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改“医疗机构内感染预防与控制”章节。其中要求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暴露风险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今日下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根据新冠病毒感染乙类乙管及疫情防控措施优化调整相关要求,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
国家卫健委的通知指出,2022年以来,新型冠状病毒奥密克戎(Omicron)变异株逐渐成为绝对优势流行株,其传播力和免疫逃逸能力显著增强,但致病力明显减弱。为进一步科学、规范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工作,我们组织专家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 )》相关内容进行修订,形成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医学界”根据最新发布的方案内容,总结了其中的十点最新变化。第九版: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 5 天内传染性较强。第十版:传染源主要是新冠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后3天内传染性最强。第九版: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或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后可获得一定的免疫力。第十版:在第九版基础上,增加“老年人及伴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感染后重症率、病死率高于一般人群,接种疫苗后可降低重症及死亡风险。”第三,第十版增加“预防”章节,去掉“病理改变”章节。第九版称“潜伏期 1-14 天,多为 3-7 天。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第十版称“潜伏期多为2-4天。主要表现为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发热多为中低烧,部分病例亦可表现为高热,热程多不超过3天。”“儿童感染后临床表现与成人相似,高热相对多见。”第十版称,有新冠感染相关临床表现,具备4种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之一,即可诊断。抗原阳性,病毒分离、培养阳性,恢复期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水平为急性期4倍或以上升高,皆是诊断依据。轻型是指“以上呼吸道感染为主要表现,如咽干、咽痛、咳嗽、发热等”。中型是“持续高烧>3天或(和)咳嗽、气促等,但呼吸频率<30次/分、静息状态下吸空气时指氧饱和度>93%。影像学可见特征性新冠病毒感染肺炎表现。”此外,第十版将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改为“65岁以上,尤其是未全程接种疫苗者”。第九版是“60岁以上”,未提疫苗接种情况。第十版提出高热者可进行物理降温,应用解热药物,咳嗽咳痰严重者给予止咳祛痰药物。第十版去掉了集中隔离和治疗场所等规定。第十版抗病毒治疗增加莫诺拉韦,以及“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其他抗新冠病毒药物”。保留静注 COVID-19人免疫球蛋白、康复者恢复期血浆。这两个方法未被WHO、美国NIH等纳入诊疗指南。“儿童特殊情况处理”内容更多了,在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基础上,还纳入了儿童急性喉炎或喉气管炎诊疗,喘息、肺部哮鸣音,脑炎、脑病等神经系统并发症等内容。第九版称严格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印发的《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的要求执行。
第十版整理为4方面内容,包括落实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做好患者分流等。并提出医务人员按照标准预防原则,根据暴露风险进行适当的个人防护。在工作期间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医用防护口罩,并严格执行手卫生。
第十版称病情明显好转,生命体征平稳,体温正常超过24小时,肺部影像学显示急性渗出性病变明显改善,可以转为口服药物治疗,没有需要进一步处理的并发症等情况时,可考虑出院。*"医学界"力求所发表内容专业、可靠,但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做出承诺;请相关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为决策依据时另行核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