化浪潮中实现软着陆。
▲英联邦旗帜
英联邦更多是强调英国与其他成员国的历史联系、文化纽带和精神认同,英国并不计划将其变成大英帝国的变体,进而通过英联邦继续统治前英属殖民地。
法共体的目标则是实现对法属殖民地的彻底同化,对殖民地的控制力度比二战前还强。法国不肯放权的行为逆时代潮流,终究无法挽救倾颓的帝国。
1960年,法国履行了承诺——新宪法通过4个月内允许法属殖民地选择是否独立。结果西非、中非殖民地国家无一例外地选择独立。1962年,阿尔及利亚的战火熄灭,法国在付出9万军人伤亡后被迫承认阿尔及利亚独立。
▲阿尔及利亚战争
至此,除了法国及其海外省(法国本土的特殊部分,不同于殖民地)以外,法共体已无其他成员。虽然法国没有立即解散该组织,但法共体已名存实亡。
隐形霸权
法共体虽然“空心化”了,但法国在前殖民地国家深耕多年,其影响力仍不可小觑。
法属非洲殖民地国家领导人大都受过法式教育,对法国文化、精神有着较高的认同感,常年的殖民统治也让法语在非洲占据重要地位。
▲非洲法语区
60年代后,时任法国总统的戴高乐组建非洲事务处,由该机构全面负责对非联系,为总统本人制定非洲政策出谋划策。
常年参与非洲殖民地工作的雅克· 福卡尔主导非洲事务处工作,深谙非洲政治门道的福卡尔为法国政府编织了一张以爱丽舍宫为中心、同前法属殖民地国家政府紧密联系的“福卡尔网络”。
福卡尔网络越过正常外交关系,通过深化私人交往、贿赂、施压等,将法非特殊关系维持下来。
▲戴高乐总统会见非洲领导人
福卡尔网络配合法国留在西非的数千驻军,保持着法国对该地区的统摄力。法国借此以武力支持亲法人物上台,进而掌控所在国的重要矿产开采权、影响其制订对法有利的贸易政策等。
除了外交与驻军,金融手段是法国对前殖民地施展影响力的另一手段。1946年非洲法郎创立后,与法郎以固定汇率挂钩,即便非洲殖民地纷纷独立,位于巴黎的法国财政部仍是非洲法郎区国家实际意义上的央行。
▲法属非洲各国
非洲法郎区国家在1959年设立了非洲央行,不过董事长均由法国人出任。
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支撑美元地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面临瓦解。法国顺势加强了法非之间的货币联系,将“非洲法兰西共同体法郎”分成西非法郎和中非法郎。
▲非洲法郎区
与法郎挂钩为法属非洲国家提供了坚挺的货币支撑,也让他们丧失了货币主权,其50%的外汇储备必须上交法国保存。
非洲国家想过反抗,退出法郎区的马里遭到全方位金融围堵,国家几近破产;倡导退出法郎区的多哥总统被法军士兵刺杀身亡。
1978年,中非和西非国家银行总部从巴黎先后搬迁到雅温得和达喀尔,但法国依然掌握任命中央银行总裁的权利,继续掌控法郎区。
▲西非、中非国家银行
法属非洲国家的独立让法共体变成空架子,但法国在政治、军事、金融多管齐下,对前非洲殖民地的影响从未消失。
法国以法语为纽带,在上世纪70年代组织起法语圈国家组织,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法共体的作用,其影响力甚至扩张到其他大洲的法语区,到2020年成员国和地区已发展到88个。
▲法语圈国家组织旗帜
在法属非洲独立前,法国在撒哈拉西南非洲的行政人员不到6000人,此后这一数据不降反增,到1980年突破1.1万人。
即便80年代法国政坛发生地震,倡导社会变革、平等的左翼上台,但法非的特殊关系仍未改变。
冷战结束后,国际政治格局面临洗牌,法国最终在1995年通过95-880号决议案,解散了早就名存实亡的法共体,可法国对前法属非洲地区的金融控制、驻军依然存在。
▲1990~2006年法国在非洲的军事行动
进入21世纪后,法国的希拉克、萨科齐、奥朗德、马克龙政府都试图将法非关系正常化。他们认为将与前法属殖民地发展正常关系虽然会削弱法国对其的控制力,但有助于提升法国的国际影响。
法国国家利益的追求、商业财团的影响,让这一愿景成为泡影,长时间的政策惯性也让法国短时间内难以转向。
不同的国情注定法国无法复制英联邦的成功,松散的英联邦让大英帝国的余晖得以留存。英联邦国家间的外交会议、运动会,无不提升着前英属殖民地对英国的好感。
▲英联邦运动会
两年一届的英联邦元首会议是英联邦最重要的内部活动,英国君主与其他成员国元首齐聚一堂,畅谈共同的价值追求,对未来组织的发展提出建议。
英联邦轮值主席由一个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担任,每2年一届。秘书处负责英联邦日常运作,秘书长每届4年,由英联邦政府首脑会议选举产生。
▲现任英联邦轮值主席,卢旺达总统卡加梅
无论是元首会议、轮值主席还是秘书处,都无法做出任何强制命令,历经半个多世纪,英联邦依旧是个极为松散的组织。
2010至2022年,驻扎在西非的法军相继卷入科特迪瓦、马里等国乱局,继续影响着非洲。与英联邦在明面上整合前英属殖民地国家不同,殖民势力主要集中在西非的法国只能通过暗箱操作、军事、金融影响继续在暗中控制非洲。
▲驻非法军
截至2021年,法国波洛雷集团是非洲最大的航运港口运营商、法国巴黎银行、兴业银行、里昂信贷银行控制了法语非洲七成的金融业务,而法国在撒哈拉西南非洲的派驻人员至今已超过11万。
二战后的新格局,让英法等殖民帝国难以延续。英联邦成为大英帝国残留的背影,但英国在英联邦平台上倡导与其他成员的相对平等关系,英联邦也成为英国对外输出援助与影响的重要平台,甚至吸引了莫桑比克等非英国殖民地国家的加入。
▲伦敦议会广场前的英联邦成员国旗帜
2013年3月,英国女王签署《英联邦宪章》,这是英联邦历史上首份阐述其核心价值观的官方文件。英国为英联邦成员国公民提供更为便捷的留学、移民等政策。
2020年,成员间贸易额约8000亿美元,小成员对英联邦的经济依赖度高达80%。
▲英联邦总部——马尔博罗大楼
相比之下,法国没能见好就收,始终不肯放弃统治权,最终让法兰西共同体为法兰西殖民帝国陪葬。
法共体的失败并不代表法国的失败,英联邦和法共体是不同国情下的不同选择。
英国人通过英联邦维系对帝国最后的幻想,表面功夫大于实际内容,英联邦的管理方式与英国曾经奉行的间接殖民政策不无关系。
▲查尔斯三世出席英联邦元首会议
对于法国来说,明面上的法共体虽然消亡了,但法国保留了对前殖民地隐秘且强大的控制力,对前殖民地国家的渗透和影响力度远强于英国。
金融与军事、语言与文化,条条锁链之下,前法属非洲殖民地国家仍匍匐在法兰西脚下。
▲法国对法语非洲的“父权”仍未终结
英国与法国,一个讲求外部形象,一个注重内部实际,两国用不同的笔触写就“帝国故事”。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号立场) ▼
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
欢迎转发朋友圈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商务合作、订购微信号:zggjls01
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邮发代号:28-474 QQ群:460382533 电话:1337201224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