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注意,你转运病人用的氧气袋可能无效!
几天前,120送来了一位多发骨折伴颅脑外伤的病人。据120同事讲,这个人是骑摩托车被撞的,人飞出去十多米。他们到达现场的时候,摸大动脉有搏动才拉回来的。
由于家属迟迟不到,而病人又非常危重。关键时刻,副院长签字并准许先行手术治疗。毕竟,在生命面前,其他人都得让路。
尽管感觉这个人伤得很重,手术前的影像检查还是让人大吃一惊。CT显示,这个病人四肢都有不同程度的骨折,肋骨也有几根骨折。其中的颅脑外伤是首要处理的。
于是,院里召集神经外科专家、骨科专家联合手术。这么危重的手术,对于麻醉科考验是最大的。术中不仅要兼顾颅脑外伤手术对循环的影响,还要严密监测血红蛋白、凝血因子及各种离子的变化。一旦有任何照顾不到,即使手术顺利完成,大家的心血也会白费。
好在那天科里手术不多,麻醉科几个人同时上场:有气管插管的、有穿动脉的、有穿静脉的、有查血气的……,大家全力以赴和时间赛跑着。现在回想起来,那场面真的是分秒必争。
经过全体人员的努力,这个伤者总算被拉了回来。
对于可能影响病人呼吸功能的肋骨骨折,外科医生决定先不处理。下个胸腔闭式引流,再用胸带捆扎上,待病人状态好转再做肋骨手术。毕竟,这个伤者骨折的地方太多了。如果都做手术,这么多出血量,即使手术顺利完成,也会因大量失血而引发严重的后果。
术后,这个病人被转入重症监护室进一步治疗。幸运的是,手术后第二天他就可以自行呼吸、也恢复了意识。但经过重症医学科主任评估,他还是无法完全脱离呼吸机。在经历了惊心动魄的抢救手术后,医生才有机会慢慢知道他的其他病史。这个人平时就有大量吸烟的习惯,加上常年的气管炎,这是他呼吸功能不全、无法脱机的主要原因。再加上肋骨骨折的捆绑,他的呼吸功能更不够了。
考虑到他这样的肺质量,长期上呼吸机肯定不行。因此,术后第三天就开始积极做肋骨骨折固定手术的准备了。
因病人无法脱机,如何安全转运至手术室就是一个大问题了。像有的医院转运车上配备有呼吸机当然没问题,但我们没有那条件,而且大多数医院也没有那样的条件。因此,我们还得因地制宜想办法。
最安全的办法,就是完全控制呼吸。可是,对于清醒的病人,用外力完全控制他的呼吸显然不适合。如果麻醉过去,又势必增加了麻醉的时间,势必增加病人的肝肾负担及其他麻醉风险。
这时,有人提出,路上氧气袋持续供氧应该问题不大。如果发现缺氧,可以随车配备简易呼吸器辅助呼吸。麻醉医生觉得,这个办法也是可行的。毕竟,路上只有10多分钟的路程。
就在麻醉医生在手术间内准备麻醉各项物品和药品的时候,他的手机突然响了:“张医生,不好了,病人心跳停了”。麻醉医生问:“人在哪里”?“在手术室门口”!“快推进来”!
借着手术室灯光,张医生发现,这个病人嘴唇青紫,显然已经发生了严重的
还没等车完全停下,张医生就蹦到转运车上。随着他有力地按压,病人的嘴唇逐渐有了红润。又过了2分钟,病人的头动了一下,眼睛也在努力地睁开。麻醉医生知道,心肺复苏成功了。
在按压的时候,麻醉医生就在想:这么短的距离,怎么就停跳了呢?病人之前躺在那里,既没用维持血压的药物,也没有其他的抢救药品持续给入,唯一就是呼吸不太行。想到这里,他顺着病人嘴里插的气管导管看过去。只见气管导管上确实连着吸氧管,可吸氧管那头的氧气袋只是静静地躺在那里。一个念头迅速闪过他的脑海:乏氧,心跳骤停!
麻醉医生说,谁负责挤压氧气袋的?知不知道:氧气袋没有挤压,哪有氧气出来的?
负责转运的医生看了一下只是略瘪的氧气袋,他第一次注意到这个问题。以前认为氧气袋会自己出气,但这次见识到了,不挤压真不行!
推荐阅读:
《职称改革来了,送给每一个需要晋升的朋友(收藏起来,早晚用得上!)》
《医学发明邀请函》
《新的职称政策落地了,如何准备晋级材料?这篇文章都讲清楚了》
《准备发表文章的朋友注意:2021版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目录有重大更新》
学术文章、科普文章约稿:
麻醉MedicalGroup全国性学术、科普平台,文章可同步刊登在今日头条、腾讯新闻、百度以及人民日报等平台。总粉丝30万+,年阅读量一亿人次+。文章请发送至[email protected]或添加微信weitiegang999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