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苏轼的三段感情,就读懂了婚姻的真相
点击下方“有书”,关注【视频号】
专属直播好礼等你来拿
来源 | 樊登读书(ID: readingclub_btfx)
世人皆知苏轼。
大概没有谁,比他的人生更尴尬,不是被贬谪,就是在被贬谪的路上。
大概也没有谁,比他的命运更漂泊,多少次梦回故里,现实中却离家乡越来越远。
可他在最低的境遇里,却活出了多少人,可望不可即的最高境界。
有人归因于他的才华和豪情,有人羡慕他的豁达和坚韧。
但他苦难绵长的生命,更得益于堪称完美的爱情与婚姻。
苏轼的一生,有三个女人。
这三个女人,守护和滋养着他的风雨人生。
这三段婚姻,才是命运给他最大的温柔和怜悯。
年少轻狂时的爱情,放得下身段
年轻的苏轼才华横溢,遇见生命中第一个女人,堪为佳话。
苏轼的第一位妻子王弗是进士之女,聪慧谦谨,知书达理。
走入婚姻后,苏轼更发现王弗身上,有一种超凡的品质。
每当苏轼读书的时候,她在旁虔诚聆听、虚心学习。
苏轼偶有遗忘的地方,她会适时地提醒;问其它书里的问题,她也皆有应对。
拥有如此才气,却低调、内敛,顿时让苏轼又惊又喜,刮目相看。
苏轼初入职场时,身为地方官,免不得和各色人等打交道。
很多时候,苏轼把工作中遇到的难事,也拿来问她,她对答如流。
有人到他家拜访、交流时,苏轼在前厅接待、攀谈,王弗会轻轻站在屏风后,仔细倾听夫君和客人谈话。
当时的苏轼,洒脱豪迈,总以为“天下无一不好人”,毫不设防。
而王弗总能听出玄机,等客人走后,便根据刚发生的谈话细节,为夫君分析对方的性情,剖析其人用意和其中利害。
王弗看人很准,比如苏轼有一个好友章惇,此人发迹之前,经常找苏轼喝酒聊天。
王弗从章惇的言行判断,他不是什么好人,日后必大奸大恶。
后来,果真应验。
在那个男尊女卑、夫权至上的年代,苏轼却敢于放下身段,虚心听取妻子的建议。
且日后一一验证了妻子的判断,使苏轼对妻子更加钦佩和赞赏。
初涉爱河的两个人,一个俯首倾听,一个悦纳良言,为共同的人生稳稳拉开序幕。
人生而孤独,而婚姻则是对抗孤独、丰富自我的温暖港湾。
刚刚涉入婚姻的人,大多年轻气盛、豪情万丈,为人处世相信自己的直觉,拥有自己的主见。
多少人也因此一意孤行或过于自负,让美好的感情毁于一旦。
然而,如果能放下身段,冷静听取对方的意见,则能给彼此留下成长的空间。
婚姻里,能尊重彼此的观点,而不是互相发难,往往能取长补短,让感情历久弥坚。
人到中年时的婚姻,受得了苦难
好景不常在,佳人不常伴。
智慧而圆通的妻子王弗,陪伴了苏轼11年的光阴,在他最意气风发的时候,永远地离开了他。
苏轼肝肠寸断,在她的墓边种下3千株青松为伴。
十年以后,更因思念而在梦里相逢,遂写下千古第一悼亡词: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或许,姻缘自有天注定,三年以后,另一位佳人走进了苏轼的生命。
她就是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也许是为姐姐再续前缘,走上了陪伴苏轼的旅程。
与姐姐相比,王闰之的婚姻生活,却是贫困交加。
苏轼因为直言诤行得罪了朝廷权贵,宦途生涯一再受挫,遭到不断的贬谪。
而在这段苦闷的日子里,幸好有闰之常伴在侧。
公元1075年,苏轼担任密州太守,恰逢密州遭遇旱灾、蝗灾。
是她,陪苏轼奋战在救灾第一线。
公元1079年,震惊天下的“乌台诗案”爆发,苏轼以莫须有的罪名被打入监牢,九死一生。
是她,陪在他身边。
公元1080年,苏轼被贬至苦寒黄州,衣食无着。
在荒芜的土地上,也是她与苏轼一起赤脚耕作、喂畜养蚕。
夫妻本应共患难,闰之陪着苏轼受苦,苏轼更体谅闰之的艰难。
那一天,当听说苏轼要被抓去坐牢,全家哭声一片。
而此时的苏轼,心里也非常难过,却想着如何安慰妻子。
于是,他反而和妻子开起玩笑,让她回想曾经念过的一句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果然,闰之笑了。
这一笑,是凄然一笑,明知凶多吉少,可对方忘情的安抚,让她不忍辜负。
苦难的岁月总会过去,夫妻两人收获着充实和甜蜜。
由于闰之的悉心照顾,苏轼最终扛过风暴,涅槃重生。
从此,中华文化史有了《前后赤壁赋》、《寒食帖》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传世名篇。
有人说,最好的婚姻,永远是一场双向奔赴。
能够共患难的夫妻,往往不是熬过了身体的劳累、物质的困顿,而是艰辛条件下,彼此的同舟共济、不离不弃。
而对于所谓的“贫贱夫妻百事哀”,真正的悲哀,不在物质条件,而是两颗心越来越冷、越走越远。
阅尽千帆后的伴侣,读得懂心灵
贤惠的王闰之,陪伴了苏轼整整25年,终因染病而香消玉殒。
此时,从年少轻狂到半生漂泊的苏轼,已经是58岁的老龄。
很多事,很多人,已经看淡。
然而,朝夕相伴的贤妻离去,苏轼失声痛哭,发出刻骨的哀鸣:
“惟有同穴,尚蹈此言!”
但冥冥中,似乎闰之早有慧心。
为安慰孤苦的苏轼,她已提前安排好自己的“接班人”。
她就是王朝云,闰之早年收养的一个侍妾。
那年她才12岁,就开始跟在闰之后面,一起照顾苏轼的饮食起居。
多年以后,夫人病逝,她担当起同样的重任。
那是苏轼人生最晦暗的日子,流离转徙,又被贬谪到了蛮荒之地惠州。
所有的家仆皆散去。
朝云却不肯离去,面对苏轼的苦劝,反而责怪道:
“王夫人已经去世了,我不跟随你去,你这个孤独的老翁谁来照顾?”
的确,以她当时的豆蔻芳龄,她更能理解,年近花甲的苏轼的难处。
于是,一头青丝的朝云,牵手两鬓白发的苏轼。
别人眼里的老夫少妻,于他们却是心灵相通的红颜知己、情感知音。
因为早已相伴多年,即便一举手、一投足,二人都知道对方的用意。
当郁郁不得志的苏轼,挺着自己的小肚腩,问身边人:
“我这里装的是什么?”
有人回答:“学问”,有人说是:“见识”。
轮到朝云,她一语惊人:
“学士一肚子不合时宜。”
只这一句,就让苏轼百感交集。
不错,他这一辈子,就是因为自己的不合时宜,才走上阴差阳错般的人生。
可当时,又有谁能读懂,这颗滚烫又不甘的心呢?
又有一日,朝云给苏轼唱词,当唱到其中一句时,竟哽咽难耐,掩面而泣。
原来这句唱词是: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这是苏轼写的词,出自一句怀念故国的古诗。
可唱到此处的朝云,却联想到苏轼有家难回、一再被贬、一再受难的境地。
与此同时,被此情此景击中的苏轼,却更想抚慰爱人的心。
他强作笑容,戏谑地说:
“我正悲秋,而你却又伤春了!”
天地无言,两个在逆境中相守的爱人,彼此珍惜,彼此慰藉。
时光似乎也定格在,这世间最温存的一刻。
一句“我爱你”能轻易说出,而一句“我懂你”,又有谁能真正践行。
还记得,他初见朝云时那似曾相识的感受,化为笔下最美的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世间相遇,最难知心。
而这份懂得,更是一种不事雕琢、恰到火候。
然而,人生易老,总有一个人要先走。
即使最懂你的人,最后也终将分离。
后来,朝云因水土不服染病逝世,苏轼从此鳏居,再未婚娶。
在她墓前,他刻下永远的纪念: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
苏轼一生坎坷,但是无论在什么样的逆境中,他总能“一蓑烟雨任平生”,让人觉得他仿佛不属于这人间。
而在亲情与爱情上,苏轼又总是那么的执着和深情,让他写下无数感动人心的作品。
也正是这些作品,给他平添了人间的烟火气。
也正是这一身的烟火气,让苏轼成为千年以来,人们永远羡慕而怀念的男神。
读懂了他的诗词,就读懂了他的深情。
因为,这一生的豁达,离不开他遇见的几位知心爱人。
点个「在看」,这一世的诗意,更得益于在不同的年龄,那甘愿双向奔赴的婚姻。
作者:远山近水。来源公众号:樊登读书(ID:readingclub_btfx),读书点亮生活。有书经授权发布,转载请联系作者。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