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王的形象为什么越变越邪恶?公众号新闻2022-12-25 07:12明初的官方史书中,建文帝是一个非常邪恶的形象——“药燥性发,血气狂乱”;“荒眈酒色,昼夜无度”。在这个邪恶变态的建文帝逼迫下,燕王只能按照朱元璋立下的祖训,替天行道。类似的描写虽然天雷滚滚,但也不是什么新鲜套路。两晋南北朝时代,乱臣贼子上位后,通常都是按这种套路描写小皇帝的;因为类似的原因,我们难免感觉两晋南北朝时代盛产这种邪恶的小皇帝。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王朝如走马灯一样更替,大家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这种编史套路就成为一种经典的范本,也没有人对此提出异议。不过到了明代,官僚政治已高度成熟,于是文化人们渐渐就发现一个问题——燕王说一千道一万也是乱臣贼子弑君上位,如果史书还以乱臣替天行道的套路去写,肯定会教坏人心的。这种担忧不无道理,毕竟一旦类似宣传成为主流,以后哪个乱臣贼子想造反,直接给皇帝扣个邪恶的帽子,然后就可以霸王硬上弓了。所以,等朱棣朝的统治一稳定,便有人开始给建文帝平反,同时大肆美化忠于建文帝的人;而类似的行为基本都得到了官方认可,甚至是官方主导的。随着各种翻案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详细,人们难免会发现,燕王朱棣就是一个大坏蛋;在民间,公然丑化燕王朱棣的内容越来越多。表面一看,这些做法自然是大逆不道的;但是深入一想,这种历史三观却是妥妥的正能量。因为这显然是在告诉大家,乱臣贼子就是邪恶的,不要说乱臣贼子不会成功,就算成功,路上行人口似碑,也会把他钉在历史耻辱柱上。最晚到明朝中叶,大明民间各种肆意丑化燕王朱棣的历史书就已经公开出版。比较有名的两部史书是《立斋闲录》和《革除遗事》——这两本书都是半官方性质的,由政府官员以私人身份撰写。我们现在广为熟知的燕王那些斑斑劣迹,主要便是源于这两本书。那么这两部书的史实性有多高呢?就笔者个人感觉,这两本书更像是两部三流小说,它里面的内容写得太栩栩如生、太戏剧性了。整个情景通常都是这样的:燕王高唱着“我们是害虫,我是害虫”的歌曲在做坏事,一张嘴便是“你们这些正义之士,竟然敢和我这种大坏蛋作对,一定要让你们知道我这个大坏蛋的厉害……”这不是扯嘛?这就不是正常人的办事方式。因为一个人再坏,也会开口闭口地说“我们可是大好人啊”!朱棣刚进入南京时,实际控制范围不过是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这五个省罢了,其它地方仍需要等候站队。换言之,其它地方都愿意接受燕王,燕王就可以兵不血刃的接管整个天下;如果其它地方不愿意接受燕王,燕王距离征服天下还有十万八千里。以上说法并不是危言耸听,因为最初那会儿无论哪个地方的官员将领打着保卫小皇帝的旗号,都有可能成为一方割据的势力。哪怕是小皇帝死了,只要反抗的人足够多,从哪还找不到一个替代品呢?永乐初年,货真价实的朱元璋嫡系子孙多的是。从这层意义上讲,按正常的逻辑,燕王肯定会高呼自己是一个大好人,来到南京是为了救民于水,是为了中兴大明帝国。然后呢,建立各种统一战线,拉拢各方政治势力的代表人物,尽快构建起一个稳定的、以他为中心的大明帝国。实际上,燕王行事的逻辑以及做事方法,的确就是这样——先把建文帝的同党都抓起来,定性他们是奸臣并清理出局;然后用各种方式标榜、宣传自己代表正义、代表公理,让更多人愿意接受自己的统治。而民间丑化朱棣的故事中,其行事逻辑大约是这样的:总而言之,我就是一个大坏蛋,我就是一个邪恶的人;你们敢不服我,我就会用最邪恶的方法收拾你们。看史书,凡是看到这种内容,笔者的第一个本能是判断其为政治宣传,因为这不是正常人的行事逻辑。翻看详细的一手历史资料,你会发现,不要说政治舞台上混的大哥们了,就是黑社会上混的大哥们,混到一定层次,也没有这样玩的。只有最底层的滥人才喜欢摆出一副我是大坏蛋的样子,因为他们缺乏足够的资源,只能用这种下三滥的方法与他人竞争。但凡进入一定层次,人与人竞争时,凭借的都是背后的资源。想拥有足够多的资源,你就得学会装成个文明人,否则还怎么与人合作呢?看最基本的历史事实,我们大约可以知道,朱棣之所以称帝是因为接连好多天大家反复劝进,朱棣三推六让,让了又让,最后实在没有办法才爬上了皇位。但是在各种充满戏剧性的故事中,朱棣称帝的过程那就是拿着带血的刺刀,公开逼迫别人劝进,谁不劝我就杀谁全家。其实呢,大家是不是支持朱棣,早已用脚投票了。如果大家都不支持朱棣,朱棣靠什么轻轻松松渡过长江,靠什么轻轻松松进入南京城,又靠什么轻轻松接管整个大明帝国呢?在这一过程中,肯定有许多人是迫于燕王的武力。但不论他们是心悦诚服还是迫于武力,形势走到这一步,大家公开劝燕王正大位都是一种自然而然、水到渠成的行为。此时此刻如果说燕王还需要拿着带血的刺刀强迫大家拥戴自己,也未免把历史当童话故事去写了。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来源: qq点击查看作者最近其他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