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私募大佬董承非重磅发声!
中国基金报记者吴君
2023年A股和港股都迎来了“开门红”行情,百亿私募睿郡资产管理合伙人、首席研究官董承非近期做了一场线上路演,围绕新年股票市场、投资机会和配置思路等展开讨论,引来了4万左右的线上听众的关注。
董承非讲到了他们关于三个方面的思考。第一个是能源革命,去年能源价格飙升,新旧能源共振,是否又是一个超级周期的来临。在他看来,市场过于把关注点放在传统能源的供给增速上,而似乎忽略了广义能源投资的大幅增加。预计2023年是中国火电需求见顶的元年,但中国的风光年装机量超过150GW,就能满足每年新增的电力需求。这几年光伏行业过量投资为未来光伏价格下跌埋下伏笔,未来新能源的装机很有可能超过预期,其对旧能源的替代也会加速。他认为不会重现70年代长时间的通胀,市场高估了通胀的压力,这对权益市场可能是个好消息。
第二个是消费在躺赢全市场十余年后,面临几大挑战。董承非指出,一是人口总量,吃穿住行总量基本饱和;二是老龄化的挑战,三是财富效应的消失,疫情后消费者开始捂紧口袋;四是主要消费品公司严重依赖国内市场,国际化远落后于制造业。
第三个是对2023年配置的想法,董承非认为可以关注三个“再平衡”。一是上下游的再平衡,上游向下游利润的回补,会是今年的大概率事件;二是实和虚的再平衡,金融反哺实业是有必要的,也是可以预期的;三是港股和A股的再平衡,今年港股可能会给投资者带来更好的体验。
董承非首先谈到了能源革命。因为回顾2022年的投资,“能源”的关键词是资本市场、更是全社会乃至全世界热议的话题。俄乌战争导致全球能源价格飙涨,特别是在欧洲,天然气、国际煤炭价格,还有油价,涨幅非常大,使得整个欧洲的基础工业受到了比较大的负面影响,能源价格的大幅上涨,带来了相关板块利润的大幅增长。回到A股市场,从全年角度来看,煤炭板块是所有行业中唯一实现大幅正收益的,其行业的利润增速也名列前茅。
为什么能源问题这么重要?董承非表示,回顾历史看,去年很多研究将这一轮能源价格的暴涨,和70年代大宗超级行情比较。能源价格的飙涨带来了通货膨胀的压力,美联储如何应对通货膨胀,让投资者的心弦紧扣。所以也有很多观点说,这是不是一个大宗商品或能源的超级周期年。如果简单对比70年代,可能现在还只是第一波,第二波还会有更猛烈的上涨。
董承非认为,未来能源价格怎么走,不仅仅是对2022年,可能对未来几年大环境的重要性是毋容置疑的。
他提到几种市场的看法。实际上过去十多年,资本主要集中在以互联网为主的投资上面,而对于大宗商品、传统能源的投资严重不足。同时,大家认为石油和煤炭迟早会退出历史舞台,所以即使看到这一轮价格上涨以后,但实际上传统的煤炭或石油的行业的固定资产的资本开支,并没有像历史上一样明显上行。但是,对于能源看多的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把供给受限对大宗能源的价格的上涨的持续性,看得非常乐观,这也是市场对于传统能源的看法。
董承非表示,他们一直密切关注俄乌战争,也在分析一些数据。从供给层面来看,大家只是把供给的关注点局限在煤炭或石油等传统行业的投资上面,实际上低估了广义的能源价格、能源的投资的大幅增加。“这两年资本市场,特别是A股,对于光伏、风电,还有电池等领域的投资,如火如荼。如果石油从高点,可能是六七千亿美金的投资,下降到现在可能四五千亿美金的投资。但实际上汇总下来,如果加上两三千亿美金的新能源的投资,基本上广义的能源投资是在历史上处在一个比较高的位置上。”
那么该如何看待能源问题?董承非谈到他们对动力煤的分析。如果顺着供给受限的逻辑,大家觉得因为每年1亿新增的动力煤需求,产能的投资实际上是不足的,而且新的产能出来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种供需的缺口一直会存在,这是很多看好煤价的投资者的观点。
但是他们认为,动力煤的需求未来会萎缩。如果只看新一年,动力煤的需求主要是电力行业的需求,占比在六成左右,还有建材和化工行业的需求,占比在25%。这两个领域都和房地产息息相关。整个中国房地产累计施工面积直到2022年5、6月份才由正转负,由于下半年保交楼,去年房地产的销售很少,房企基本没怎么拿地。“所以我们认为,中国的房地产的累计施工面积,2023年的下滑的幅度可能会继续,甚至负增长可能会比去年更大。因为像建材行业,可能去年的产量是负增长的不多,展望2023年,这些行业量的负增长可能会比2022年更大。”
董承非指出,如果认为中国房地产不是一个周期性的下滑,而是趋势性的下滑,将看到世界主要国家,房地产面临一个非常大的拐点,建材的消耗基本过了高峰期,比如看美国和日本的历史数据,建材的消耗基本会被砍掉一半。所以认为整个建材的产量的下滑的幅度,有可能2023年会比2022年幅度更大,导致建材和化工两个行业对于动力煤的需求大概率是负增长的,这种负增长会是趋势性。
据了解,睿郡资产建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模型,因为中国的全国的用电量,8万度电,假设中国这几年按照4%-5%的用电量的年增长,2023年中国如果保持4.5%的用电量的增长,中国对于新增电力需求将近3800亿度电。
董承非表示,他们对于2022年整个水电装机、核电装机、光伏装机,还有风电的装机,进行了一些假设,发现只要是中国的风光的装机,如果能够超过150个GW,按照平均的风电的利用小时或光伏的利用小时,就能得出,新增的风光装机就能够带来将近3900亿度电的增量,也就是说,中国的风光如果年装机量超过150个GW,基本上新增的电力需求,就能够由新能源的装机得到满足。
“如果大家对这个趋势更加乐观的话,相信这种新能源的装机,一旦开始以后,由于有技术进步来推动,后面会有趋势性的增长。”董承非举例,可能去年大家知道光伏的组件价格非常高,但实际上前10个月中国内生的已经将近60个GW,其中集中式的很少,基本上可以说是分布式的,一个月就是将近4-5个GW的装机量,考虑到最近光伏组件价格的大幅回落,所以对于新一年风光超过150个GW非常有信心。
“换句话,可能以前新能源的装机总量不大,对传统的能源价格没有这么大的影响。但是从2022年、2023年开始,新能源的装机总量大到一定程度以后,对传统能源的替代,由量变转向质变。”董承非认为,新能源对传统能源的替代是一个趋势性的、刚刚开始的过程。
他表示,用同样的框架放在全球范围看,发现结论也成立。只是可能全球会比中国晚1-2年。从2024年开始,新增的新能源的装机,累计的新增的发电量就超过了全球电力能源的需求量,也就是全球新能源的替代可能也比中国晚1-2年,但实际上这是一个必然会发生的事情。
他们也对于传统的煤炭供需结构提出了一个看法。董承非说,即使是考虑到经济周期以外的因素,看到技术进步带来的对于传统动力煤的替代需求正在发生。但有人也可能会提出,国家不是现在正在新增火电的装机吗,这里面有个问题,火电的装机,最主要是增加高峰时期的火电的容量,保证高峰时电力的供应,整个电力的供应并不代表火电装机的增加,并不能代表对动力煤的需求的增加。这里面很大的变量就是火电的利用小时,因为目前还有很多火电机组,可能是用来调峰的,传导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差异。
另外董承非还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虽然短期由于俄乌冲突带来全球能源价格上涨,但未来欧洲有可能会成为全球能源价格的一个洼地。2022年12月3日,欧洲就通过了对俄罗斯的石油限价。
对于能源的话题,董承非得出四个结论:第一,新能源革命刚刚开始,其体量从量变到质变,开始挤压传统能源的市场份额。
第二,在需求不断收缩的情况下,传统能源的价格很难长时间维持高位。原来传统能源和新能源,实际上互不相干,两个在不同赛道,依据他们自己不同的产业逻辑在演进。但是到今天新能源的体量,如果风光加起来,在中国超过150个GW,市场对于传统能源供给受限、需求可能每年新增,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从来没看过一个产品它的需求每年不停萎缩的情况下,整个产业链还能维持非常暴利的状态,这是非常小概率事件。
第三,欧洲可能会成为全球能源市场的一个洼地。
第四,大家对于通胀、超级周期的看法,但我们认为不会重复70年代长时间的通胀,市场高估了通胀的压力。从这点上来讲,对于权益市场可能是一个好消息。
消费面临人口总量、老龄化
财富效应消失、国际化等四大挑战
第二个董承非谈到了对消费行业的思考。他直言,消费躺赢全市场有十余年时间。从2003年到2011年,周期研究员比消费研究员更牛,因为当时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带来了一个大宗商品的超级牛市。其转折点在2011年,周期盛极必衰,“我记得2009年讨论的时候,当时新增GDP里面有70%-80%都是投资贡献的,当时感觉比重太大,不可持续。在2015年大家都说周期研究员都快失业了,一直到后来供给侧改革,才给周期带来了一个新的春天。”
同时,过去十多年消费研究员实际上过得非常滋润。董承非举例,消费里面最好的就是白酒行业,它是中国非常传统的一个行业。如果横向比较,很多行业在治理结构、企业经营能力上可能都会比白酒行业的公司更优秀。但白酒就是生得好,茅台过去十年一步步在市场中奠定了神一样的地位。“从2011年以来消费就是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重配的一个行业,但是它未来还会继续躺赢吗?”
董承非提出了目前消费面临的一些挑战,他认为决定消费的是一些宏观的慢变量,由量变到质变需要花多长时间,是否新一年还是未来会产生变化,并没有明确的结论。第一个挑战是人口总量,2021年中国人口总量净增长仅仅48万,吃穿住行几个代表性的行业增速一路向下。乳制品、白酒、乘用车、住房,2021年可能增速向上翘,主要因为2020年第一季度的基数效应,如果把基数效应剔掉,总量增速就在0-5%。所以如果人口不增长,中国的吃穿住行在总量上已经饱和了。
第二个挑战是老龄化,借用卖方的报告,消费主力在50岁到60岁之间,上了60岁消费总金额就会下一个台阶,70岁以后消费能力又下了一个台阶,随着人口老龄化,消费的倾向也是下降的。人口年龄的因素可能会有一些负面影响。
第三个挑战是财富效应的消失。以白酒为例,白酒早就总量上出现下降了,但提价的影响也会有一些变化。对美国的居民消费影响最大的实际上是股票市场,因为他们70%的资产配置在资本市场,所以2008年股票暴跌对其2009年、2010年的消费影响非常大。中国居民60%的财产放在房地产上面,房地产过去20-30年,一直处在牛市中。所以我们过去习惯于到全世界买买买,高端白酒受益于财富效应,两三千块钱一瓶酒,大家感觉消费起来没有任何压力。但这种情况未来可能不会持续。去年出现一些迹象,由于疫情的影响,对大环境的迷茫,我们第一次看到消费者开始捂住钱袋。同时房地产给居民带来的财富效应,有可能会发生转折,比如上海的楼市,去年价格也在松动。
最后一个挑战是消费品行业的国际化远落后于制造业。国内主要消费品公司严重依赖国内市场,其在本土市场快速发展,但当本土市场成熟后,它们在国际市场的开拓几乎为零。所以国外的这些大市值的消费公司,都是全球化的公司,相比之下,我们的消费品公司,无论是跟国外大的消费品公司比,还是跟中国的制造业公司相比,它们的国际化道路还没有开启。比如茅台只有5%左右的海外市场比例,所以这些大的消费公司在国内市场出现饱和以后,能不能像海外消费公司有第二增长曲线,是有挑战的。
今年配置上关注三个“再平衡”
第三个董承非讲到了对2023年的配置想法,“对于风格上面,我们认为‘再平衡’可能会是一个关键词。”
他提出了三个“再平衡”,第一个是上游和下游利润的再平衡,上游向下游利润的回补,会是今年的大概率事件。
第二个再平衡是金融和实体的利润的再平衡,实和虚的再平衡。这几年实业受疫情的影响要远远大于金融。这几年实体的利润开始进入负增长,但银行可能还维持在一个比较稳健的增长上面,金融上市公司的利润占比到了很高的比重,从净资产收益的角度来讲,金融净增收益持续稳定,比实体要高。金融企业的利润来自于实体,如果实体继续目前的情况,政策要求金融反哺实业的推出也是可以预期的。所以对银行、地产等低估值的品种,相对配置会少一些。
最后一个再平衡,是港股和A股的再平衡。去年恒生指数都快跌到1997年的价格了。实际上展望2023年,在港股应该比A股会更乐观一些。主要是约束香港市场的一些负面的因素都发生了变化,而且是正向的变化。基于逆向的思维,现在两个市场基本上已经打通了,如果在去年9月港股这样的估值水平,如果再不好的话,会把A股往下拖,但这段时间港股的反弹幅度非常大,“我们认为,港股相对于A股,未来给投资者带来的体验,应该也会出现一个再平衡。”
“以上是我们对一些有意思的问题提出的思考。能源问题有明确观点,但对于消费问题,我们认为有些宏观变量似乎在发生转变,但实际上宏观变量的转变落实到微观或行业层面,需要多长时间存在不确定性。所以把开放式的思考分享给大家,也希望大家能够参与到讨论中来,对我们的观点进行批评,我们会虚心接受。”董承非说。
编辑:舰长
《中国基金报》对本平台所刊载的原创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授权转载合作联系人:于先生(电话:0755-82468670)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