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大还债高峰到来,有城市已经扛不住了
最近很多事集中爆发了出来。
先说最近的一件事,这就是零下26度,停止供暖。
这可是-26℃,很多人这一辈子都没有见过零下26的空气呼吸起来是什么样子。
那是一种如同小刀划鼻子的刺痛感,耳朵会生冻疮、手会生冻疮、脸会生冻疮,只要你有任何部位敢暴露在空气中,都能给你冻得又红又肿,先痒后痛。
而鹤岗还是在东北的北部,一年中有很长时间是在这样的气温下度过的。
结果,你说你要给我停止供暖,你这是不闹吗?
但是,这是真的,因为供暖公司真的赔不起了。在公告函里,原话是这样说的:
你说,这是民生问题,应该会有财政补贴的呀。
但是对不起,鹤岗在去年已经宣布“破产”了,详见《“财政重整”第一城出现,什么信号?》一文。
财政重整,是因为鹤岗背负着130 余亿元的债务,债务额足有地方税收收入的10倍,怎么有钱补贴?
但这只是冰山一角。
2
事实是,很多个中小城市,已经不堪重负。
12月21日,兰州建设子公司1亿元非标违约的新闻甚喧尘上,这已是11月第一次展期之后的第二次违约。
这就是省会城市的债务情况,不过1亿元,但是却只能二次违约。
这让我们想到,所有边远的省会城市,其实情到底是怎么样的?
尽管和中小城市相比,省会城市的优势是可截留的财政转移支付更多,政府的级别公信力也更高、借钱更好借,但其背后,则是承担的公共责任也更大,欠债也更多。
更夸张的是这两天被炒得很火的遵义道桥债务重组。2022年12月30日,遵义最大的城投遵义道桥发布公告,156亿银行贷款宣布重组,展期20年,前10年只还息不付本金。
地方城投债务困局早已众人皆知,但是地方对于债务的处理方式,则再一次刷新了三观。
之前,城投债的还款模式是借旧换新,在2022年,有85%的新增城投债是用来归还旧有债务。
但是,有地方则直接将债务直接转化为了永续债:没钱还本,那就永远贷下去,只给利息,不给本金。
问题在于,这会不会成为地方政府的学习标杆?
3
最近几年,是地方城投债债务迅速狂飙的时期。
2021年一年,地方城投债有息负债就增加了5.8万亿。
至此,地方城投有息负债总额达到了56万亿。
2022年,城投债新增额度大约在5万亿,合计有息负债总额大约在61万亿。
而作为地方政府的主要融资平台之一,城投完全就是在为地方政府托底。
所以,在城投债务狂飙的背后,则是地方财政的下行。
2022 年前10个月,地方政府的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加在一起,全国 31个省份的财政收支缺口为 11.7万亿元,占 GDP 的 13.4%。
这是2013 年政府首次发布这些数据以来的最高值。
本来,地方财政主要收入途径只有两条路:税收和卖地。
2021年,卖地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例为41.47%。这是绝对的支柱型收入。
但是,这一项收入在过去两年已经拉胯了。
4
最终,地方财政要自救,似乎只有三条路可走:
增加税收;增加卖地;宣布财政重整。
但目前来看,2023年如果经济能反弹,也许税收是会好一些的,但这只对东南沿海城市有用;大量的北方和西方城市已经并无多少收税增量。
增加卖地,这也并不靠谱。因为对于很多中小城市来说,还有很多在2016到2018年棚改货币化时候的土地库存没有消化完,大量卖地已是绝无可能。
并且城投托底已经不可能了,因为财政部在2022年11月已经发文,严禁地方通过城投托底拿地的方式新增地方债务。
这意味着,只能靠市场化的房地产企业拿地了。而中小城市,正是目前房企最想逃离的城市。
最终的结局只有一个,大部分中小城市,在高昂的地方债压力之下,只能是财政重整,通俗点就是鹤岗化。
雪上加霜的是,2023年,将迎来史上最大的城投债还款高峰。
今年和明年两年,将有接近9万亿城投债到期,毋庸置疑,这将是一个巨大的重担。
不久前,财新报道,为什么一线城市不会放开限购政策。
有关人士的回答是,害怕一线城市放开,资金会迅速逃离二三线城市,从而加速这些城市的崩盘。
-END-
国民经略主笔 凯风 作品
清华大学出版社,可点击图片查看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