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上帝创造乡村,人类创造城市,故事发生在小城

上帝创造乡村,人类创造城市,故事发生在小城

其他



文 | 王菲宇



英国诗人威廉·柯珀(William Cowper)曾经写下这样的诗句:“上帝创造了乡村,人类建造了城市。”


从柯珀生活的18世纪开始,城市化的进程在全球次第上演。从乡村到城市,从小城市到大城市,人们走向城市的过程,也是经济、制度、文化不断被重新建立的过程。从某种程度上说,城市化的进程,是单向性、不可逆转的。


近40年的时间目睹了中国的高速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不断增多,大城市日益庞大,城乡间人口的流动从不间断。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达到了7个,5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有14个——这个数字意味着中国进入了21个超大城市共存的新时代。从个体视角来看,从1980年代开始,几代人改变命运、实现梦想的驱动力,都是进入大城市。“到城市去,到大城市去”,这句话仿佛成为了敲开理想世界大门的一段咒语。


时代的前进迅速制造着遗忘,城市化的过程也是城市和人不断与过去告别的过程。晋升为超大城市,意味着一座城市主动或被动放弃本地化和独特性。在同质化的城市景观背后,是相似的困局。身处大城市中的人们,习惯用“漂”来自嘲。“漂”既显示了在城乡二元对立下外来人口身份上的尴尬,更彰显了身处庞然大物之中,个体无法摆脱的孤独。


城市症候群并非新生事物。从19世纪末开始,依托通商口岸,在西方世界密切的经济接触下,第一批现代中国城市诞生。到了鲁迅生活的时代,他就曾不止一次在文章里描述茭白、菱角和故乡老屋凝聚的乡土记忆,以及回乡目睹物是人非之后的失落郁郁。


也是从那时开始,一批小城文学作家开始兴起。从湘西边城到浙西大碶头,他们描摹出行走在现代化进程中人物的内心状态,更勾勒出“乡村-小城-都市”清晰的三联结构。身处乡土和城市之间,小城承载了对故乡的情感和眷恋,也承载着对人性和社会的审视和纠结。


时隔一个世纪,纵然中国的城市样貌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乡村-小城-都市”的结构依旧稳固。和小城文学作家笔下的小城不同,今天的小城不仅是城乡之间的枢纽、安放乡愁和情感的寄托,更在不同的语境下,讲述了不同类型的故事。在一些时刻,小城是“逃离北上广”的一种人生选择,它意味着逃离主流大城市叙事下和单一的成功论调,寻求另一条路径。而在更多的时刻,小城以自身的变迁书写着时代变革,也用一种微妙的方式映射着大城市的当下与过去,呈现着人们情感状态的变化,感应着世界的阵阵波动。



2023年1月7日,展览《小城之春》将于深圳坪山美术馆开幕。展览始于由三联人文城市联合策展人崔灿灿展开的城市项目“小城之春”。14位共创人分别进入作为他人和自己故乡的小城,从城中心的标志物、街边的广告牌、角落的公园、一事一物、一草一木入手,呈现对于小城的全新理解和叙述。


这些共创人有些一直围绕着小城创作,有些则在特定的时刻、特别的情境,将目光从北上广深和其他大城市转向故乡。将展览中的小城故事绘制在一张地图上,可以看到一个分散的同心圆,从内蒙古的额尔古纳到福建的泉州,从浙江的湖州到贵州的罗甸,这些小城分散在地图的南北东西,它们相距甚远,却共享了类似的情感。正如展览前言中所说,这种故乡感、地方性,不是基于某个小城的独特体验,而是一种普世价值观。


在今天的这样时刻,当我们再次将目光投向小城,显然有了更多的意味和体会。小城的当下、变迁和故事不仅提示着在历史和城市生活中正在消逝的部分,更引导我们探寻和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想要什么样的生活?





从小城中,寻找自我的来处


祖辈生活的贵州罗甸,是导演陆庆屹的精神归处。以前,陆家村聚集在一座像半球一样的山上。小时候回罗甸过春节,陆庆屹是大家眼中的客人,从大年初一开始,乡亲们就排着队守在门口请他吃饭,一天下来,他要吃上十几家。


后来因为建水库,附近没有整块的山头供大家整体搬迁,整个村子因此而离散。回望故乡,陆庆屹觉得这种地理上的距离并没有带来心理意义上的分离,相反,漂泊在外的陆家人如同风筝一般,被一股绳子聚拢在一起,飞得越远,绷得更紧。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开宗明义: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以农为生的人,世代定居是常态,除非遇到灾难或战火,才会背井离乡。


在陆庆屹的眼里,近乎恒定存在的罗甸像是《百年孤独》里的小镇马孔多,但没那么多爱恨情仇,多了一层桃花源的意味。他与老家的接触不多,但从来没有过陌生感或距离感。在陆庆屹的理解里,这种安全感来自“陆”这个姓氏背后血脉共识的信任感。古时候陆姓来自幽州,也就是今天北京、河北一带。陆庆屹常常想象,在几千年前,祖先是如何跋山涉水、披荆斩棘从华北走到了西南山区?这种想象,更赋予了家乡关于想象共同体的凝聚意义。


陆庆屹《罗甸的春天》,2022年


如果说贵州的罗甸陆家村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稳定的乡土性,艺术家文那身处的泉州晋江则见证了海洋文明的交汇。


逾千年与海洋交往的经验,塑造了泉州的文化。宋元时,泉州港与亚历山大港并列世界两大港口。传说中马可·波罗护送蒙古公主远嫁,也是从泉州港进出。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航船将德化的白瓷、安溪的茶叶送到了世界各地,也带来了阿拉伯的香料、世界各地的神明。在如今的泉州市内,清真寺、天后宫与佛家寺庙、代表儒家的文庙比邻而居。闽南地区是中国传统习俗保留最多的地区之一。外来与本地,非但没有冲撞,反而形成了奇妙的融合。


文那来到泉州晋江,和当地妆佛非遗传承家族一起做木雕,在闽南浓厚的民间信仰和传统积淀中,创造着新的神仙故事。在她看来,晋江的神仙代表了回不去的故乡。多年之前,远方的人循着海洋的踪迹来到这里,将对故乡的思念化为一个神明的形象,海的印记、故乡的思念也永远被镌刻在这个形象里。“他们可能这辈子再也不提,再也不去说出自己心中的乡愁,但是他们心里永远都有的,那片故乡的海洋。”


文那《藏海厝》局部


法国社会学家迪迪埃·埃里蓬在《回归故里》里写道,回到我们曾经离开的生活环境,总是一种指向内心的回归,一种重新找回自我的过程。和埃里蓬身处的欧洲不同,中国没有经历过工业革命和随之而来的人群迁徙,因而保留了更多的乡土性,也让故乡和其象征的根源,以更牢固地姿态驻存于每个人的心灵之中。回望故乡,不仅是从与现代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农耕生活方式和海洋文明中汲取一些吉光片羽,更是从过去的痕迹、人群的聚散中,去找寻自我的来处。


在大学毕业后,山东人张晓来到重庆工作。他的摄影系列《他们》记录下重庆这座城市魔幻的表情。之后,他用四年时间行走了一万八千多公里,拍摄了《海岸线》系列,记录下从广西东兴到鸭绿江的海岸线。


在完成了这样的宏观叙事之后,2013年,张晓回到故乡山东烟台台上村。他将其视为一个对自己来说极其重要的节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一种解放。“在经济浪潮冲击之下,个人和城市都在变化着,疏离感越来越强烈,缺乏归属感成为一种集体困扰。回到故乡的创作,记录下更多关于自身的体验,也是一个从自我向外看的过程,这样或许才能更真切、更真诚地去看到现实。


张晓《每天一苹果》






回到小城,重新建立与故乡的连接


在《乡愁四韵》里,诗人余光中曾经描述过浓得化不开的乡愁。半个世纪之后,回到故乡的道路越来越宽,“故乡”被附加的属性也越来越多。它不仅仅是一个乡愁的载体,更是一个假想的桃花源,一个躲避北上广、“996”的避风港。


这种层层叠加的属性自然有时光滤镜的功劳。回忆故乡四川古蔺县,设计师黄扬总会想起小时候的夏天。一群孩子背着大人去离家不远的古蔺河“麻湾头”玩水。这条河平时蜿蜒而清澈,像一个小龙女,但暴雨天引发了山洪,就立刻变身为一个怒气冲天的水龙王。“面对横冲直闯的龙王,我们也像脱缰的野马,在湍急的河流里尽情地扑腾,小孩子的烦恼也就在那个时刻被河水冲刷得不见了踪影。”


黄扬《古蔺火星山历险记》


小说家颜歌回忆起故乡,除了会回想起郫县,还会回忆起2008年左右的成都。那时候的文艺青年虽然都不富裕,但却没有穷苦的感觉。“买一杯五块钱的花茶可以在文殊院坐一个下午,再走出来吃两块一碗的洞子口凉粉。芳草街的单人公寓大概是九百元一个月的房租,坐公交车回郫县只需要三块五。”


时光和记忆让小城焕发出田园牧歌的娴静之光,也在不知不觉中消磨着属于小城和在地的记忆。


颜歌《我一次次把平乐镇写进小说里,修建成故乡的拟象》


2018年,音乐人小河在北京的一家美术馆里做了名为“胡同童谣”的项目。项目里,他遇到了一个79岁的北京大爷,大爷给他唱了一首《卢沟桥》:“卢沟桥,卢沟河,卢沟桥上走骆驼,桥上驼铃叮咚响,桥下芦花一片白。”当时小河几乎是强忍着泪水听完了这首歌。寥寥的歌词、简单的旋律,却描绘出极富意境的画面。半年的项目做完之后,小河有了新的感受。“我们既然能在北京找到这些具有诗意和美的童谣,中国这么大,在别处也肯定能够找得到。”


从2018年开始,小河集结了一个小团队,用“跑断腿”这种最笨拙的方式,开始了“寻谣计划”。计划从北京、长沙、杭州、上海这样的大城市起步,慢慢扩展到更多的城市。


2021年的“陆上寻谣”从小河的故乡、河北邯郸出发。“想不起来”是小河的最直接感受。深入邯郸寻找过程也困难重重。“我在想这个原因是什么,北方人为什么不会去编唱一些这样的童谣给孩子,难道是没有吗?”但在后来,小河觉得,也许问题并不在于北方人的乐感不好,而在于记忆的断裂。“因为民间传承就是这样的,它靠口口相传,当所有人都不愿意开口唱歌的时候,有些旋律其实就是在消失。


小河《寻谣计划》


寻谣的过程中,音乐照亮了城市中被遗忘的角落,也帮助小河和参与者重构了对故乡的感知。这某种程度上也是是一种普遍困境的缩影:高铁和公路缩短了从大城市回家的路途,但并未拉近心灵与故乡的距离。对于生活在城市里的人,想象中的故乡像是遥悬在空中的明月,美丽但像是个虚影。只有再次置身其中,重新讲述属于这里的故事,才能感受到与土地的重新连接。


建筑师吴林寿用自建房完成了这种重新连接。从深圳回到家乡湛江,这栋为父母建造的新房遵循了岭南传统民居“三间屋”的布局。广东人喜欢给户外空间也加个顶,小卖部与神厅相结合,代表着这片最传统的东南区域对人神共居和尊卑长幼的坚守。


吴林寿《康王庙》


作为小城共创人之一的刘钊,用自己的视觉设计实现了重新连接。刘钊说,相比大城市的千篇一律,小城市招牌上的字体总是能带给人意外和惊喜。那些看似不经意的随机组合,却将一个地方的文化、语言和城市画面化成了符号。在为本次展览设计视觉呈现的时候,刘钊特意将文字进行拆解,用正常的文字替换偏旁部首,以此还原小城市里的特别的城市招牌风景。


音乐人陈鸿宇通过“众方纪”重构了连接。从外表看,“众方纪”像是于内蒙古草原上茕茕孑立的黑色方块。这个精神建筑一样的存在距离陈鸿宇从小生活的额尔古纳梁西村有60公里之远。陈鸿宇将其形容为一个漂浮的方舟、一个世界末日的避难所、一个精神的自留地。“每个人可能在自己家乡都会有自己的一片自留地,哪怕没风景,你总有自己玩的地方。”


陈鸿宇《众方纪》





大城与小城的碰撞,小城与世界的对话



“众方纪”的背后,不仅有陈鸿宇的故乡记忆,也有建筑师与艺术家梁琛的故乡情感投射。众方纪位于额尔古纳河与根河的交汇处,距离中俄边境咫尺之遥,这种置身边界的感觉是梁琛熟悉的。


梁琛生长在丹东。他的祖辈来自山东,每年春节家里过的事山东味道浓郁的新年,再往后追溯,爷爷是因为工作调动从沈阳前往丹东。虽然在丹东生长的时刻有一种“异乡人”的感触,但现在梁琛每年过年还是会回丹东,他将其这座城市视为自己工作和情感的精神寄托和起点。作为中国最大的边境城市,丹东一江之隔就是朝鲜。这让在此生活长大的梁琛对各种具象的、抽象的边界格外敏感。


梁琛《前哨》


“边界”是格外频繁出现在小城叙述中的概念。“边界”与地理上的概念相关联。城市与城市之间存在边界,因为管辖的模糊而产生某种奇妙的飞地。“边界”也与经济的、人群的概念相关联,“城中村”是其中最广为人知的代表,它们的存在呈现了中国高速城市化中的一种特有景观,也以顽固的姿态强调了另一重叙事的主体性。在大多数时刻,“边界”总是与“边缘”相伴而生。生活在城市边界上的人,常有难以摆脱的边缘感,这是城市症候群的一部分。


北京建筑师李涵第一次来到了平谷,感觉仿佛回到了1990年代。距离超大城市北京不过几十公里,平谷却呈现出如时光倒流一般的安静感觉。李涵选择用纸模型描绘平谷的街景,纸的脆弱柔软和这座北京周边的县城拥有相似的气质。


李涵《新平南路路口》


与平谷相比,燕郊在地理上与北京更近。从北京的CBD到燕郊,不过30公里的距离。但燕郊在辖区上不属于北京管辖,制造边界与消除边界,是这里永恒的博弈。这片不属于北京的土地承载了葛宇路最初的北京生活,也让他开启了充满了野生想象力的创作。


2019年,他想给居住居住在北京海淀牡丹园的女朋友写一封信,让风帮他送这封信。手持电风扇、带着可以拍摄的GoPro,背着两块总重11公斤的硕大电池,葛宇路用67个小时、总共8天的时间完成了这段69公里的路程。在这个名为“吹往北京的风”的行为艺术中,穿越边界是重要的一部分。从燕郊进首都要经过一个检查站,进京的方向永远排着长长的车流,而这次,借助风的力量,信纸轻盈地飞过了这道边界。


在燕郊居住了4年,葛宇路亲身体验着某种具有倒错色彩的荒诞:路边能见到骇人的庞大建筑,潮水一般的拥挤交通,潮白河边只管一侧的管理人员……他也尝试在边界中摆脱内心的边缘感。


“像天子大酒店这样很棒的东西,在北京是生产不出来的。其实你带着这样的一种心情,你在燕郊你还能找到很多非常有意思的东西,慢慢你就会发现,你其实也不那么依赖‘中心’,当你不依赖过去的、传统的‘中心’的时候,你自己‘边缘性’的那种状态也就消解了。


葛宇路《吹往北京的风》


如果说燕郊的今日显示了这个时代下大城市发展与小城市未来的碰撞与对话,那么艺术家李青家乡的自建房,则显示了全球化带来的知识和信息在中国的在地化传播。曾经,这些矗立在湖州郊区的自建房是经济富足的标志。在最近几年,李青注意到住在郊区的农民,开始根据他们自己对现代化建筑的理解建造独立住宅。


中国传统宫殿的黄瓦、欧洲的孟莎式屋顶……杂糅而山寨的样式与郊区的周遭环境交融,形成了一幅略显怪诞的图景。当原有的郊区村落被割裂成碎片,过去伴随着经济发展和消费欲望膨胀而对富足生活的想象建构也随之流离失所。李青用《故乡的房子》记录下这自建民宅中关于美学的拼接,记录下属于这个历史阶段、属于浙江湖州的小城叙事。


李青《故乡的房子》


厉槟源的家乡在湖南永州,柳宗元《捕蛇者说》笔下提到的地方。作为“返乡艺术家”,厉槟源通过行为艺术,将身体融入家乡的土地与河流,去探索这里的自然变化和情感迁徙。


从2012年开始,厉槟源每次回家都会在家乡的一座桥上来回翻跟头。这是一座没有名字的桥,厉槟源不知道这座桥的具体年龄,只知道这座桥从他出生起就存在了。不知是不是因为厉槟源不断施加压力,终于有一天,这座桥完全垮掉、倒塌了。艺术家历时几年的行为艺术被记录下来,形成了《直到桥梁倒塌》。


厉槟源说,自己的很多的作品都撷取了发生在日常社会中的一个场景或片段,他展现的不是某个故事,而是生活中的某个事实。和他过往创作的另一件行为艺术《洪流》一样,河流、桥梁、洪水用自然的意象模拟了大环境中存在的个体。在时间流逝中逐渐倒塌的桥梁和在洪流中全力前的身体,更是对这个时代下小城的一种隐喻:一切都在坍塌的过程中重新建立。在奔涌的时代洪流中,究竟要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才能不被吞噬?


厉槟源《直到桥梁坍塌》




“小城之春”展览开幕


开展时间:2023年1月7日

展览地点:深圳坪山美术馆(3-4层)

深圳市坪山区坪山街道汇德路坪山文化聚落北区


策展人:崔灿灿

出品人:刘晓都

联合发起人:崔灿灿 贾冬婷


主办单位:坪山美术馆、三联人文城市

指导单位:坪山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展览合作:昆明当代美术馆、千渡长江美术馆

展务制作:艺嘉展务



展览开幕论坛:

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小城


演讲嘉宾

崔灿灿|本次展览策展人

重返故乡,再现每个人的小城故事


吴林寿|参展艺术家代表

自建房,游牧者的回归 


梁  琛|参展艺术家代表

历史的幽影:理解边境丹东的一些探索

 

对谈嘉宾(按姓名首字母排序)

崔灿灿|本次展览策展人

黄   扬|参展艺术家代表

李鸿谷|《三联生活周刊》主编

厉槟源|参展艺术家代表

梁   琛|参展艺术家代表

刘晓都|本次展览出品人

王子耕|建筑师,策展人

吴林寿|参展艺术家代表

张宇星|建筑师,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发起人

 

主持

贾冬婷|“小城之春”联合发起人




策展人,写作者。作为当今艺术领域最有代表性的策展人,主要展览和活动从2012年开始有上百场,涵盖艺术、建筑、设计和电影等。





 策展人:

 崔灿灿

 出品人:

 刘晓都

深圳坪山美术馆馆长,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合伙人,深港城市\建筑双城双年展学术委员。






三联人文城市&三联中读执行总编辑。2005年加入三联生活周刊,专注建筑&城市报道,2020年策划第一届三联人文城市奖。





 联合发起人:

 贾冬婷



共创人(点击头像查看更多内容)


陈鸿宇

独立音乐人,众乐纪、众方纪、做梦厂牌创始人。

出生于内蒙边境小城额尔古纳、如今生活在北京的独立音乐人陈鸿宇,一直在尝试探寻自己与故乡额尔古纳更深层的情感联结。从“重拾故乡”到“众方纪”,通过音乐在都市与小城之间牵起了一条纽带,并在家乡草原上建起了一处精神自留地。他还将目光投射到更多小城,让更多人找回关于家乡孤独的安全感。

葛宇路

艺术家。现工作、生活于环京地带。兴趣集中于城市公共空间中的趣味表达,试图通过作品调侃生活中隐藏的矛盾。

燕郊,是初到北京的葛宇路为生活所迫的选择,也是他创造生涯的起点。边界地带的野蛮与自由,跨城生活的不确定与疫情下的荒诞,形成这片独特飞地中的自然生态。燕郊承载的不仅是葛宇路最初的北京生活,也是这个时代下大城市发展与小城市未来的碰撞与对话。


黄扬

平面设计师。haungyangdesign创办人,seeyoutomorrow艺术组合成员。

黄扬设计了八幅海报,以此表达他对故乡小城四川古蔺县及内江市的情感与记忆,他用最简单的图形语言讲述故乡记忆里几个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或事物。黄扬目前长期生活和工作于深圳,与故乡处于物理上的隔离和精神上的隔离,这样的现实和困境也激发艺术家以最简单的平面设计讲述最饱含情感浓度和现实意义的故乡主题。

李涵

建筑师,绘造社创始人。以独特的方式探索绘画、建筑和城市研究的可能性。

李涵是北京人,并没有在小城市生活过,但他想以一种访客的身份来体验小城市。他随机选了北京周边的平谷,并不是因为它有多特殊,而正是因为它非常普通。他想用外来者新鲜的、锐利的眼光去看待那些普通的事物,那些日常的角落,从中来体验发掘平常中的闪光点,然后再用建筑师特有的方式——模型来记录。他觉得,越是普通的风景、日常的点滴,反而是更能触动人心灵的、更持久的美好,让人缓慢而坚定地重新体味生活。

李青

艺术家,任教于中国美术学院。绘画、装置和影像作品往往在相似性和矛盾中寻找理性的裂隙,通过迂回重叠的结构作用于观者的感觉和认知。

进入21世纪,住在李青家乡浙江湖州外围的郊区农民,开始根据他们对现代化建筑的理解建造独立住宅,从传统和国际建筑中自由地汲取元素进行设计。这些奇异房屋体现了中国民间在一个经济发展和消费主义时期对想象中富足生活的美学判断,杂糅而山寨的风格体现了全球化在中国的知识传播和信息分享的在地状态。如今,原有郊区村落被割裂成碎片,这些民宅也已日渐稀少。他希望通过创作重新审视这一野生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和民间审美的价值。

厉槟源

艺术家。作品曾在美国、欧洲和亚洲各地展出,并被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永久收藏。

厉槟源近年来的创作深耕于故乡永州。他试图在日常行为和自然环境之中寻求某种高于生活的精神性,同时利用身体经验来勾勒自身的生活轨迹;也以永州为起点,丈量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梁琛

建筑师,艺术家。2017年开始独立建筑与艺术实践,成立工作室阿莱夫时空研究所。

梁琛多年来对故乡小城丹东进行长时段和多时段的观察研究。他将东北城市变迁、丹东空间史与家庭空间变化进行时空串联,在家乡研究与自我分析中层层推进,唤醒童年的物质与空间记忆,构建起创作的起点和源泉。同时,以位于边境的故乡研究为起点,梁琛基于近年来在丹东、额尔古纳、新疆等地丰富的地方文化研究和实践,发起了以艺术、建筑、人类学等跨学科研究为基础的“边界计划”。聚焦边境的知识生产交换,试图重估或解码我们习以为常的空间和文化边界。

刘钊

国际平⾯设计联盟AGI会员,深圳平⾯设计协会副主席,another design联合创始人&创意总监。2021三联人文城市季主视觉设计师。

在小城市里,城市招牌上的字体总是能带给人意外和惊喜,它们看似不经意的随机组合,却将一个地方的文化、生活、语言等元素通过文字映入城市画面里。我故意将文字进行拆解,并用正常的文字替换偏旁部首,以此还原小城市里的一道道特别的城市招牌风景。

陆庆屹

出⽣于贵州独⼭县麻尾镇,16岁离开家乡到北京⽣活。⽬前致⼒于摄影及影像⽅⾯的⾃由创作,2018年完成⾸部纪录长⽚《四个春天》。

在北京生活了33年的陆庆屹,始终没什么归属感。无论他关注的人事物,还是他向往的生活状态,都离不开故乡。尤其是祖辈生活的贵州罗甸,成了他的精神归处。当年,《四个春天》记录下的家庭日常点滴,以及黔南地区风土人情,令无数人动容。如今,他将镜头由独山转向罗甸,由个人小家庭转向宗族大家庭,透过自然环境、民族文化、家族生活等细节的记录,将令人向往的小城生活图景娓娓道来。以人的故事描绘地方的故事,挖掘小城平静生活中的审美与价值。

文那

艺术家。创作以壁画为主,借用中国绘画中的神仙造型,虚构出各种新的神仙。

文那和泉州晋江梧林合作的文那艺术空间将在梧林古村落的德莫厝完成。长达两年甚至更久的创作,将她与这里的人、事、物紧密联系在一起。既是泉州古老历史与城市脉络的呈现,也是《文那经》的自然生发。在一种蓬勃和原生态的氛围中,自然而然产生的、具有强大想象力的创作,是对历史与未来、空间与时间、理想与现实的转译,同时也是在地文化和生活的另一种表述。


吴林寿

WAU建筑事务所主持建筑师。

房子,是关于家的重要象征,尤其在小城。中国小城的自建房,一直生长在“风水”及“习俗”的规范约束下。吴林寿在故乡小城湛江帮父母设计了住房,在这过程中,他不断探究着湛江民居“规范”形成和变迁,同时试图寻找该建筑类型的当代性。

小河

何萍所与田巧云的第三个儿子,美好药店乐队主唱,「音乐肖像」、「回响行动」、「寻谣计划」 发起人。

小河出生长大在邯郸。2021年,他和他的寻谣团队从邯郸开始,经晋城、洛阳、三门峡、西安、延安、最后抵达银川,完成了历时一个多月的“陆上寻谣”。在地理环境的流变中,许多老人唱出了深藏在记忆中的童谣,里面蕴含着一座城市背后的乡土、生活与人情。小河将音乐比作一条通道,在这条通道中,可以看见城市中那些被忽视的角落,那些被淡忘的记忆,可以遇见旧友与新朋。

颜歌

小说家,代表作“平乐镇三部曲”。她的英文短篇集Elsewhere 将于明年由Faber&Faber(英)和Scribner(美)出版。

颜歌搬离故乡郫县、定居国外已经是七年前的事情。以这座城市飞速发展的速度,她无法确定记忆中的成都和现实的它还有多少相同之处。成都和郫县,颜歌的小说中被称为“永安城”和“平乐镇”的,是她笔下大多数故事发生的场景。当故乡变得越来越遥远和不可触及之时,把小说的世界修建成故乡的拟象也就成为了必然的、唯一的选择。虚构的故乡,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里难以回归的故乡,相互重叠成线条模糊而色彩强烈的图景。

张晓

摄影艺术家。主要作品有《海岸线》、《他们》、《关于故乡》。

在经历了《他们》和《海岸线》这样的宏观叙事之后,张晓回到故乡——山东烟台的台上村。这对他来说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节点,不仅仅是地理意义上的回归,更是精神上的一种解放。在经济浪潮冲击之下,个人和城市都在变化着,疏离感越来越强烈,缺乏归属感成为一种集体困扰。回到故乡的创作,更多是关于自身的体验,记录下更多关于自身的体验,也是一个从自我向外看的过程,这样或许才能更真切、更真诚地去看到现实。



主办方


 三联人文城市


三联人文城市是由三联生活传媒创立的内容品牌。以第一届人文城市奖为起点,确立了偶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奖、奇数年举办人文城市季的双年模式,希冀在中国城市化从量变到质变的节点上,推动公众启蒙,激发公众参与,促进未来中国城市的社会价值与人文关怀。


坪山美术馆位于坪山文化聚落北区,是深圳重要的公共文化设施。坪山美术馆以创新的体制机制,推动传统公立美术馆与民间美术馆的资源融通,汇聚各方能量,办一个专业化、品质化、国际化的“正而酷”的美术馆,成为集活力、包容、创意、互动为一体的新时代新都市美术馆新标杆,为市民群众带来新鲜、多元的文化享受和体验。


 坪山美术馆



▲ 点击进入三联人文城市官网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为什么没人救孩子?我在小城开餐饮网红店,想挑战连锁品牌如何用品类创新,撬动被茅台、五粮液……巨头独霸的白酒市场?余音绕梁黄永玉:只要活着,故事不会完后悔了!ChatGPT之父为防AI毁灭人类创立OpenAI, 如今担心亲手打造“弗兰肯斯坦”!“我这辈子从没好事发生”:想明白这一点,人生才能如你所愿纷纷翻红!这类创新产品出手了大事发生!农田的菜在变贱,城市的菜在变贵,太奇葩了“乔神”创造历史,人类第一个马拉松跑入2小时大关:No human is limited!【最新】林普利塞片获批上市,上海国产1类创新药数量继续领跑全国太火了!这类创新产品成年内黑马,募集规模已超170亿!还有8只产品在申报2022-2023年10大互联网思想家发布!未来世界变化十大趋势,将给人类创造出100万个机会不要在最好的位置上睡觉,故事让人心酸在美国281.结案,再见了精神病院她在小城躺了8年多伦多大学里总有浪漫的事发生,把你的故事讲出来,让我们一起磕...福利“兔” you!常爸宠粉专属会员权益免费送!春节动画看不停,故事听个够~你这不叫美丽乡村改造,而是丑陋乡村!刚刚去买了这个包包多达10家!这类创新产品新动作这类创业者:2023年很难融到资全球第三例艾滋治愈者出现,人类能否创造下一个奇迹?我,河南小城女孩,27岁走出小城,29岁失聪,靠自己攒够30万手术费罕见双爆款联动!云端看海、赏樱逛古村,一次看尽四季都美的浪漫小城!垂类创新与长青赛道双管齐下,2022国产剧的“大发展时代”中国的乡村,原来可以这么拍总会丨拓宽致富渠道 促进乡村振兴——欧美同学会助力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专题培训班综述美国华裔少女神秘失踪!2周后,遥远的墨西哥发出警报!破案后,故事接连反转中国最孤独的城市,是北京3倍大,1平方公里只有1人,方圆350公里没有城市,每年有100万人被它美哭……掀开【心跳狂欢夜】的面罩 ---《草原之夜》你最爱的纯种狗,不过是人类创造的畸形玩具1620万人点赞!72岁奶奶送外卖意外跌倒,故事结局却很暖心...里斯:年轻人的酒:中国酒类品类创新研究报告我在山村,给3000位老人拍遗照 | 故事FM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