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第1条朋友圈,建议仅老板可见
@老庞 中招正好赶上项目节点,报告书当天就要交。
她属于“斩腰株”,打个喷嚏就能断成两截,根本没法坐着工作。
那天她窝在床上像个蠕虫,一天吃 4 粒布洛芬,但还是在截至日期前把报告丢进了邮箱。
即使在新冠的洪流里,也没人能逃脱当社畜的命运。你从一个坐着的打工人,变成躺着、趴着、拧着、烧着的阳性社畜。
我越来越确定黄西在脱口秀里说的那句话:
“我们想要工作的钱,工作想要我们的命。”
很多人不是无意识的:我知道,我也害怕。
但实操起来,工作继续往前挪,健康通通往后放。
@布道 长期腰痛,每次拍核磁共振,她从前一天晚上就开始失眠,怕突出,怕手术,怕瘫痪。翻来覆去地焦虑,但第二天,一坐还是 10 小时。
“我觉得我停不下来。”
为什么我们不敢停下来?
最近我常在想这个问题。
不敢请病假,不敢休息,不敢辞职,不敢 gap,甚至很多人主动过劳。
我想知道,我们以身体换取的那一种命运是什么。
我看到有人被困在系统里:
@掌柜 说:“ 看看手机上的项目排期,消不尽的列表小红点和看不完的数据分析,你就知道为什么停不下来。”
事情一环扣一环,而你就像多米诺骨牌中的一张,是被推着走的。
有人被困在需求里:
“每个月房贷 2w,上个月儿子兴趣班,一下就拿走 5000,更不用说家里老人有个小痛小灾也得花钱,你停下来,怎么生活?”@自扰
我想起之前认识的读者@艾米不愁。
去年年底,项目高峰期,她手里攥着 4 条线,每天凌晨 3、4 点下班,觉得自己还能再撑一下。
后来被强行按暂停键,是因为在医院查出了肠结核。
躺在医院那 3 个月,她一直在琢磨罗翔的那句话:“人要学会承认自己的有限性。”
有时候身体比你自己更诚实,也更知道你需要什么。
出院回到单位,她强制性给自己设“闹钟”:
没有特殊情况的话,到点必须吃饭,累了就煮个养生茶摸摸鱼。最重要的一点是:晚上 10 点和所有工作断联,先睡觉。
“慢慢你就会发现,那些之前你拼命想撑起来的工作,即使你不做也没什么。”
没有什么工作,是你必须要熬夜透支身体去完成的,如果有,就明确拒绝。
还有@Q,她前段时间熬不下去裸辞了。
离开上海第一件事,去了北疆喀纳斯徒步。
晚上和驴友们在小黑湖数星星,在魔鬼城发呆的时候,觉得自己从来没有过那么多的时间。
后来她在老家找了工作,朝九晚六,虽然偶尔会不甘心,纠结要不要回上海,但在家里,她解锁了很多生活的 B 面。
和父母旅行、陪朋友逛街,母单 solo 的她还谈了人生第一次恋爱。
其实,最近我也越来越感受到那些传统的、固化的东西带来的弊端。
“轻伤不下火线” “能者多劳”“跳出舒适区”,这些从小刻在我们脑子里的东西,很多时候就像一场骗局。
我甚至开始怀疑“优秀”的意义,那些以透支为代价的自我完善,是不是真的值得。
在《圆桌派》里,李松蔚曾说,我们特别容易被工作 pua,很多时候是因为从小受的教育。
很多人告诉你,要突破舒适圈,要接纳和感受让你痛苦的东西,那些才是成长。
所以我们会期待不停往上跳,想要有更好的业绩,拿更好的title,挣更高的薪水。
我们会默认,这些是比健康更重要的。
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中也提到过工作伦理对人的训化,其中一条就是:“除非是为了完成更多工作而蓄力,否则休息就是不体面。”
它会不断模糊掉生活和工作的界限,驱动着你让渡自己的时间和精力。
即使我们无法改变越转越快的社会车轮,但起码,不要让“必须拼命”的观念植入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不要被动地向不合理的制度屈服和顺从。
我一直相信许倬云的那句:“工作是在雕塑我们自己。”
所有的选择里,你必须先选择你自己,你得先存在,一切才有意义。
最后,我想分享威廉·格纳齐诺的一句话给你:
“生命不过是一个长长的雨天,而身体是一把给这天用的雨伞。”
它支撑着你的生活、工作、爱情、理想,是一切生活的底气。
你要守好这把伞,带它好好过这长长的一生。
人生所有光芒,都需要健康来托底。
撰稿:芯茹
责编:袁三点
晚祷时刻:
祝你拥有
随时休息和停留的勇气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