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违了,纸质书
小乐写在前面:
2022年的读书群快要解散之前,群友色人分享了几篇最近的几篇读书笔记,其中这篇让我产生了巨大的共鸣,群里几个人也因而展开了一场“阅读的意义”的即兴讨论。
我们都提到Maryanne Wolf博士的Reader Come Home (中文版书名《升维阅读》)对我们看待读书方式产生了影响。在大量的听书,看电子书,以至于对这样的阅读方式产生依赖而难以戒断之后,再次拿起纸质书并一路读下去变得相当艰难,却会带给我们另一番体验。很长一段时间里,阅读狭窄的变成了获取信息,学习新知的途径。但这些年,我越来越觉得,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多,读书只是其中之一,而且可能效率并不高。但除却获得信息,阅读本身还有极丰富的和微妙的意义。
所以,在取得了色人的授权之后,我把她的文字分享出来。色人是公共健康专业的教授,业余时间爱好户外运动。合作社曾经发过她写的关于《娇惯的心灵》的读书笔记《悉心呵护如何造就了失败的一代》,也非常精彩。
最早是看到朋友推荐这本书,说它的文字“安静清冷”,说母女之间细细密密说不出口的情绪,我一下子就觉得这应该是我会喜欢的一类书,于是从图书馆里借来看。
书很短,只有不到一百页,就是母女两个人在日本旅行。其实母女之间的对话和互动所占的篇幅不多,而且都非常节制而且有距离,甚至不觉得有什么特别的意义——快到末尾的时候主人翁(女儿)说“The trip was nearly ending, and it had not done what I had wanted it to”,我看到这里一边想:是啊,就像许多父母与成年子女共处时一样(包括我自己),而另一边又想: Maybe you don’t really know what you wanted from this trip, or maybe you know what you wanted, but it may not be what you actually needed. And this trip, however incomplete and unsatisfying it may feel, was in fact exactly what you needed, and all you could ever hope for.
有时候,两个仿佛已经进入不同空间、却因为过去的时间而依然相连的人,是无法企及那些身处相同空间中的人之间的相知、了解与洞察的。他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在日常生活里最简单的小事里相处,你帮我盛一碗饭,我等你试一件衣服,说一些平淡到甚至毫无意义的话,让时间慢慢流逝,到两个人终于要永远分别的一天。到那个时候才会发现其实旧日时间里所产生的情感联系,并不那么需要意义、共鸣和理解去维系,那些联系,只要你不去用冲突和对抗去摧毁它,它就会一直在那里,像山涧里的卵石,慢慢被埋在水底,不再被人感知,但它会一直在哪里,而且被水流打磨,日渐温润如玉。
但是,我们是如此寻求相知的动物,子女对父母的需求与责任也是那么深刻地留在生物与社会的基因里。所以往往我们就像书里的女儿一样,总是要去探寻,去尝试,去努力——在所有母女互动里,都是女儿在絮絮地说,表达自己,描述所见的景观,问询母亲的看法和感受,试图去建立那种相知的联系,而所有时候,母亲都是寡言少语的,安静的,“怎样都好”,“没关系”,然后在门口、在墙角、在旅馆里静静地等待女儿,因为她知道女儿有自己的世界,无意打扰。看到后来,我反倒觉得这种沉默和距离是最恰如其分的关怀,只不过母亲未见得知道,而女儿在彼时也未见得能感受得到。
与母女两人的互动相比,女儿自己的回忆和思绪是书里更加冗长的部分。这些回忆也很芜杂,关于大学时代的男友、打工的中餐馆、和现在丈夫一起回美国Oregon去见他的家人……有的部分甚至不是她自己的回忆,有很大一段是讲她姐姐小时候和母亲一起回香港参加外公的葬礼,以及多年之后姐姐在开会时重新回到香港的故事。这一部分有什么特别的主题呢?其实我也说不上来,我能感觉到她想说那种作为来自另一个文化的移民家庭在融入中的距离,成长里out of place的感受,对他人充满自信的羡慕,都是常见到近乎俗套的内容,当然也很真实,但是因为那种轻轻提起又随意放下的感觉,似乎没有一个思绪是完整的。总的来说,这些回忆也让人觉得似有所指,却又不知所终,似乎是闲闲地捡起一个线头,随意地捋下去,展开几个疙瘩,却又中道停止。这种回忆与梳理也许最初是有目的和企求,但这些目的和企求到了最后却往往被忘却了,像是悬在虚空里的线头,等着下一次被再度提起。这部分我很有熟悉感,因为我在旅途之中,经常也会有这种莫名迷失的时刻,往往很短,但在很短的时间里却仿佛穿过了很长的时间和空间,它是我旅途里至关重要的体验——其实不仅仅是旅途,整个人生里都是。
其实看这本书,还絮絮叨叨地写了这么多,并不是因为这本书本身有多么好,多么触动我——它就是一本还不错的小书而已。但对我来说,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是,这是我七八年来,第一次看完的一本纸书。之前我基本都是听书,有时候听了觉得好,也去买一本纸书存着,以为自己什么时候会捡起来重看一遍,但几乎从未发生。所以,在阅读这本书短短的几个小时里,阅读本身的感受对我的意义,似乎超越了书的内容。
我发现我依然不能专心,看几行就会走神,但是这件事已经不会让我觉得沮丧,其实它根本不会引起什么负面的情绪。发现自己走神的时候,就很简单地回头过去重看——这种luxury,听书是没有的。因为走神了就很难回头去听,也没有慢下来仔细想仔细看的机会,往往只能放过,而走神越多,也就越不能follow,因此而弃书也是很经常发生的事。固然我知道走神背后都有原因,很可能是因为书本身不够好,或者不是我感兴趣的内容,或者就是写法和内容不适合于听,但是这种被动被内容挟持向前的感觉,有时让我觉得疲惫而不耐烦,很可能也部分造成了我今年的阅读/听书低潮。然后在这次阅读的时候——哪怕只是散文一样的清淡文字——我觉得自己能够掌控自己阅读的节奏,能够给自己时间去咀嚼反刍,甚至只是简单地catch up刚才错过的文字,而这其实是很liberating的一件事,尤其对于我这种ADHD来说。甚至,我在反复重读某一段文字时,偶尔的,会得到一种真正的理解,那种突然周边安静下来,“哦,原来你是这个意思”的感觉,哪怕只有半秒钟的时间,我觉得很美好。
在看书的时候,以及在写上面这段话的时候,我都意识到这些感受体验,其实和冥想其实很像。在冥想走神的时候,只是简单地提醒自己从头开始,同时抛弃执念和带有情绪的自省,专注力放到眼前的呼吸或一行文字上,理解和领悟也许对到来,也许不会,但是the very act of reading itself is comforting, and has its own meaning.
And for this I am grateful.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