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尤里 涂靖雯
在心理行业呆久了,看的人和听的故事越多,我越发现:很多孩子出现心理问题,不是不被爱,而是源于一种「分裂的爱」。但他们彼此间又相互排斥、相互嫌隙,从而导致他们传递给孩子的爱,是分裂的。这种「分裂的爱」同时投射到孩子身上,往往很容易引起Ta内在的分裂与冲突。我的来访者小天,就是如此。
在一个35度的夏天,16岁的小天被妈妈带来咨询室。
他裹着一件长袖,两眼无神,沉默寡言,呆滞地看着空无一物的桌面。“他的手臂上、身上都是自己划的伤。”妈妈急促地替他回答,语气里带着些许羞耻、紧张和愤怒。但面对眼前这位伤痕累累的小天,我还是忍不住感到难过、震惊:一个正值花样年华的少年,为什么要用这么残忍的方式来伤害自己?她觉得自己对家庭的功劳最大,照顾孙子最辛苦,从不掩饰对小天妈妈的不满,还经常在小天面前数落他妈妈。文化程度不高,为了维持家庭收入,常年在外奔波,在家还经常被婆婆瞧不起,甚至有意刁难。面对着婆婆的“阴阳怪气”,她也会忍不住在小天面前,直接跟婆婆吵起来。每每到这个时候,小天都会被吓得大哭,跑过去向爸爸寻求帮助。但后来时间长了,他也开始不耐烦,干脆直接躲起来,眼不见为净。在咨询室里,谈及奶奶与妈妈互相厌恶、刁难甚至咒骂的场景,小天的眼神充满了无助。他说自己时常有一种割裂的感觉,像是有两股力量,在拚命拉扯着。我到底应该跟着奶奶一起嫌弃妈妈?
还是应该帮着妈妈一起反抗奶奶?
可问题是,这两个人都是他最亲最近的人呐,他怎么可以去伤害她们呢?在这样反复纠结、反复自责的内耗中,小天逐渐陷入了抑郁——为了回避内心的痛苦,他开始用刀割自己的身体,企图用身体的疼痛,覆盖内心的疼痛。直到夏天来临,妈妈无意间撩起他长长的袖子,才发现他全身上下早已伤痕累累。那个时候她才意识到,表面上云淡风轻的小天,内心早已千疮百孔。也由此,妈妈忧心忡忡地带着小天找到了我。
在咨询室里,听着我一点点解释孩子症状背后的缘由,小天妈妈充满了不解:
正常来说,在孩子心中,通常会有两种不同的父母形象:如果孩子从小由父母养大,那么Ta的内在父母和真实父母就是合一的;但如果,孩子从小由父母以外的人养大,那么Ta的内在父母和真实父母就是不同的。在这种情形下,如果孩子的内在父母与真实父母不合,就会很容易在孩子传递一种「分裂的爱」,造就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一系列心理问题。因为孩子面对这2类父母,内心的情感动力是不一致的。面对内在父母,孩子发自内心地服从,就像有的动物对出生第一眼看到的抚养者,会自然地将其作为跟随和模仿对象一样;而面对真实父母,孩子更多是趋于现实规则的服从:因为你是我的爸爸妈妈,所以我要听你的话,要孝顺你,爱你。如果一个孩子的内在父母和真实父母和睦相处,给孩子传递的是「一致的爱」:我们爱你;那么,孩子也会自然而然地回馈给他们一致的爱:我爱你们;但如果,内在父母与真实父母彼此不合,给孩子传递的是「分裂的爱」:一方爱自己,而另一方却不爱自己。那么,孩子也会很容易由此陷入巨大的混乱:到底谁爱我,谁不爱我?我应该爱谁,不爱谁。当奶奶和妈妈争吵时,在小天内心,就是内在父母和真实父母在发生冲突,相互攻击。无论是选择了奶奶还是妈妈,都意味着会攻击另外一方,都会产生内疚感。向内攻击,惩罚自己——这样就不会伤害到奶奶或是妈妈了。最后导致的结果就是,小天不仅陷入抑郁,还自残。
事实上,在现代家庭中,这种「分裂的爱」并不少见。
媳妇与婆婆不和,女婿与丈母娘不和,彼此常常在孩子面前相互贬损、攻击对方;把孩子交给保姆抚养,主人当孩子面对保姆挑三拣四,保姆私下向孩子讲主人坏话; 夫妻共同抚养孩子,一方常常在孩子面前说另一方坏话,与孩子结盟一起对付对方……
小丽3岁的时候,父母离异,母亲改嫁,她跟随母亲和继父一起生活。母亲重组家庭后,有些诚惶诚恐,凡事都会迁就现任丈夫。为了“报复”前夫,她不允许小丽跟前夫见面,还会经常在小丽面前讲前夫的坏话,教唆小丽跟自己一起恨前夫。为了“讨好”现任丈夫,她会要求小丽像自己一样,事事迁就继父,哪怕被继父随意辱骂,也不能顶嘴。在现实层面,小丽别无选择,只能认同母亲,跟着母亲去恨生父,去讨好继父。但在内心层面,她又过得很憋屈,很痛苦,感受不到一丝快乐。常常因为一点小事就跟人闹矛盾,一言不合就开吵,甚至还会跟同学干架。后来在班主任的强烈要求下,小丽被母亲“押送”到了我面前。母亲常年讲前夫坏话,构成了小丽心里内在父母和真实父母的分裂。小丽认同了母亲,跟着母亲一起恨生父,并坚信自己的不幸都是生父造就的。但她却从来没有机会去验证:真实的父亲,到底是怎样的人?在人际关系中,她只要一不舒服,就会习惯性地埋怨他人,认为一切都是别人的错。同时容易缺乏同理心,习惯性攻击他人,不会反思自己,从而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这就是父母形象分裂的另一种结果:自我防御,向外攻击。
真实父母和内在父母的统一,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多么重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在孩子12岁以前,父母至少有一方,能亲自抚养孩子。但如果条件实在不允许,必须把孩子委托给亲戚或保姆,也需要尽量挑选三观、育儿理念相似的对象。彼此和谐相处,不在孩子面前数落、攻击对方,不给孩子制造分裂感。要知道,在大人眼里的小吵小闹,在孩子心中,也许就是腥风血雨。“这是大人的冲突,不是你的错,而且不影响我们对你的爱。”千万不要在孩子面前,攻击自己的伴侣或其它家庭成员,也不要一直向孩子追问“更喜欢爸爸还是妈妈”。因为这会将孩子置于左右为难的境地,无论Ta怎么选,都会无形中伤害另一方。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也不要把自己的苦难捆绑给孩子。给孩子一个稳定的成长环境,让Ta自由地追逐自己的人生。而如果,你就是那位饱受「分裂的爱」摧残的孩子,又该怎么办呢?在此,我想先对你说一声:“这些年,你确实受委屈了。”我能感受到你的坚强与勇敢,历经重重伤害却没有被打倒;我也能感受到你的脆弱与无助,努力寻求各种方式来进行自救。有的父母,会耐心倾听,在错愕之余,会解释或道歉。这样一来,孩子心里的那块石头也就放下了。当然,也有的父母,要么拒绝交流,要么否认事实,反倒还指责起孩子来。但其实没关系,因为你的表达本身,就是一种自我力量的体现。最重要的是,聊完以后,你会获得一种「从父辈的爱恨情仇里抽离出来」的底气。你还可以尝试借助其它一些关系(伴侣、朋友等),或是找心理咨询师完成疗愈。一句话,一个拥抱,一次耐心的倾听,一起共同面对的事件……试着透过一段安全的关系,慢慢去体验被爱你的感觉——作者简介:涂靖雯,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硕士,咨询时长超2500小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尤里,持证10年的心理咨询师,中山大学和昆士兰大学双学士,巴松措仓央精品民宿老板,学术、实践和自由的践行者。本文原创首发公众号:武志红 (ID:wzhxl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