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过一种有“驭感”的生活?
▲张希和媛媛以房车替代租房已经7个月。在9平米的房车里,他们说找到了家的感觉
主播 | 高一丁,三联中读内容编辑
嘉宾 | 卡生,《三联生活周刊》主任记者
嘉宾 | 安妮,《三联生活周刊》记者
● 作为年轻人,在互联网上生活的时候有一种莫名的优越感,叫做“我多掌握了一个信息”。我多掌握了一个薅羊毛的方法,然后我就会把它发出来,让大家觉得“你这个好厉害”,然后获得一种社交虚荣。
● 不在大城市工作,他可以在小城市里一边做着一份大城市的工作,一边用大城市的收入来支付小城市的生活成本,这一下子钱就节约了。
● 当你的内心非常充实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什么消费欲的。我们想要不断地消费,是因为我们太空虚了,我们不知道怎么让自己开心起来。
02:47 什么是“新节俭主义”?
08:40 要把钱花在刀刃上
12:54 消费时代的代际划分
17:05 互联网究竟在帮我们省钱还是花钱?
23:25 经营邻里关系也是一种省钱的方式
27:53 我们想要不断消费,是因为我们太空虚了
30:22 “临期食品”的门道有多深?
43:47 “数字游牧”与“数字游民签证”
48:03 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方式是更重要的事
56:04 “节俭”也是一种表达
2022年度生活方式:新节俭主义
文/卡生
相比老一辈人对“物美价廉”的倡导,年轻人的节俭内核有所延展。较早提出这个说法的群体叫NONO族,他们的宣言是:拒绝浪费、拒绝名牌。对这个族群的介绍出自于加拿大作家娜奥米·克莱恩(Naomi Klein)在2009年出版的《无品牌》(NO LOGO),这本书并没有关于对抗消费主义的理论性宣言,它主要是探讨全球化的黑暗面,以及跨国公司如何通过品牌运营而获取了高额利润的故事。可以说,NONO族群的出现是自发形成的,他们通过了解“名牌崇拜”背后的真相,从而希冀找到一种“不缴纳智商税”的理性消费。虽然,NONO族着眼于省钱,但他们更强调的是一件物品的购买时机、使用率以及所收获的性价比。从本质上来讲,这种消费倡议带着一种方法论,时间过去了十几年,与我们当下在社交媒体上所看到的“聪明消费”倡导者指南出奇地一致。
“新节俭主义”并不是某本书、某个人提出的完整概念,然而,它也不仅仅是“节衣缩食”一类的口号,人们更关心的是,“通过消费,如何购买到幸福”这样的精神欲求。日本学者山崎正和在《灵活的个人主义的诞生》中说,消费就是将物品的消耗和再生作为表面的目的,而实际上追求的是充实地度过时间。另一位日本社会学者、消费问题专家三浦展则在《第四消费时代》中,从日本的历史发展中总结出了四个不同的消费社会特征。第一个消费社会以国家意志和模仿西方消费主义为主;第二个消费社会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大宗消费为主;第三个消费社会又被称为“高度消费社会时代”,开始强调个性化、差异化和品牌倾向;第四个消费社会强调朴素、共享的无品牌倾向,更重视消费带来的公共社会效应,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第一、二消费时代的本质是物质满足,第三消费时代在于心理满足,而第四消费时代更符合人类的愿景:精神富裕。三浦展说:“第四消费社会人们观念已经超越了身体的健康、身心的治愈,而追求的是对于人生的整体性规划。”
更多专题报道
《三联生活周刊》的“年度生活方式”报道已经走入第九个年头。用这样的方式回顾每一年的生活,不仅是对当下的观察与追问,也呈现着时代的巨变。我们用这些报道,为生活打下刻度。
作为从第一期就参与“年度生活方式”报道的记者,资深主笔杨璐讲述了她观察到的变化:
2013年开始,每年最后一期的主题就是年度生活方式。初衷是对前卫的、有趣的、能够给大家启发的生活进行报道。积少成多,不知不觉我们记录了这巨变的十年来,中国人生活的变化。回看这些报道,彷佛在翻阅一本相册,记录了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是怎么一步步走来,变成今天的样子。随着中国人富裕,消费普涨,我们的生活陆续开始变得有品质要求,个性化要求,有表达欲和价值认同,以及从外在走向关注内心真实的需要等等。
在这个过程中,有趣的是我们还捕捉到了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的萌芽,我们报道过共享出行、airbnb等的雏形,当时是觉得这些是一些新的生活方式,结果后来它们改变了生活,成为一个个造富的传奇。写这样的稿子我们觉得很新鲜,觉得这个事很有意义。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