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前一事无成,80岁成一代宗师。
一幅富春山居图,令后人陶醉不已。
陶醉到什么程度呢?据说很多画迷曾到富春江一带寻访,发现画作比现场景色更优美。
作者黄公望,为什么那么牛?
黄公望本姓陆,大名陆坚,出生于平江府常熟(今属江苏)县城内子游巷,当时是宋度宗咸淳五年(1269年),即宋亡前10年。
这孩子很惨,幼年即父母双亡,因为无法生存,他在10岁左右被过继给一户姓黄的人家。
据说,户主黄乐已年届九十高龄,虽然富裕,却一直无子。
街坊由此打趣道,黄公望子久矣!故小陆坚被改名为黄公望。
按照黄乐偏传统的设计,这个继子应该走仕途。故花重金聘请老师,教其诗赋,通晓经典。当然,音乐与绘画也在课程之内。
这冥冥中为黄公望成为一个画者作了铺垫。
青少年时期的黄公望,是一个乖孩子,曾对官场很有想法。
可是时代不同了,游戏规则也变了——元朝统治者不仅结束了宋的统治,也终结了宋的科举制度。
天下无数读书人,如游魂般落魄。
成年后,黄公望奔走于杭州一带,希望求得仕途,在此期间与著名画家赵孟頫相识,得到指点(“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
其实,他并不适合官场,因为官场重排面和表演。而在一次拜访中,黄公望不拘小节,穿道袍前往,从此被上级打入另册。
后来他认识了另一个领导张闾, 43岁时出了一趟差,去的是大都。据说这是他人生唯一一次到大都。
不久,因张闾做事急功近利,闹出人命,引发江西蔡五九起义,黄公望受牵连入狱(两年后出狱)。
一般认为,是利益受损的豪强们,对张闾和黄公望们进行了诽谤和报复。
经此挫折,黄公望饱受打击,对仕途失去兴趣,并加入全真派,号“大痴”,与著名道士张三丰等人交往。
这也有其时代背景,元朝等级森严,将全国人口分为四等。
第一等“蒙古人”,为元朝的“国族”;
第二等“色目人”,多西域人;
第三等“汉人”,指淮河以北原金朝境内的汉族和契丹﹑女真等族,以及较早为蒙古征服的云南人,及最晚为蒙古征服的四川汉族;
第四等也即最末一等才轮到“南人”,指最后为元朝征服的原南宋境内(元江浙﹑江西﹑湖广三行省和河南行省南部)各族。汉人﹑南人绝大部分都是原宋朝的汉族。
在此情况下,汉族知识分子基本没什么希望,只得远离官场,将更多精力放在诗文画乐上。
黄公望从“吏人”化身为“痴人”后,实现了内心的一个大跨越。与山水相依相伴,与画笔形影不离。
他常年隐居在常熟小山头(今虞山西麓),日常生活则通过做算命先生,为人占卜。
此期间他对旅游发生浓厚兴趣,走访大量山川。逐渐痴迷于好山好水以及朝暮变幻的景色。经常呆坐山中,看在眼里,运笔作画。
史料中曾记录过“雨淋岩”的故事。当时黄公望到富阳三山乡采风,独自在山中岩石上欣赏景色,不久天下大雨,黄公望却不为所动,痴痴地看着雨中的大山,直到大雨结束才离开。
这应该就是艺术创作的忘我境界吧。
69岁的时候,黄公望成了一个独居老人,在杭州筲箕泉一住就是几个月,有时候连家人也弄不清楚他的行踪。
因为担心他的安全,儿子黄德宏通过各种方式找到父亲,力劝之下,黄公望才回到富春。
接下来那些年,富春的乡亲们经常可以发现一个老头,背着皮囊和画具,临山而画。
晚年黄公望唯一喜欢结交的人,是和尚道士,其中最好的朋友名为无用禅师。
80岁时,应这位禅师之邀,黄公望承诺用三年时间画出一部作品,初步定名为《富春山居图》。
此前他曾为朋友危素作《秋山招隐图》,知道黄公望对唐宋画风感兴趣,危素将手上的藏品拿出来,给大自己30多岁的黄公望鉴赏,这无疑提升了后者的创作水平。
而黄公望创作的《富春山居图》,是神一样的作品。它不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禅宗山水画,还与《清明上河图》齐名。
黄公望在创作的时候有一个特点,就是特别慢,堪称“五日画一山,十日画一水”,只在“兴之所至”的状态下才动笔。
而作为“模特”,富春江两岸,留下了他无数的脚印。
《富春山居图》纵 33 厘米,横约 700 厘米,表现的是富春江一带连绵不断的山川秋景。有起承转合,就像一首交响曲,有高潮也有平缓。
峰峦冈阜、陂陀沙渚、苍翠林木、渔樵隐士,画里应有尽有。
创作上行云流水,意境上闲适豁达,这正是黄公望style,里面有起伏的山水,又何尝不是他的一生?
词人苏东坡曾说,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与《富春山居图》的境界,几乎是一样一样的。
清代画家邹之麟将此作与王羲之的《兰亭序》比较,“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从此,人们称《富春山居图》为“画中之兰亭”。
这个评价过高吗?一点也不。
这幅作品,集中了黄公望的人生智慧,可谓“染山之仁,浸水之智”。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这幅名作曾被烧成两段。
当时是清朝顺治年间,《富春山居图》的收藏者是宜兴人吴洪裕,由于太爱这幅画,他在临死的时候留下遗嘱,将《富春山居图》烧毁,为自己陪殉葬。
幸亏吴洪裕的侄子是个理智的人,千钧一发之际将画作从烈火中抢出。画作还是被烧了几个洞,且断为一大一小两部分。
后来,前半卷被另行装裱,定名为《剩山图》,后半卷称《无用师卷》。
因风云际会和各种变故,现《无用师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剩山图》藏于浙江博物馆。
经历百年分离后,2011年6月1日,画作的两个部分在台北故宫博物馆重逢,一时蔚为盛事。
人生总是充满变数,黄公望的理想本来只是想当个官,没想到变身“元四家之首”,成了一个伟大的画家。
真是“50岁前一事无成,80岁成一代宗师”。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