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科学运动?南开博士妈妈给的0~6岁儿童运动指南,让孩子远离运动伤害
运动能锻炼孩子,也可能毁掉孩子的健康!
为了抓住最后的长高机会,一位妈妈每天督促女儿跳绳1000个起步。暑假期间,更从原先的一天1000个增加到早、中、晚各跳1000个。一天天咬牙坚持下来,孩子感到左膝疼痛,偶尔在走路时也能感到隐痛。妈妈开始以为孩子偷懒,后来经医院医生检查,确诊为胫骨结节骨骺炎。
其实,这位妈妈的苦心作为父母大都能理解。但是,即使是运动这么简单的事情,放到孩子身上,我们还是需要多了解孩子的特点,去选择运动。如果孩子做了不适龄的运动,或是没有提前做好注意事项,影响了孩子正常的身体发育,那就得不偿失了。
话虽有道理,但是清楚孩子每个年龄能做什么运动,多难呀,要是谁能给我一本运动秘笈就好了,哪里不会点哪里,查一下我就知道Ta能做哪些运动!
别急,今天我们就为大家邀请了爱贝睿家长教练张斌老师,为大家分享 0-6 岁孩子如何科学的运动。
张斌老师是南开大学心理学博士,现任教于上海体育学院运动科学学院,家有 4 岁多男宝,在爱贝睿开有一门课程《你的孩子,活动量够了吗》。
运动达人张斌老师有怎样的建议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小心!不爱运动的孩子
长大后也可能不爱
近些年,学龄前孩子的身体活动量逐年减少。
比如——
雾霾天大大减少了孩子的户外活动时间; 电视节目、平板电脑和手机使用的低龄化,增加了孩子的静坐时间; 幼儿园出于安全考虑,户外活动的总量和强度偏于保守。
身体活动量的减少,再加上食物资源丰富,我们身边的小胖子越来越多。
肥胖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外貌和自信心,对于认知发展也有负面影响。如果体型不发生改变,这种负面影响将从儿童期一直持续到老年。
此外,童年早期的身体活动模式会预测成年后的活跃度。也就是说,不爱动的孩子长大后,更大概率会变成不爱动的小学生、中学生、大学生、成年人、老年人。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在小孩子身体活动方面,也是同样道理。
而在人生的不同阶段,运动对于认知、情绪、社会化、生理健康等方面都有积极的影响作用。
身体活动和大脑有什么关系?
长久以来,人们都认为成年后神经元数量只会减少,不会增加。但是,近些年的研究却发现,规律运动可以触发海马内的神经发生,使神经元数量增加。
也就是说,传统认为的体育活动影响学业时间,其实是彻头彻尾的错误,运动不仅不会影响学业,反而会有助于提升学业成绩。
运动,让头脑更聪明
除了海马之外,身体活动对小脑,前额叶也有持续性的积极影响。
佐治亚医学院的研究者将 40 名超重儿童随机分配到 20 分钟锻炼、40 分钟锻炼和无锻炼组,参加为期 13 周的课后游戏锻炼项目。
一学期结束后,对这三组儿童的执行功能、注意力、记忆力和学业表现进行综合评估,发现两个锻炼组的儿童在 13 周的干预后执行功能和数学学业成绩均高于不锻炼组,其中,40 分钟锻炼组的提升幅度最大。
多动,真的可以让大脑更活跃,更聪明。
0~6 岁宝宝的身体活动量建议
身体活动和脑功能之间的关系如此密切。那么,对于学龄前孩子来说,到底该如何动、动多少才是合适的呢?
我们可以对 0~6 岁的孩子按照年龄分成三个阶段分别来讲:
❶ 婴儿期:0~12 个月
婴儿期的身体活动重点是让他们在安全的环境中,开展体力活动,比如在照料者看护下玩地板游戏。
在生命的前 6 个月内身体活动包括触摸和抓取物体、将头部转向刺激。当幼儿颈部力量可以支撑头部时,可以进行适度的俯卧时间(tummy time),也就是让宝宝肚子着地趴着。
趴着能够锻炼宝宝的颈部和上半身的肌肉,为他下一步的翻身,坐起,爬行,站立等发展做好准备。在进行俯卧时,一定要在宝宝清醒并且大人全程监控的情况下进行。
趴着时,让宝宝的双臂弯曲放在胸下,这样有助于他肘部用力推到下面的垫子抬起上身。
趴着的着力面最好是平坦、硬实的平面,或是爸爸妈妈的胸膛和肚子。
俯卧时间最好是睡醒后、进食前。刚开始可以只安排几分钟,随着宝宝颈部力量的增强,每次持续时间可以逐渐增加。
6~12 个月时,婴儿开始学习基本的动作技能了,比如爬行、向上拉到站立位置,开始步行。
婴儿与照顾者应该每日玩互动身体活动,让他们在安全环境中,通过动作探索周围环境。
❷ 幼儿期:1~3 岁
幼儿期主要是学习运动技能和主动参与游戏,动作技能学习包括跑步、跳跃、舞动等。
这个阶段的身体活动还包括稳定性技能,比如平衡和攀爬。另外,还有投掷、接发物体、击球等控制玩具、球类的动作。
美国运动与体育教育协会(NASPE)制定的幼儿身体活动指南建议:
1~3 岁的宝宝每日应参与不少于 30 分钟的结构化身体活动;每日应该参与至少60分钟,最多7小时的非结构化身体活动;一次久坐时间不超过60分钟(睡觉除外)。
结构化的活动是指由成人主导,有组织、有计划的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的游戏和体育课。
引导儿童运动的可以是老师或父母。比如,家长播放音乐,让2岁的孩子模仿成人的动作,跟随音乐节拍一边拍手一边行走。
非结构化身体活动是指儿童在没有成人引导的情况下,自发的身体活动。比如,自己玩玩具、骑车、追小狗等等。
英国、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的官方建议在幼儿可以独立走路后,每日累计进行180分钟的身体活动,无强度要求。
❸ 学龄前:3-6岁
3~5 岁孩子的活动量与1~3岁相似,每天应累积进行 60 分钟以上,最多不超过7小时的非结构化身体活动;累积60分钟以上的结构化身体活动,一次性久坐不能超过60分钟(睡觉除外)。
对于 5 岁以上孩子来说,每天应进行 60 分钟以上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
需要注意的是,学龄前孩子身体活动的模式有别于成年人,他们的身体活动主要特征是暂时性和爆发性。
研究发现,90%的高强度运动持续时间仅为 3~9 秒,中数为 3 秒,因此,不建议让孩子一次性进行 10 分钟以上的不间歇高强度运动。
有的爸爸为了锻炼孩子的身体素质和意志力,让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跟着父亲一起跑步。这种做法没有考虑到儿童的身体活动特征,是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游戏,最好的的身体活动方式
要满足 0~6 岁孩子的身体活动量,爸爸妈妈可以这样做:
0~12 个月的婴儿,不要总是放在推车、抱在手上,在安全的环境下让他们自由探索,可以锻炼动作技能。
学会走路之后,身体活动保证在每天 2~3 小时以上,7小时以下,其中最好包括 30 分钟的结构化身体活动,也就是有成人主导的,符合孩子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的游戏或活动课。
5 岁之前的身体活动没有任何强度要求。5 岁之后,每天最好有 30 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包括快速走动、跑步、在公园里和朋友们追逐、骑车、跟着音乐跳舞、游泳、跳绳等。
对于孩子来说,身体活动最好的方式莫过于游戏了,既能锻炼身体,又可以提升孩子的执行功能。
所以亲爱的爸爸妈妈们,你们为孩子制定了合理的运动方案了吗?
小 爱 说
爸爸妈妈们,在新的一年里,你们打算如何构建自己与孩子的健康成长之路?欢迎留言告诉我们!
更多精彩文章请戳:
👉 4岁孩子600度近视!如何预防孩子近视?请注意这三大误区!(干货)
分享
收藏
点赞
在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