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

“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

社会


 0

最近几年,许多人都过得不太好,2022年尤甚。

回头看这几年,就像经历了一场充满了变数的战役,遍布不确定性。

迷茫、焦虑和不安伴随着每个人,成为悬在我们头顶、摇摇欲坠的那把剑。

很多人都不知该用怎样的心态面对新的一年,后台也常常能看到类似的留言,诉说着他们的慌张和不知所措。

对此,我有几个故事想要分享。



 0

今年的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戏曲片颁给了沪剧《敦煌女儿》,其主角原型是扎根敦煌五十多年的现任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


提到敦煌,人们都会想到莫高窟。那是一座珍贵的文化艺术宝库,融合了建筑、彩塑、壁画在内的多种综合艺术,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和历史意义。

1963年,敦煌文物研究所给北京大学写信要人,正好赶上樊锦诗从北大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成绩优异的她顺理成章成为学校分给研究所的同学之一。

敦煌地处大漠戈壁,生活环境恶劣,没有水电,信息闭塞,交通工具落后;莫高窟更是一片烟尘滚滚的废墟。樊锦诗的父亲担心女儿无法适应,给学校写信,希望北大能取消公派计划,可这封信被女儿藏了起来,因为“国家的需要就是我的志愿”。

从那时起,她认定了自己的使命,找准了坚持的方向。

盛夏时节,瘦弱的小姑娘背着大大的包,戴着一顶草帽,登上了北京开往敦煌的列车,此后一待就是五十多年。用她的话说,“这一辈子就交给敦煌了”

真正抵达这片土地,她才意识到自己要面临什么,“洞内是神仙世界、艺术殿堂,洞外却是飞沙走石、黄土漫天。”这里是城市的镜像,住的是土房,睡的是土炕,喝的是泉水。入夜后,外面漆黑一片,一丝光亮也无,她不敢独自出门上厕所,养出了晚上不喝水的习惯。

不光是生活苦,做研究更苦。大多数洞窟没有开发,内里堆满黄沙,呛人得紧;还有些在高处,要顺着陡峭的“蜈蚣梯”往上爬,踩上去晃晃悠悠的,仿佛随时会摔下来。樊锦诗第一次跟着前辈上梯子时,吓得心脏怦怦直跳,好久才缓过来。

1942年,樊锦诗的前辈常书鸿爬“蜈蚣梯”进窟

艰难的环境并未让她退缩,反而激发出更强硬的能量。

几十年里,樊锦诗走遍了大大小小的洞窟,看过了每幅壁画、每尊彩塑,主持编写了“国内第一本具有科学性和学术性的石窟考古报告”《敦煌石窟全集》第一卷《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为后来者留存了珍贵的资料。

多年积累的深度研究让莫高窟得到充分开发的可能。伴随着基础设施和研究手段的逐渐完善,研究者的生活与工作环境好了起来,但樊锦诗又有了新的担忧。

“过去几十年间莫高窟的变化很大,现在的壁画很模糊,颜色也在逐渐褪去”,与此同时,“游客多了,莫高窟的窟内温度湿度都会发生变化,这会加速壁画的退化。”

流淌的时光和汹涌的人群不断腐蚀着文物的原貌。

为此,她提出了“数字化”构想,为莫高窟的洞窟、壁画、彩塑建立数字档案,让它们在电子世界里得以“永驻”。随后,敦煌研究院建成了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在旅游开发与文物保护之间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如今,樊锦诗已经八十有余。她依旧坚持着自己的坚持,“白天想敦煌,晚上梦敦煌。只要一息尚存,就要为敦煌努力。”

敦煌研究院的一面墙上,写着这样一句话:“历史是脆弱的,因为它被写在了纸上,画在了墙上;历史又是坚强的,因为总有一批人愿意守护历史的真实,希望它永不磨灭。”

正是有樊锦诗这样的研究者数年如一日的坚守,才能让历史得以传承。



 0

另一个故事发生在河北的塞罕坝。

蒙语里,塞罕坝是指“美丽的高岭”。现在,这片土地越来越符合它的名字,满山丛林层层叠叠点缀着大地,高大的树木安静伫立,抵御着外来的风沙。很难想象,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里还是一片“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原。

1962年2月,为了减少北方地区遭遇的风沙危害,塞罕坝机械林场在承德境内的高原荒漠上正式筹建。此后六十年,三代人坚持造林百万亩,筑起“绿色长城”。


种树造林四个字,说出来容易,做起来难。

塞罕坝属于高寒地区,天气“不是一般的冷,最低气温零下43℃,年平均气温零下1.4℃”,无霜期相当短,一年才60来天,降水量更是不足400毫米,什么庄稼都种不活,连野草都少见。放眼望去,童山濯濯。

过去的种植经验无法提供支持,一代造林人只能慢慢摸索,最初两年造的林成活率只有8%。到了第三年,大家痛定思痛,集中了一百多人,在马蹄坑作业区造了500多亩林子。

为了守住这片林子,大家卯足了力气。“住的是地窨子,就是在平地上挖一米多深的坑,坑底铺上山草,地窨子上面用木头做人字架,人字架上盖上野草,跟窝棚似的”。赶上下雨时上山,大家穿的雨衣外溅满了泥浆,直接被冻成了“冰甲”,寒意隔着衣服往身上窜。

早期的塞罕坝林场

功夫不负有心人。这片林子的成活率最终达到了90%,为造林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扛着疲惫与奔波,造林人得到了真实的收获。

坝上的树渐渐繁盛,意外随之而来。有一年,气温急剧变化带来了雨凇灾害,雨水落在树上结成冰,大风把冰棍般的树吹得歪倒,有些细弱的撑不住直接折断了。所有人都行动起来,顶着寒风,用棍子轻轻拍打树木,把包裹在外的冰层击碎,以减轻小树的负担。

但是仍然使得50多万亩的林木毁损,十几年心血毁于一旦。

然而,人们早已习惯了从挫折中爬起,绝不会因此停下前进的脚步。

历时二十余年,一代造林人顺利完成了建场之初定的建设百万亩林场的目标,把这片发展中的土地交到了后人手中;直至十年前,塞罕坝造林任务顺利完工,还剩下山高坡陡、立地条件极差的地块未被攻克,第三代造林人接过了重担。

技术员们反复讨论,最终决定“先在平地育苗,成功后再将树苗移植上山”。树苗移植前要先浇透水,保障成活率。这样一株苗有七八斤重,一只骡子驮着两筐,走上一段山路,就累得直喘,还有滑坡的风险。到了骡子走不上去的位置,就换成人工背运,沉甸甸的筐压在后背上,勒出深深的印记,隐约像植物根系的形状。

勒痕会消失,运上山的树苗却会迎着风慢慢长高,成为重要的生态屏障。


如今,造林人不仅考虑种树防沙,还想到了长久的生态效益,将“绿色长城”发展为中小径级用材林。他们会有选择地择伐树木,扩大树木的营养面积,保证林区的良性发展。

一代又一代人的坚持,把荒原变成了生命的绿洲。



 0

生活中的诸多小事亦有坚持的价值。

知乎上有个热门问题:“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


问题里很多答案都很有趣。

有位父亲记录了孩子坚持画画三年以来的变化。


孩子原本的画作是杂乱的,看不出规则,透露着混乱与心烦气躁;但时间长了,他开始学会通过画笔传递自己的所思所想,并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与特色。


这位父亲说,“长期坚持一件事,会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不断进步的力量,那种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

还有人每天坚持写一首小诗。

过去,这位女孩觉得自己没有任何特色,总是普普通通,不好不坏,直到某一天,她决定创造出一点和别人不一样的东西。她选择了坚持写诗。

没有人关注的时候,她坚持写;
生病头疼写不出的时候,她坚持写;
心情糟糕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的时候,她还在坚持写。

来自这位女孩的小诗一首

尽管写诗并没有给她的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依旧愿意相信这是一条可以坚定走下去的路,是她区别于其他人的重要标注。

运动员苏炳添也回答了这个问题。

他说,坚持是枯燥的,但坚持同样是再次挖掘自己潜力的过程。


苏炳添的职业道路颇为坎坷。他初中才加入学校田径部,没有专职的短跑老师,得不到专业指导,只能日复一日地跟着田径队做基础训练。初三那年,他在市运会拿到了第二名,仅仅落后第一名0.01秒,但市体校依旧几次拒绝他,觉得他身高有限,不是练短跑的好苗子,发展空间有限。

事实证明他有自己的优势。教练袁国强说,“训练上的自觉性是苏炳添的一大优点。他看中一件事就会认真去做。比如想着破10秒,他的训练就围着这个目标展开。即使是比较枯燥的力量训练,他每次都做得很足,很认真,不会说坐在那里聊天或者拿着手机看。”

这种自觉体现在方方面面。比如说雷打不动的作息安排,每天早上不到7点起床,晚上11点入睡,中午睡一个小时午觉,以便保证下午的训练状态;又比如重复千百遍的训练习惯,更换起跑脚期间,他连日常走路都不忘练习,想要加深身体的肌肉记忆。

有人训练是坚持做一件事,而他训练是为了坚持做好一件事。


结果是值得欣慰的。2021年东京奥运会,他以9.83秒的成绩刷新亚洲纪录,成为首位晋级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运动员,随后还拿下了东京奥运会男子百米接力项目铜牌。

那些被坚定的梦想,得以成真。



 0

现在网络上很流行那些“三分钟看完《红楼梦》”“五分钟读懂《水浒传》”的分享视频,也有很多“一个月学会一门外语”的培训课,好像时代的节奏已经快到让人没有精力去真正地读一本书、看一部电影、学习一种技能。

但前面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恰恰相反。

他们多年如一日坚持同一个目标,不急于一时的成功,不计较短期的得失,而是全身心投入热爱,相信时间和努力会带来厚积薄发的力量。

从零到一的过程总是艰难的,但是真正的学习和研究不就是通过坚持去克服这些艰难吗?

所以,这些在各自的领域内坚定地践行长期主义的人,能笑得最久。

这也是我想表达的:在当下这样让人迷茫的时刻,唯有坚持能带来新的可能。

罗振宇曾经说:“任何一个人,不管你的能量强弱,放眼于足够长的时间,你都可以通过长期主义这种行为模式,成为时间的朋友。”

所谓“时间的朋友”,就是站在长期主义的角度去洞察趋势和机会,为个体发展提供方向。顺着不断前行的时间洪流,在正确的方向上坚持努力、奋进向前。

这种坚持正是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里,最具有确定性的事。

对于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来说,与“时间的朋友”跨年演讲连续牵手五年,彼此守望、相互见证、共同成长,亦是对这种确定性的最好诠释。


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同样是长期主义的践行者。

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作为泸州老窖战略大单品之一,与国窖1573品牌一脉相承,形成了泸州老窖以“窖池”资源为核心的品牌体系。可以说,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是名副其实的中国白酒窖龄酒品类的开创者和领导者,制定了品类行业标准。


很多人不知道,白酒中的香味物质实际上是微生物代谢的产物,不同种类微生物的参与程度决定了所酿之酒的品质不同。对于浓香型白酒而言,这些微生物就大量蕴含在窖池的窖泥当中。

泥窖窖池是生产浓香型白酒的重要前提条件。“泥窖生浓香”“老窖酿酒格外生香”的秘密就在于浓香型白酒独有的酿酒技艺“千年老窖万年糟”,糟醅在窖池中年复一年循环发酵,使得窖池窖泥中的酿酒功能微生物不断驯化和富集,当窖池不间断持续使用的时间越长,窖泥中的微生物越丰富,酿出的酒越好。

窖池的窖泥中生长着种类繁多、功能各异、有益于酿酒的微生物,这些微生物需要几十甚至上百年的时间生息繁衍。与此同时,如若窖池中途停止使用半年以上,窖泥中的微生物会被抑制生长直至死去。因此,窖池越老,且不间断使用时间越长,窖泥中富集的微生物越多,所酿之酒的风味物质就越多,酒体的质量就越好。所以浓香型白酒才有了“窖龄老,酒才好”的说法。


为了充分运用时间的能量,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坚持以不间断持续使用30年、60年、90年以上的专属年份老窖池,专属的“泸州老窖酒传统酿制技艺”,以及具有十年以上丰富经验的专属护窖师班组,养窖、护窖、酿造。

这种坚持为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的品质提供了确定性。

想来这也是它始终能跟上时代发展的秘诀:坚持把一件事情重复做,和时间做朋友,在认定正确的方向上,朝着目标,坚持和积累,见证前行的每一步。


每个人都听过一句话,是金子总会发光。可是,如何成为金子呢?

或许就是践行长期主义,把自己擅长的、想要坚持的事情做到极致,让时间把自己打磨得闪闪发光吧。

2023到来了,我们也可以遵循这样的答案。

坚定自我,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点击“阅读原文”,和百年泸州老窖窖龄酒一起做“时间的朋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采访世界顶级科学家是种怎样的体验?挂黄牌、住检疫所…最近中国入境日韩是种怎样的体验?婆婆住院了,大家帮忙看看得了什么病拥有一个爱健身的女友,是种怎样的奇妙体验?郭广昌:坚持做难而正确的事,坚持做需要时间积累的事高夫球柿与糗柿在国外理发是一种怎样的体验?有一个工作狂同事,是一种怎样的体验?连生7个孩子是种怎样的体验?这个中国妈妈给出了自己的答案疫情三年,大家终于开始认真研究“得新冠是种怎样体验”了…千条留言告诉你真实体会长期坚持做一件事,给生活带来了什么改变?| 荐号在英国二线城市留学,是怎样的体验?装修厨房最麻烦最耗时间“阴人”在北京的“阴间”工作,是番怎样的体验?家里有院子是种怎样的体验?男友太过疯狂牛X,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在中国学生多的英国大学留学,是怎样的体验?TED演讲 | 不是小说也不是韩剧,失忆究竟是种怎样的体验?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什么体验 | 推荐美国强力球彩票开出 20.4 亿美元大奖,中大奖是种怎样的体验?身边有个“事事有回应”的人,是怎样的体验?留美工作多年突然被裁员,是怎样的体验?走资派邓小平文过饰非诿过于人散文营 | 与1600+位高手一起“我手写我心”,是怎样的体验?在重庆搞研发是种什么样的体验?“得了新冠是种怎样体验”?千条留言告诉你真实体会和女朋友在同一家公司上班,是种怎样的体验?从小父母做菜难吃是怎样的体验?一名产品经理,拥有45项专利是种怎样的体验感染新冠到底是怎样的体验?乌鸦找到了6位被感染的朋友导师和学生互相“放鸽子”是种怎样的体验?无老人帮忙养“三胎”是种怎样的体验?我们来采访一下...[探寻]一生至少去一次系列,惊心动魄的原始狂欢!亲历神秘野性的非洲是怎样的体验?30+考雅思是种什么样的体验?自做制服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