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大数据曝光疫情时代的“次生灾害”,孩子成了最大受害者

大数据曝光疫情时代的“次生灾害”,孩子成了最大受害者

公众号新闻

也许这篇文章,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当这些问题被看见,被讨论,更多人想办法去推动改变的时候,这篇文章就有了它的意义了。

清华大学的彭凯平教授带领团队做了一项有关青少年社会心理适应性的调查,教授的团队调查了30多万的中国中小学生,发现大部分的孩子处于学习没动力、对真实世界没兴趣、社交无能力、以及对生命价值无感受的“四无”的状态。

疫情才出现三年,却已经给儿童青少年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反复的停课、隔离和开学,让青少年的焦虑、抑郁情绪直线上升,自伤自杀等失控行为的出现比例也在不断增加。而在疫情和孩子的双重影响下,家长们的负面能量也开始变多,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也在改变。



家长孩子都焦虑
亲子关系面临巨大挑战

首先,我分享的是来自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杨彦平博士的调查。

他分别在2020年和2022年做了多次关于疫情对于上海家庭亲子关系、青少年心理状态的调查。

我们先来看最新的2022年5月发表的结果,他主要是对1621名上海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调查。


总体上,上海家长的情绪焦虑的数据都不低,整体接近1/4。

当问及家长疫情期间工作压力情况时,数据也很惊人——

“比较大”和“很大的”数据分别占比14.9%和30.6%,接近一半。从学段上看,初中和小学的家长工作压力更大。还有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跨区比较,总体上浦东新区的学生家长影响最大,总提上数据接近67%。

为什么家长状态如此重要? 学术上普遍认为,家长的情绪状态会直接影响孩子。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很有意思的3年疫情亲子关系的对比数据——


在疫情出现之初,亲子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并不明显,但是到第三年后,亲子不和谐的数据比例直接翻了个倍,大部分家长和孩子都处在有摩擦的状态中。山西大学一个研究团队发现,疫情期间亲子冲突大多是情绪对立和言语冲突,孩子的学习以及电子产品使用情况是引起冲突的主要导火索:
亲子冲突按发生率大小依次是情绪对立 ( 62.3%) 、言语冲突( 52.6%) 和身体冲突( 20.5%) 。

38.1%的家长和 23.6%的学生出现了焦虑、愤怒等负性情绪,且学生的应对方式比家长更单一。

77.9%的家庭报告存在不同程度的亲子冲突,主要由孩子的学习问题( 45.6%) 、日常安排 ( 22.1%) 和电子产品使用( 10.2%) 等引起。

因此疫情居家的隔离情况,对于亲子关系弊大于利。由于整个家庭的情绪氛围一直处于一个比较焦虑和紧张状态,孩子就更容易出现应激反应以及其他的焦虑、抑郁情绪。

那么对于青少年的直接调查,情况如何呢?杨博士对于上海的青少年情绪状况,做了3年的对比研究。


不难看出,中小学生焦虑情绪的整体上的两个峰值出现在2020年与2022年的4月,2022年4月有接近1/5的学生都处于比较焦虑的状态。


从三年级到高三的心理危机压力值,整体呈现上升趋势。另外,一个意外的发现是,整体上数据的差距没有想象中大,也就是说哪怕是三年级的孩子,压力同样不小。


对于疫情没有结束烦躁情绪,高三的数据就更为惊人了,“比较烦躁”和“很烦躁”的比例已经超过了40%。相对而言六年级的烦躁水平是最低的,但是总体上烦躁比例也接近1/4。
那么青少年会如何面对这种焦虑、烦躁的情绪呢?

大理大学团队在2020年对疫情期间的410名高中生做了调查,有接近一半的高中生有不同程度的焦虑症状以及应激反应。

调查发现其中67.3%的高中生可以积极的应对,但是32.7%的高中生会非常消极的应对,差不多1/3的高中生会非常消极的去应对这种压力。

其实对于普通人而言,疫情压力已经让我们非常焦虑的,我很难想象一个本身就有抑郁和焦虑情绪的青少年,会如何面对?他们本来就很不愿意去接触陌生人,在面对要集中隔离、转运这些风险的时候,他们的感受是否有人会关注?又有多少青少年,会选择自残或者更为消极的方式去应对这种压力?

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看到疫情这3年对于每个家庭、青少年心理带来的影响。

当孩子面临压力,
我们可以做什么?

接下来,我也想和大家分享,在面对这种压力的时候,每个家庭和我们每个人可以做什么?

  • 第一方面:强化“家庭功能”,让家成为真正的避风港


研究发现,如果孩子所在的家庭功能是全的,就是孩子在家里能够得心理上所有的需求(比如:爱的需求,交流的需求等等),那么抑郁和焦虑的情况就会大幅度降低。

一般孩子对家庭的需求来自3个大的方向:

相互平等,父母和孩子的付出是平等的。在父母有困难的时候,给孩子参与帮助的机会,当孩子有需要的时候,父母也积极给予回应;

交流与联结:家里不是冷暴力的地方,如果家人经常会坐在一起聊天,并且愿意表达真实情感的情况,全家人都能很真实的相处,这种深刻的情感连接可以大幅度降低抑郁的风险;

保持积极的情绪:每个人对家庭都有强烈的认同感,都发自内心喜欢家,不会想方设法回避家庭。家人间的氛围对于降低抑郁和焦虑风险有很大的作用。好的情绪氛围是温暖的,是充满爱的,而不是高压、充满威胁,辱骂和恐惧的。

  • 第二方面:重视每个青少年“积极看待”的能力


除了家庭功能以外,也需要让青少年学会积极地看待自己和身边的事情。

青少年对于自己的认知是否积极,很大一部分是基于成人或者伙伴对他的反馈。一个在不断肯定中长大的孩子,与周围连结是长久且安全的,他们知道如何向同伴抒发自己内心负面情感,也就自然降低了抑郁和焦虑的风险。

早期识别孩子是否有“心病”

1.性格改变
乐观外向的孩子变得少言寡语,总躲房间里。

2.情绪变化
孩子突然变得烦躁、易怒、易哭泣等。

3.行为改变
存在睡眠问题,如夜晚失眠、白天嗜睡等;突然暴饮暴食或没有胃口;不愿意上学等。

4.出现自伤等行为
当孩子主动与父母试探性地讨论死亡等话题时,千万不要搪塞过去。

如何帮助孩子解决心理问题

1.真诚沟通交流。不要一味否定、批评青少年的外在行为表现,要与青少年真诚沟通,分析其行为表现存在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困惑。当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你的真诚与帮助是他们能否做出正确决定的关键。当你和青少年说话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不能心不在焉。

2.合理帮助引导。用微笑与鼓励来减轻青少年可能面临的学业和人际关系压力,引导他们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多参加艺术和体育活动,学会自我调节。

3.尽量避免冲突。良好的沟通和善意是治愈心理问题的良药,要始终对青孩子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去沟通,真正做到平起平坐,“平视”他们,而非低头“俯视”、训斥他们,这样只会让心灵的距离更加遥远。

4.运动是促进心理健康的一
剂良药。运动对于情绪改善、智力发展、性格塑造有重要的调控作用。它可以通过神经激活、加速脑血流、产生神经营养因子等促进大脑更好地工作,使人体的运动能力更强。同时运动锻炼可以增强肠道的功能,包括改善肠道菌群,加快新陈代谢,提升相关酶的活性,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

写在最后

也许这篇文章,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但当这些问题被看见,被讨论,更多人想办法去推动改变的时候,这篇文章就有了它的意义了。

真诚希望中国的每一座城市,早日恢复成他该有的模样。

本文作者:马喆超。2018年出版育儿书籍《小马君聊育儿》。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育学硕士。

(EN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疫情给全球孩子带来的「次生灾难」,远超每一个人的想象Medibank受害者联盟!两家律师事务所联手调查,呼吁受害者加入集体诉讼疫情给全球孩子带来的“次生灾难”,远超每一个人的想象布兰切特的双重身份:加害者与受害者英国最新留学大数据曝光!这些大学留学生最多,印度或将赶超中国...​咨询出国留学的人又悄悄多起来了,后疫情时代的留学潮或正在来临!后疫情时代,美国找到了稳定社会的“灵丹妙药”?后疫情时代的留学选择大数据技术演进实录:云原生大数据、湖仓一体、AI for Data,未来“谁主沉浮”?| Q推荐库润数据:2022后疫情时代的就业趋势后疫情时代的防护后疫情时代的首次出境游,你会选哪里?5大打卡胜地请收好!感染高峰已经来临:后疫情时代,这是普通人最大的机遇!格莱美惊艳红毯照曝光!霉霉美翻,碧昂斯大满贯,麦当娜惹争议!连续大爆冷,ta成了最大赢家...疫情时代的游戏音乐会,注定只能留遗憾吗?月光黯淡(二十三)论坛预告 | 中英合作办学研讨会:聚焦后疫情时代的教育合作、伙伴关系及展望且行且珍惜【LEAP eSalon】- 关注后疫情时代的职场焦虑与心理健康美国西南部美墨边境的沙漠国家公园行(3)德州海拔最高处—-瓜达卢普山国家公园后疫情时代的海归就业|蔓藤中国合伙人李依静受邀发表专业见解中移智库&梧桐大数据:2022中国青年大数据洞察报告看了宁波教师“淘汰”机制,我顿悟什么才是后疫情时代的生存法则女儿厌学后,我才发现:后疫情时代的孩子,正在经历最严重的次生灾难疫情三年,青少年心理问题“次生灾害”比想象中更严重!后疫情时代的中国消费:K型分化越来越不喜欢这个世界,世界终于变成了我不喜欢的样子。。。,夏威夷亲子游攻略!后疫情时代的报复性出游...后疫情时代的辉瑞更值得买入 | 巴伦封面女儿厌学之后,我才发现:后疫情时代的孩子,正在经历最严重的次生灾难清华大学彭凯平教授:后疫情时代的积极心理重塑2022年打工人收入大数据曝光,我看穿了“高薪保姆”的骗局被打败意志力的退休老人广州有26个地质灾害易发区,8个高易发区!如何应对突发灾害?互联网大厂|字节跳动 大数据开发实习生正在招聘中!有大数据处理经验者优先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