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当年|上映十年后,真正看懂《一代宗师》
阿树树
编者按:这里是一个怀旧剧场。
电影作为艺术,有时在时间的长河中重新审视,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比如这部《一代宗师》,十年前初次看到,多半要疑问,“这是什么东西?”
十年后再看,可能感受会截然不同,恍然大悟,“大概还算是一部好片”。
谈及本片的艺术质量,首先无法绕开的,却是导演王家卫独特的作者气质,以及在影片制作中的种种特立独行。就好像一个顶级大厨,菜品的滋味无人能仿,也是由于他对于食材原料的收集和处理,从源头开始就与普通厨师大相径庭。
王家卫所导演影片的不同反响,首先就是源于王家卫自己的神奇。
如果不去特意神化他的艺术成就,尽量客观描述,那么王家卫的“封神与传奇”,在于他从最初香港电影工业中的一个普通编剧、导演,很快就晋升为电影资本的宠儿。这种晋升,又源于众多顶尖明星相信他的导演能力,愿意花数倍于拍摄其他电影的时间,陪着他一同制作摸索。“明星”在电影工业中代表着可靠的票房回报与商业价值,也使得众多懂或不懂的投资人,都愿意花巨资等着王家卫导演耗时耗力地去完成影片。即使很多次最后在商业回报上并不算太过成功,但影片呈现效果的与众不同,仍然在延续着“王家卫”这个品牌的神奇。
作为电影导演来说,追逐艺术效果与银幕造梦的过程是可以无止境的。詹姆斯·卡梅隆可以花十年二十年去追求一部电影的特效工艺升级,同样,王家卫也可以花数年时间去打磨完善一部影片的制作。一部电影的投资本就是没有上限的,一百块不嫌少,一百亿却也不嫌多。只要有投资人愿意花钱,电影导演就可以负责把一分钱都花光。同时对于真正懂电影制作的人来说,花掉的钱确实可以转化成真真切切的银幕效果,让观众都看到,而不是所谓很多烂片“借拍片洗钱”的江湖传说。
王家卫导演的神奇之处,在于他能够找到并花费大量的制作经费,支撑自己独特的电影制作过程。最后的影片,也成为了只能由他拍摄完成,其他人难以模仿的艺术产品。
一旦看清了“神奇”的本质,很多传说的段子,无非只是王导制作上特立独行的一部分罢了。
比如经常传说他拍摄时没有剧本,想到哪里拍到哪里,很多时候是拍戏前一天晚上随手写的几页纸剧本,拍的时候不仅演员不知道在演什么,导演也未必知道这场戏将来会放在影片的哪个部分当中,甚至最后能不能留下来都不清楚。
这种故事当然是真的,但也不用过于迷信其中的神奇部分。原理上仍然是顶级大厨找了很多稀有食材去煲汤,汤煲出来了,煮汤的材料也就扔掉了。毕竟最后的汤才是主味,而不是原料。作为制作电影的过程来说,影片在剪辑台上扔掉的镜头,永远比观众最后从银幕上看到的多得多。王家卫导演无非听上去更潇洒一些,很多时候不断在片场拍摄与尝试,一边拍一边扔,为的仍然是留下艺术效果最好的那些镜头。制作过程虽然听起来奢侈,底气也仍然是因为有大量的制作经费可以去消耗。
未来,王导是不是还能继续有这样大量烧钱的拍摄机会,现在也无从估量。但《一代宗师》,大概是中国大陆电影市场最红火的年代,前所未有的、极为任性的一次尝试。只是背后的投资压力,使得影片制作进程即使不断延期,也不得不在2013年春节档匆忙上市了——准确地说是2013年1月8日。那时首映的影片,从质量看,其实仍未算是完成,大概只是70%的进度。之后随着“美国版本”的剪辑完成,影片的种种细节和艺术质量,才算达到了基本圆满的程度。于是与“美版”基本相似,又在2015年的1月8日,于国内院线推出了《一代宗师》“3D版本”的上映,算是把这部影片终于制作得圆满了。
对于电影工业来说,一部电影的宣传是不会把所有这些真相全盘托出的。对于观众来说,“王家卫”的电影本就是似是而非,大致能看懂,却也不是很懂的电影。所以70%完成度的朦胧,和100%完成度的朦胧,究竟相差了多少,似乎也没那么大差异。最后也都是那样了。
这些掌故和进程,其实都在真真切切影响着影片的艺术质量。《一代宗师》肯定不算是王导最好的电影,但在大量“烧钱”的前提下,仍算是保留了不少他的艺术特征。可惜的是,影片和王导近20年的电影作品一样,都有一些虎头蛇尾的感觉。暴露出构思过于庞杂,最后收线却绵软无力的问题,有种扔出了多条金丝银线,却变成了一团乱麻捋不清的既视感。
当然,即使王家卫拍得再乱,那么多制作费也还是实打实花掉的。艺术上他仍然是王导,演员都是水平出众的大明星,工作人员也都是最顶尖的制作班底。这些客观因素,都保证了影片的基础质量,比市场中大部分影片仍然有高出不少的艺术价值。
拉拉杂杂谈了那么多,终于可以说说《一代宗师》到底在拍什么了。
十年前,随着《叶问》系列和武侠电影在市场中重新受到关注,王导也凑热闹拍了这部以“咏春叶问”为故事原型的影片。但成片从骨子里看,还是王导自己想拍的故事。这个“旧瓶装新酒”的动作,又和差不多30年前,他拍《东邪西毒》(1994年)的路数是一样的。当年在香港市场一众武侠功夫片红火的背景下,以为王导集合了张国荣、林青霞、梁朝伟等大明星,要拍的是一部纯粹金庸式的功夫片。最后完成了,却是一部比他之前的作品更令人看不懂的艺术片。《一代宗师》在这个意义上,似乎比《东邪西毒》友好一些,让观众觉得好像能看懂。其实骨子里仍然是很难看懂的。
从构思来说,“叶问师傅”作为现实中的原型人物,因为教授出了功夫巨星“李小龙”而著名,但其人一生却很难说具备什么传奇之处,更多只是“一茶一饭”生活简单的“武术大师”。《叶问》等功夫电影,通过不少“做戏”的创作,让主角“叶问”不断打击日寇和美国人,在武术擂台上团结国人以御外敌,彰显民族自信,然而说到底,除了“我要打十个”,也没有什么像样的传奇成绩,只能算是“比较能打”。
如此来看,“叶问的故事”显然是不够特别。对于艺术上一贯要追求“特别范”的王导来说,单纯“叶问”的生平只能算是单薄,于是王导又结合了上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飘零的大时代背景,将“叶问等武术大师”对武学的追求与时代激荡相结合,试图寻找“传统国术”在现代社会中的立足点。
《一代宗师》,如果看做是《东邪西毒》那样的武侠众生相,那么可说是“最后的武术大师们”,在时代中寻找各自的安身立命之法。“叶问”只是商业上的主人公,而一代大师宫宝森,作为希望将“中华武学发扬光大”的前辈,有自己宏大的理想,最后却因为时代变故郁郁而终;其女宫二小姐,作为为父报仇一生侍奉武学的“侠女”,选择了一条艰难的“武术求道”之路;而在时代的巨浪之中,还可以看到投靠了日本人的武林败类“马三”,或者是利用杀人技服务于军统暗杀的特务“一线天”,这些身手上各具异能的武林高手,纷纷选择了不同的道路和阵营。除了叶问之外,其他人物多可被理解为代表了不同社会方向的典型角色,当然也可以于历史中隐约找到各自的武林原型。
这种高屋建瓴的影片立意,显然比一般的商业武侠片更有深度,是很适合拿来向投资人和演员们说故事的。可惜从成片来看,还是想说得太多,能说明白的却太少。故事上缺少统一的串子,没有把所有元素有机地捏合在一起。于是最后全片散落成了一些关于“叶问”的生平散记,一部《宫二传》,以及江湖传说中演员张震为了饰演“一线天”,苦练成了八极拳全国武术冠军,最后留在《一代宗师》里却只剩几场戏,连和主演的对手戏机会都没有。
这些其实是导演和编剧工作上的硬伤,是主题过大,到最后却无力支撑的问题。效果上就化作了成片中让人看得前后突兀,缺乏联系,一场又一场孤立的“戏”。作为完成度更高的“美版”来说,在一些戏的前后串联上试图通过剪辑顺序的调整与重写部分台词解决这个问题,于是比70%完成度的初版要看起来清晰一些,甚至相比初版,总体删掉了十多分钟无处安放的散戏,反而使得主题更凝练了。当然,前半段“叶问”,后半段“宫二”的老问题仍旧没办法妥善解决。
王家卫艺术上的一大矛盾之处,在于即使影片整体散乱,但“每场戏”却还是扎扎实实的好看。精致而明暗分明的摄影,豪华的美术和置景,嚼劲十足又充满寓意的台词,以及动作设计新颖的打斗场景,都让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
比如“念念不忘,必有回响”这样的台词,比如奇特的“掰饼”武术较量,都是新意十足的。难能可贵的,比如赵本山在为数不多类似客串的场景演出中,也专门留下了特别的人物造型和特征。一句“有多大屁股就穿多大裤衩”,特别符合东北武术大师接地气的感觉,也保留了演员赵本山的个人魅力。他为梁朝伟点烟的动作较量,又似古龙小说《小李飞刀》中上官金虹和天机老人那样的点烟决斗,让观众虽然弄不太明白,却能感觉到两个武术高手暗中较劲的能量。这些看似四两拨千斤的处理,都体现出导演王家卫非凡的艺术功力,很多时候反而比费尽心力拍出的那些场景,比如开场时过于炫技的“雨中打斗”,看起来更有一分游刃有余的潇洒。
功夫片的动作设计,配合武林大师形象各异的简练台词,以及美术摄影等造就的影片视觉美感,《一代宗师》都是顶尖的电影作品,值得去一遍又一遍耐心欣赏。
然而可惜的仍然是影片的故事。主题立意总体上的一盘散沙,化到具体的情节细节上,变成了影片中人物的“武斗”较量还算激烈,至少动手前,大致都说清双方各自赌上了什么样的名誉和尊严。但是动手之外的那些“文戏”,却展现得让人一言难尽。无论是武学大家宫宝森对于让叶问传承武学的寄托,或是宫二对叶问“心里有过你”的一种朦胧好感,都显得一厢情愿,属于人物的自说自话,情节铺垫和故事合理性明显不足。
这大约是王导近30年的老毛病了。自《阿飞正传》之后,王导的主人公群像,都多少带些文艺青年的通病,常常过度自说自话,囿于“爱与不爱”的单相思情结中难以自拔,最后写成了一篇篇孤芳自赏的暗恋日记。对于《花样年华》或《春光乍泄》那样的爱情小品来说,主人公们这样的做派倒也符合影片整体的情爱调子。只是对于《一代宗师》这样的宏大立意来说,影片最后还是得靠男女主角之间“爱而不得”的遗憾而收尾,明显有些小家子气了。这都败坏了影片之前对人物的苦心塑造,显得过于文艺而缺乏力度。
《一代宗师》,和王导后来许多作品一样,优点和缺点都十分明显。只是他的影片看起来都挺深奥,一般观众也不敢指着某一处就贸然说“这是个明显的败笔”,于是变得越来越没办法评价,反而越发神化了王导的艺术成绩。
其实《一代宗师》未必就有那么复杂,就像《阿凡达》未必就是通俗到底。都是花了许多时间、心思和金钱的作品,投入多,效果自然不一样,其他人难以模仿,但也没有因此就成了完美无缺的艺术品。如今再看,都还算是有意思的,因为十年后的全球影视制作工业,已经很难再支撑这些投入巨大的个性作品了。电影艺术最好的黄金年代,从上世纪末90年代开始,已经在悄然不觉中,离我们渐渐远去。
本期编辑 邹姗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