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镇八方、唯我独尊的百兽之王
中国传统的狮子形象,无论雌雄还是幼狮都有长长的鬃毛。这是因为中国并非狮子的产地,古代中国的画师对于狮子的生理特点有想象的成份。
狮子的家乡位于遥远的非洲、中亚、西亚等地,狮子能够传入中国,汉代丝绸之路的开辟是重要的契机。
在狮子传入我国后,根据梵语“simha”,初译为狻麂;之后又取梵语的第一声“师”,由于属于兽类,又在左边加上了偏旁“犭”,形成“狮”字。
莫高窟第159窟(局部) 坐骑青狮
中国文献中最早的清晰记载的关于狮子基本特征的是《东汉观记》中对狮子形象的描述:
“狮子形如虎,正黄,有髯耏,尾端绒毛大如斗”。
早在东汉时期,佛教经由丝绸之路从天竺传入我国,在发展的同时对艺术、文学等各个领域都曾产生深远等影响。
在佛教文化中,狮子常常被比作威严神圣的正义形象。比如聪颖智慧的文殊菩萨,坐骑就是一只狮子,所向披靡至高无上的神兽护法。
敦煌莫高窟第159窟
有关狮子成为中国境内的新物种在《汉书·西域传》中有记载:
“乌戈山离国有桃枝、师子、犀牛”
我国与乌戈山离国等出产狮子的西域国家开始有了密切的交流。
随着佛教文化的传入,对我国的文化形态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民众对狮子的喜爱程度日益增多。
三彩琉璃文殊像
明 故宫博物院藏
此三彩琉璃文殊像,高134厘米,宽68厘米。文殊修眉细目,双睛微合,面相沉静庄严,座前有文殊的坐骑狮子。
黄色缎绣太狮少狮百鸟朝凤活计
清光绪皇帝御用佩饰
故宫博物院藏
此故宫藏品活计黄色素缎面,两面分别绣太狮少狮、百鸟朝凤图案。装饰明黄色绦带,缀金线盘花结。“太狮少狮”是绣一大一小两只狮子,与古代皇太子师傅“太师”、“少师”谐音,亦寓意世代高官厚禄。
古往今来,有关狮子的造型纹饰非常广泛。
唐朝时期中西文化的传播与交融达到了新的顶峰,随着往来客商进入中国,人们也有了更多见到狮子真面目的机会,狮子的形象也不再是神话般的存在,而是逐渐地走向写实。
黄色缎绣太狮少狮百鸟朝凤活计(局部)
汉唐时期,狮子造型主要为皇家服务,在审美上也更多的表现了上层社会的审美取向。由于狮子异常凶猛慓悍,常常把它作为镇妖避邪的神灵之物,雕立在官署、宅第以及陵墓之前。
在唐代的陵墓石像中也多有表现,乾陵是陕西关中地区唐十八陵之一,为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乾陵献殿遗址前雄踞着一对非常引人注目的石狮。这两尊石狮夜以继日地守护着陵寝,宛若两名魁梧而忠于职守的卫士。
位于唐代十八陵之一的乾陵献殿遗址前的一对石狮
高3.35m,宽1.3m
到了宋代,狮子的造型变得富有世俗气息。狮子不单单是守卫帝王陵墓的神兽,在民间工艺美术中也作为装饰图案,融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磁州窑白地黑花“镇宅”铭狮纹枕
宋 故宫博物院藏
此枕绘画用笔流畅,动物形象刻画得极为生动,寥寥数笔即让狮子威风凛凛、咄咄逼人的形象跃然枕面。瓷枕以猛兽为纹,如狮纹、虎纹表达了人们祈求平安、逢凶化吉的美好愿望。
宋代之后,狮子的形象增添了更多的世俗趣味,由此出现了许多迎合大众审美、反映群众日常生活的作品。
狮纹装饰于杯、盘、碗、碟、罐、香炉、塑像等各种器物之上,成为陶瓷纹饰的主体内容。
粉彩三狮碗 清乾隆
观复博物馆藏
这件粉墨登场的狮子纹瓷碗,粉红鹅黄翠绿,颜色鲜艳。狮子坐地摇尾,形态可爱,这种戏剧化造型的动物是乾隆时期的特点之一。
观复博物馆以馆藏「清乾隆粉彩三狮碗」为灵感,制作了——「锦绣如意三狮碗」及「锦绣如意三狮盘」,以馆藏器物为蓝本设计开发,吸取“锦地”元素,集合了三种传统纹样。
「锦绣如意三狮系列」取景德镇优质瓷土,利用现代高超的制瓷和工艺技术,在粉彩纹饰的基础上,使釉彩呈现珐琅彩效果,相较原文物更为浓丽,且有凹凸不平的立体手感,在装饰效果上更为丰赡。
馆藏「清乾隆粉彩三狮碗」,上绘三只形态各异的狮子,施以粉红、鹅黄、翠绿三种釉色。
碗心饰有一正在飘动的“绣球纹”,绣球是丝织品仿绣球花制作的圆球。
古代视绣球的为吉祥喜庆之品。汉代民间已开始流行狮舞,“狮子滚绣球”图案来源于此,舞狮子为民俗喜庆活动,寓意祛灾祈福。
锦地汲取古代传统纹样“萬字纹”、“连钱纹”、“锁子纹”为装饰。
在明清两代的织锦中,“萬字纹”、“连钱纹”、“锁子纹”常做地纹穿插使用。碗沿及圈足分别描金,更加凸显“锦绣如意三狮系列”的稳重与富丽。
此「锦绣如意三狮系列」,1月5日-10日,限时优惠中,购买套装更享8.1折特惠~
进入店铺搜索关键词:锦绣如意、三狮碗、三狮盘等查看更多餐具佳品。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