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先有“自”再有“控”,芭学园李跃儿谈如何让孩子体验自我

先有“自”再有“控”,芭学园李跃儿谈如何让孩子体验自我

教育

点击名片,关注我们


本文看点

中国创新教育“四大金刚”之一,《窗边的小豆豆》中国版,中国的“巴学园”……看到这几个关键词,可能很多读者朋友就已经想到了芭学园、李跃儿。


日前,郝景芳直播间就邀请到了这位非常著名的教育学家李跃儿老师,两个创新教育的灵魂产生碰撞,去谈儿童如何发展自我,李跃儿如何由己及人走上创新教育之路。其中很多故事、比喻对于父母来说都是振聋发聩、直击心灵的。


我们将这场令郝景芳及直播观众哽咽的直播整理成了文字,让更多的读者能够从中汲取养料。


本场直播文字篇幅较长,故分为上下篇。此位上篇,明日将发出下篇,请不要错过!


 周一

视野 🌏

全文共5313字,阅读时间14分钟


🌿🎨🌏


“芭学园”的来源


郝景芳:

请李跃儿老师聊一聊,您是怎么开始做教育、做芭学园的?


李跃儿:

我是一个65岁的“老奶奶”,我1980年开始做初中地理老师和美术老师,到现在接触了将近45年的孩子。我是师范学院美术毕业的,立志当画家,有了一定名气之后,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跟我学画。我非常想教他们技术,结果发现越是激进,越是在毁坏孩子。


比如我自己的孩子在学校出现了适应不良,比如有个孩子9岁了在教室小便,比如有个孩子撞自己的头,把头盖骨都撞增生了……


一直到发现这些孩子的问题,我就好奇,开始了解儿童心理。了解完我就“疯”了,既不能当画家,也不能教孩子了,觉得孩子学了绘画技术,然而灵魂都枯竭了,如何能够画出艺术品呢?我就开始探索,后来发现光帮孩子是没有用的,只能从帮家长开始,所以就走上了教育这条路。


现在我又在郝景芳老师的《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里了解了一些我不知道的原理,又印证了一些我遇到的案例。


郝景芳:

不焦虑父母俱乐部最近的课程内容刚好是讲人的“心理防御”,就是当心里有一些难受的状态的时候,为了不让自己那么难受,潜意识会一层层地遮挡难受的感觉。所以孩子表面上看上去不听话、奇奇怪怪的反应,躯体化的身体反应,可能都是一种精神防御。


比如有的父母对孩子特别严苛,高控制,或者是有一些严厉责骂,孩子没有办法逃避,会发展出很多种不同的防御。


有的孩子是外向型的,就挑事儿、闯祸,这其实是他在防御不舒服的感觉;有的孩子会搪塞、否认;有的孩子会出现精神上的“白日梦”现象,每天都好像在做梦,或者是解离,魂不知道飞哪去了;甚至是躯体化现象,就是整天这不舒服、那不舒服,也查不出什么大毛病。


其实这些可能都是心理防御。防御的是“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中,孩子真的不喜欢的、难受、痛苦的成分”。


做父母实际上是一个很大的学问,是一个学科。我自己学习心理学知识,给我很大的帮助,所以后面我们又做了不焦虑父母俱乐部的课程,希望父母都多去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有很多你觉得困扰的问题,慢慢就明白,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



精细的老人与焦虑的老大


李跃儿:

景芳老师刚才说的孩子的防御机制,让我想起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家里老人带得太精细,成人的高控制和溺爱,使得孩子不能体验到自我,不能体验到自我就不能感受到自我,不能感受到自我,就无法成长起自控力。


有的时候他做了一件事情,家长给他赞赏的眼神,孩子幸福得不得了。下一秒他以为家长还喜欢他做一些事情,他做了,家长却突然大发雷霆。这个孩子就迷茫了,不知道哪些事情是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该做的,不知道这个世界是怎么了,他就觉得自己不动才好。


还有“老大老二”的问题。最近老师找到我,说有个孩子5岁了,突然开始站在那个地方小便,呆呆的。


原来,这个孩子从小被奶奶带着,灵魂中的“亲妈”就是爷爷奶奶,3岁时又突然被带回到爸爸妈妈身边,妈妈在他心里就是“后妈”。“后妈”看孩子哪里都不顺眼,给孩子改各种习惯,这就造成孩子失魂落魄。结果没一年,妈妈又生了老二。妈妈不知道老大会焦虑,她其实对老大也有愧疚感,但她忘了应该好好地去爱老大,而是不断教育老大,想要提升改良老大。


有的老大会制造麻烦,但是如果家长看不明白孩子的心理,不知道他感觉背后隐藏了多大的危机,老大慢慢就崩溃了,内心空间完全装着痛苦和焦虑,变成呆呆的,跟环境割裂了,出现“退化”现象。


如果成人还是不知道原因是什么,不觉得孩子是病了,需要吃“药”(指情感的、关爱的“药”),伤痕就会被埋得很深。


有的孩子会自我修复,或是在环境中找到爱,比如同伴,比如邻居家慈祥的奶奶,或者通过努力学习成绩好、获得周围的赞扬,也能看上去长得好。但是他可能到生命终点的时候还在喊着,妈妈为什么不爱我。


我觉得我们不能让一个人带着这样的创伤度过一生。其实我们一点点小动作,就把这个问题解决了,让老二也成长得很好,老二有个非常爱他的哥哥,老大也会成为一个童年的父亲,具有责任心和使命感。



妙招解决老大的问题


郝景芳:

在生活里面,会观察到很多问题是容易修复的,但是缺爱这一点是真的修复不了的。因为缺就是缺。甚至有些人,他用自己强大的内心造成一种“我谁也不需要”、假独立的感觉。所以这一块儿真的是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最需要最需要给到孩子的。


刚才您说的那个现象就是典型的退行,是一个非常常见的心理防御。比如老大本来都能独立睡了,但是妈妈生了老二之后,老大又非要妈妈陪着睡。严重的退行就是连小便都失禁了,生理上退到一个婴儿的状态。他是潜意识里面觉得,我只有退到小婴儿的状态,才能再次获得妈妈的关爱。


有了二胎以后,要更加地注意关爱老大其实才好,你过两年真的就会省事儿多了,因为你会发现老大成了半个家长,也要去替你照顾老二了。因为“爱是满溢”。我家的姐姐就是这样的状态。


所以小孩子在课堂里面呈现出很多行为问题,不要觉得他是一个坏孩子,他其实是一个需要鼓励、需要帮助、需要爱的孩子。


李跃儿:

没有坏孩子。如果我们成人知道了,在这个“妈妈生老二”的焦虑出现之前,就智慧地去解决一下这个问题,事情就会变得简单。


这里有一个很巧妙的办法——老二出生后,老大见到老二的第一眼,就直接把老二放到老大的怀里,妈妈搂着老大,给老大讲老二可笑的事情,也把老大这么小的时候的事情讲一讲,他一笑,内心所有的紧张、不愉快、焦虑瞬间就没了。


从此,只要老大在身边,第一,你就把他纳入,分享小弟弟的行为,第二,你照顾老二时,就邀请老大帮帮忙。你会看到老大的责任心、使命感,长大了的那种劲。这样的人,长大了什么工作都干得了,因为他知道只要努力干,就干得了。


我在我们家是老大,我带大了三个孩子,我弟弟、大妹、小妹。我办芭学园的时候,我们家族没有人做过企业,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到现在也没有如有些人所预言的办不下去了。


很多做企业的人都会说“芭学园现象”、“李跃儿现象”,我觉得主要是童年带大了弟弟妹妹的这种精神。另外有国外的心理学老师给我做回忆录,说:你跟妈妈学到了领导力,跟哥哥学到了计划性,拿你的三个弟弟妹妹去练手,成就了办公司的能力。



郝景芳:

有家长问,我家姐姐其实不惹弟弟,但是弟弟总去总来惹姐姐,然后姐姐又不肯让,矛盾冲突比较大;另外一个问题是,这个两个小孩儿总喜欢对比,这是为什么?其实人喜欢对比,喜欢战胜他人,这是天性,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关键就是我们怎么看见这个问题,再怎么去引导。


比如弟弟总喜欢来惹姐姐,背后的心理需求,是希望自己是一个有力量的小孩儿。因为他天生就觉得,姐姐那么厉害,自己怎么就那么弱小的。所以老二是在潜意识的推动下,要去跟哥哥姐姐竞争。当了解了这一点,你会发现,做父母的可以用其他很多方式让老二觉得自己很厉害。满足了这个心理需求,他就不再想着要打败姐姐了。


比如我家会把“打架”变成游戏,像我家姐姐弟弟很喜欢植物大战僵尸,俩人靠角色扮演的方式去“打架”。或者是家长也可以引导老大,笑着看一个“小屁孩的幼稚行为”。老大这时的心理诉求也是被看见、被尊重,会觉得自己凭什么要让着弟弟,那么家长邀请她像家长一样看问题,他就会感觉自己也像家长一样,觉得弟弟好搞笑哦。


所以能看到背景的诉求,就能有很多方式去满足心底的诉求,“一笑泯千愁”。


两个人总喜欢对比怎么解决呢?其实就是个性化,就是越多地让孩子感觉到,家长能够认识到我喜欢这个、我的个性是这样的,老二喜欢那个、个性是那样的。让孩子感觉到家长能够理解自己的喜好,能够看见两个人的差异,其实就没有太多的这种争了。



如何发展儿童的自控


李跃儿:

我看到《不焦虑父母俱乐部》里讲的焦虑来自于哪里,讲的第一个方面,是关于陪孩子写作业情绪失控。


情绪失控可能大多数来自于焦虑。很多时候就是,爸妈理想中的孩子是那样的,而自己的孩子可能正好是反面,把小问题幻想成大问题,家长心态就爆了。


由于我们太爱我们的孩子,太关注我们的孩子,就容易从孩子身上,去放大我们自己的心理问题。比方我们小时候受到了很多的挫折,曾经在某个地方有个坎,很艰难地才过去,那个苦就深深地落在我们的灵魂深处,也就是大家说的潜意识中。


当我发现孩子有类似这样的问题的话,或者只是我们戴着有色眼镜,找到一点点我们自己认为的、跟我们当初的问题有点类似的问题,我们就把问题放大,死死地安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具有这样的问题,我绝不能让孩子受我当时的苦,死盯着他让他把问题解决了。


还有孩子的自控力问题。书里说的第一个自控力的原则,先有自我,再有自控,你连自我都没有,你自控是谁控啊?这是很大的一个问题,我们做家长的,有没有在孩子小的时候给你的孩子去练习、体验自我的机会,让你的孩子在体验自我的过程中去练习自控?


所以景芳老师讲,一个焦虑的父母,是不允许孩子有体验自我的机会的,而是按照按照你自己的目标去控制孩子。控制多了,孩子根本就不会成长自我。


自由并不是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是帮助孩子。自律是怎样培养起来呢?实际上是每一天的流程和规则发生,对规则的建构是非常严格的,“温柔的坚持”,带着平静的心坚持。


当然了,到了春春期,很多家长和孩子斗到孩子最后连房间都不出了。遇到这种情况,其实家长还是要理解,人类必须要有青春期,这是他的生物性决定的,你是不能改变的。而且,青春期正是成长批判性思维。有了批判性思维,他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有主见、有自我的人。


如果这样看,你是不是会为孩子进入青春期而高兴,而不是“他怎么敢用这种眼神看老子。”


青春期的孩子不知道用不会给他带来麻烦的语言和态度跟你交流,他的态度、语言很尖锐,那作为家长,就是忍着,只是说“你这样对我说话,我不舒服,你下次能不能用平和的态度跟我说话”,然后关于当下的问题就开始讨论问题了。



郝景芳:

“先有自再有控”。这里我也给父母一个小tip,当你想让孩子干一个事情的时候,你要给他台阶。


或者说你跟他说完了以后呢,他可能当时就是不想听你的,就是不想屈服,那这个不想屈服,源于他不想要在此时此刻显得好像我输了,输了就意味着我是个坏孩子,意味着最后我听了你的,我还得承认错误,这个感受很不好。


但是有的时候,就是父母给一个小的空间,父母稍微客气一下,给他一下台阶下,让他自己做决定,他一旦感觉说,不是因为我屈服、我软弱、我是外孩子,我承认错误我才做这件事儿,而是因为我好,因为我自己决定我要做得特别好而做这件事儿,他会有自豪感。


父母其实可以有一个小聪明,你温柔耐心地把要求告诉他,明确诉求,然后你学会撤退,学会离场,不在边上管着他,给他空间,让他自己最后完成这件事,把自豪感种在他心里,自豪感会推动他去做自律的事情。


孩子经常是在你不在那的时候,他才能把这个事情做好,你在那的时候他就不想做。


一个印度富商的故事让李跃儿转身


郝景芳:

其实想问问李跃儿老师,当你一年级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像别的小孩儿那么自律写作业,你是怎么做过这段时期的呢?


李跃儿:

我的故事很长哈,如果看到我写的那本书,《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大家可能会知道我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很多粉丝也在说,为什么她是一个失败的妈妈,她竟然做了所谓教育家,就是因为很多人是因为痛而去解决这个痛,然后就探索出一个摆脱痛苦的路。有些人为了救度众生,然后成功。我就属于前者。


很多朋友都知道,我是看了一本书后下了做教育的决心。


说是印度有一个人,他的孩子从小羡慕别人家有钱,就跟着门口路过的一个商人走了。他的父亲以为孩子丢了,就发奋图强成为一个大商贾。而同时这个孩子很早就被商人抛弃了,沦落成铲粪人,成为最低阶层的人,他长大后找工作找到了自己的父亲那里。他不认识父亲,而父亲认识他,就想赶紧把他雇下来,结果把孩子吓晕了,父亲就用凉水把他泼醒并放了他。然后父亲让家里的两个工人扮演成铲粪人,去跟着自己的孩子取得了孩子的信任,又说服他回到自己家里工作。结果这个父亲就脱下自己豪华的服饰,换上铲粪人的服装,陪着自己的孩子铲粪,教授他文化,经商之道,把儿子培养成才,直到自己死都没有告诉他自己的身份。


我想,那我为什么不能陪着我的儿子十年铲粪?这么想的时候,我觉得才真正帮助到了他,否则根本找不到可以帮他的方法。


明天,继续听李跃儿老师和景芳老师对自我,对亲子关系的深度剖析,听听她们是如何反思,如何改进的……


关注「童行书院」,不要错过明天的推送哦!




你的焦虑也许来自对自己,对孩子错误的认知

有些看似无解的矛盾,可能从根上你就站错了角度

但是,你又不是专家,你怎么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呢?


如果有这样一个地方,可以从专业角度为你解决问题

如果有这样一群人,你们可以倾听、互助

你愿意加入吗?


这就是童行「不焦虑父母俱乐部」共学社群
这里有景芳亲自带读专业书籍,有专家讲座和答疑,还有小队长们和群友互帮互助,一起云养娃……

你心动吗?

仅需1元,欢迎体验




互动话题

你认为儿童该如何发展自我呢?你有什么帮助你孩子成长的好的方法吗?欢迎和我们留言分享你的经历和想法!


如何搜索文章

在公众号文章列表页面,点击右上角🔎处,输入关键词,可搜索过往文章。


拓展阅读



✏ 投稿 | 欢迎投递原创稿件,来稿请投邮箱:[email protected]


📖 转载 | 后台回复“转载”,获取授权方式


童行书院

系统性通识教育

长按关注 一起童行


点击“在看”,与好友共享!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提问:先有「性」还是先有「爱」?商业版首月销量50万套:《矮人要塞》开发者谈如何研发20年重塑经典BIG创始人 Bjarke Ingels,世界上最会“自我营销”的建筑师?【漫画】年三十儿~“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遇到你?专访丨加科思王印祥谈如何突破KRAS“内卷”迷思细数那些曾经让人颠覆三观的“控制饮食”大法爱不是自我消解,也不是完全拥有对方丨如何在爱中实现自我成长?励志!45岁华人裸辞卖房赴加,只为带老婆孩子体验异国生活!【励志】46岁华人裸辞卖房赴加,为带老婆孩子体验异国生活!北大宿舍聊天上野千鹤子,只是一场庸俗的“自我表演”?解禁今宵博诱莱谈谈如何用数据分析挖掘业务机会谈谈如何培养孩子的深度思维能力?“私自”修改赎回规则?百亿私募回应拜登“文件门”再有新进展!恐影响总统竞选连任?人大代表谈“中传硕士在火锅店当保洁”:既没有“躺平”,也没有“摆烂”,鼓励先就业再择业发论文是先有idea再做实验,还是先做实验再有idea?如何让抑郁症孩子停止自我贬低?光是一句“你真棒”还远远不够粉蝶是的。对个体来说,还是法治清爽。但中国的“大局观”虽因压制个体而遭到反抗与蔑视,但却一直在整体层面起作用。悖论是洗秃噜皮了!如何让孩子的小手恢复软乎乎水嫩嫩?会员店先行者“自我革新”:麦德龙如何黏住数百万会员?五四运动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如何让孩子边学语文边有效提升专注力?丨欢迎预约!Patagonia:地球80亿人的“自我救赎”之路如何让孩子的阅读计划“事半功倍”?丨欢迎预约!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1分钟科学01警惕“无效学习”,带孩子体验这场免费公开课,比读100本绘本都管用!如何让孩子适应国际课程?科学课很重要!如何避免“被虚构的焦虑”:从“理想自我”到“自我理想”当下,停止“自我内耗”是对自己最好的照顾谈谈如何提升应用发布的质量?CNN:五名黑人警察暴力致死黑人男子,可能是“自我仇恨”...潜意识开启的“自我保护”,对你有益还是有害?两千年秦兵马俑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