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天痛别八位院士!中科院院士、著名药学家蒋华良英年早逝,终年57岁公众号新闻2022-12-24 05:12 新智元报道 编辑:好困 Aeneas【新智元导读】沉痛悼念!短短三天,共和国痛别八位院士。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激光技术专家赵伊君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12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稀土冶金专家张国成在北京逝世,享年91岁。1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材料学专家顾真安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12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龙驭球在北京逝世,享年96岁。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药学家,原上海有机所所长蒋华良在上海逝世,终年57岁。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卢强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12月23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生态学和森林学家李文华逝世,享年90岁。12月23日,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张友尚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赵伊君据光明日报消息,激光技术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赵伊君,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2岁。赵伊君,1930年11月出生于北京市。195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国防科技大学教授,中国国防科技信息中心研究员。赵伊君主要从事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激光技术研究。20世纪60年代初参加了我国核爆炸光辐测试分析工作,研制出最小照度到来时间测试仪等3种测试设备,并参加核试验;70年代起在从事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研究的过程中,开展了原子分子物理和物理力学的研究工作;80年代后主要从事强激光与物质相互作用及强激光技术研究工作。赵伊君在国内首次提出激光脉冲引起固体热激波、产生层裂;连续激光使材料产生力学——热学联合破坏;激光烧蚀玻璃钢复合材料产生碳化,改变电磁性能等多种模型;主持并参研的强激光技术课题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果。赵伊君一生都在国防科技领域忙碌、思索,正如他曾经对自己提出的要求:「一个国防科技工作者,就像一名奥林匹克运动员,他的使命只有一种,那就是:瞄准前沿,拼搏,再拼搏;冲刺,再冲刺;超越,再超越!」张国成据光明日报微博消息,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1日在北京逝世。张国成,1931年8月出生于云南省昆明市。1956年毕业于昆明工学院,获学士学位。曾任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有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国成主要从事稀土矿物分解、冶炼分离技术等研究与工程化开发。创立了氧化焙烧—稀硫酸浸出法处理氟碳铈矿工艺;发明了用碱度法生产荧光级氧化铕技术;发明了硫酸强化焙烧冶炼包头混合型稀土精矿工艺(第二代酸法);研究成功用P204从硫酸稀土溶液中萃取分离稀土新工艺(第三代酸法)。以上成果均在稀土工业生产中广泛应用,并成为我国稀土冶炼分离的主要生产流程,为中国的稀土工业发展、为确立中国稀土工业在世界上的重要地位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常说:「鲁迅的一生是『俯首甘为孺子牛』,我愿自己的一生是『俯首甘为稀土牛』,促使中国的稀土工业登上世界重要地位。」顾真安据光明日报微博消息,无机非金属材料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顾真安,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顾真安,1936年11月出生于江苏无锡。1958年毕业于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曾任中国建筑材料科学研究总院院长技术顾问、石英玻璃重点实验室首席专家等。 顾真安主要从事特种玻璃和光导纤维研究。他研究稀土族元素在石英玻璃和光导纤维中的光谱和非线性光学特性,获得多种元素的D-F电子宽带跃迁具有紫外强吸收和可见荧光转换特性,以及上转换荧光、倍频和光放大性质;研究了化学气相掺杂沉积、溶液掺杂和氢氧焰熔制-电熔成型两步法工艺技术,解决了难熔玻璃制备技术难题;研制成功超低膨胀石英玻璃和稀土石英光纤等一批新材料。 顾真安非常重视教学,总是结合国家重点课题,在科技第一线指导青年锻炼成长。他认为科学素质的培养,首先应该注重对科学兴趣和动手能力的培养,一个人只有对什么事有了兴趣,才会产生爱好。龙驭球据光明日报消息,消息土木工程与结构力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龙驭球,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2日在北京逝世。龙驭球,1926年1月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48年从清华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助理研究员、助教、讲师、教授。199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龙驭球长期从事结构力学、有限元法、能量原理、壳体结构的教学科研工作。在有限元与变分原理方面,取得多项国内外首创成果。在工程应用方面取得显著成效:科研成果被编入建设部「薄壳设计规程」,对全国壳体工程的设计和建造起指导作用;创立薄壳大孔口分析方法,提高了设计水平。「薪传火种、执着攀登」,是龙驭球在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70周年系庆时候写下的一段话,也是他几十年科研教学的的生动写照。蒋华良据光明日报消息,著名药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蒋华良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15点54分在上海英年早逝,终年57岁。蒋华良,1965年1月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1987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1992年于华东师范大学获硕士学位,1995年于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获博士学位。201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蒋华良把全部精力奉献于药物科学基础研究和新药发现,积极推动中国药物科学发展,为创新药物研发和药学事业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杰出贡献。在蒋华良看来,在科学迅速发展的时代,要推动药物科学发展,必须整合优势队伍,打破学科界限。「新药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化的科技创新活动,需要化学、生物学、数理科学、计算机科学的交叉融合,也是学科新生长点的源泉。」卢强据光明日报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自动控制和电力系统工程专家,清华大学教授卢强,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卢强,1936年5月19日生于安徽无为。1964年清华大学电机系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任教。1988年1月起任清华大学教授。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曾任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电力大系统灾变防治」首席科学家。卢强是我国电力系统线性最优控制和非线性最优控制学科体系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电力系统非线性鲁棒稳定控制」和「电力系统智能控制」,国家发改委高技术示范工程「输配电系统混成控制系统」,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计划「三峡发电机组非线性励磁」和国家电网公司重点科技项目「大型水轮发电机组非线性最优调速控制装置」等十余项重大科研项目。近年来,创建了电力系统混成控制理论,并用于东北互联系统、上海电力系统和深圳电网智能调度自动化系统。此外,提出并组织了世界上第一座无补燃压缩空气储能发电系统的研发。卢强一生专注科研,却从不回头谈成绩,他经常告诫学生:「要让科学研究具有恒久的生命力,就要让自己不断地站在新的起点,用需求和求知欲来引导科学研究。」李文华据光明日报消息,生态学和森林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文华,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逝世。李文华,1932年1月出生于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 。1949年至1953年就读于北京林学院(北京林业大学前身),1957年至1961年赴苏联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留学,获得生物学博士学位。曾任职于北京林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等单位。李文华开拓了我国森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并率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生物量的制图上;参与领导了第一次青藏高原科学考察,提出了青藏高原森林地理分布基本规律。此外,作为最早推动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科学家,他开辟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农业生态工程实践,提出了我国生态农业的理论体系与应用模式;开拓了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促进了我国生态系统服务和生态补偿领域的研究。曾在多个国际计划中任职,领导了多项大型国际生态学研究,创建了全球生态技术网络。2019年8月,李文华表示,经过40年发展,我国的生态学已进入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他寄语青年学人,「以创新、积累为志趣,甘于寂寞、淡泊名利、超越世俗、超越自我,扎扎实实做好基础研究工作。」张友尚据光明日报消息,中国科学院院士、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家张友尚因病医治无效,于2022年12月23日在上海逝世,享年97岁。张友尚,1925年11月2日生于湖南长沙。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后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200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曾任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副所长、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生化与细胞所)研究员。张友尚长期从事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研究。从粗产物中分离纯化结晶的重合成胰岛素,表明重合成分子具有天然胰岛素分子的三维结构;利用酶促方法合成结晶的胰岛素活力碎片;创立猪胰岛素制备的新工艺并研究胰岛素的分子进化;实现重组人胰岛素在酵母细胞中的高表达并研究胰岛素的蛋白质工程;用微量酶促方法合成表皮生长因子类似物;早期曾研究烟草花叶病毒蛋白亚基的晶体结构。参考资料:https://weibo.com/1402977920?refer_flag=1001030103_https://mp.weixin.qq.com/s/SBOZE67Caep_VZB4guFfGw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