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可能的投资误判是什么?
· 这是第5000篇原创首发文章 字数 3k+ ·
· 冀田 | 文 关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一般而言,预测未来的文章,错的居多。2023年已经过去1/30,我认真研读学习了专家对未来经济形势、资本市场走势的研判,也反思了我去年的误判。
投资靠认知赚钱。认知是对复杂事物的假设和选择性的相信。没人能赚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
下文中,我想从中国权益市场(包括股市和PE/VC)投资逻辑的几个底层假设出发,聊聊在当前的市场共识、亦或美好期待中有哪些可能的误判。
底层假设
以下讨论的四个假设看似与主流观点不符合,甚至有人会认为是谬论,但是,有人顺其道而行之,成功了;有人逆其道而行之,也成功了。投资最难的是知行合一。
这四点提出的问题,好像站在十字路口:骑墙很难成功,只有选择一个方向闷头实践。
中国市场没有长期beta,永远是结构性牛市。
这里的长期,是指5年以上的周期。尽管从1990年代或2000年代的某些市场低点计算,上证指数年化收益可以到百分之十几,但总的来说,被动投资指数不赚钱。如果考虑通货膨胀因素的话,年化收益变负。投资指数需要择时。
结构性牛市的提法虽然正确,但却是伪命题。因为市场总有持续增长几十年的公司存在。而在3年的景气周期内,个别板块可以尽享牛市。结构性牛市永远存在的假设,让我们把精力放在寻找优质公司,而不是盯着指数看、盯着宏观环境看。
这一假设在一级市场更加适用。一级市场的“牛市”的周期更短。一般而言,半年时间狂热投向一个热点赛道,之前布局的鸡犬升天,而半年之后疯狂涌入的套牢终身。
大部分私募股权基金和VC基金,在7年的生命周期中,很难获得超过本金的现金回流和百分之十几以上的年化收益。在经典资产配置理论中,PE/VC牺牲流动性换取较高收益性的事实,在中国不存在。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多变的营商环境和资本退出环境。
宏观经济研究在投资中无效,西方宏观经济学没大用。
在入行很多年之后,我开始认识到,用经典经济理论研究宏观经济变量,不能预判大盘和大势。事后发布的经济数据,只验证了我们之前对经济好或坏的直观体验。
滞后的经济数据不能为未来提供指引,也很难对市场形成大的影响。在中国市场,找不到普遍认可的市场预期在哪里。
美股市场则不同,它对重要的经济数据,都有公开的、有共识的预期值。市场根据实际值和预期值的变化波动,形成有规律的交易型机会。
海外市场根据美联储利率周期来行动,判断市场的长期周期,是有效的投资策略。而在我国,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指标、经济调控手段能产生形同美联储利率一样的强大效果,以及可验证的规律性。
我国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传导与美国也不同。拿美国教科书式的宏观经济学来指导中国经济不合适,用它来指导投资极其危险。
我相信,任何一个投资成功的人,都有他自己独到的“中国特色经济学”。
政策是唯一最重要的因素,除此之外没有最重要的因素。
我在去年的文章《从2021走向2022:反转、领悟和展望》一文中,痛定思痛,强调了政策对投资的重要性。2021年对教培、房地产等产业的政策性限制,让股市、PE/VC基金团灭。
我在2022年初的判断是,所有经济政策在2022年将迎来非常有利的情况,市场环境是好的。事实是,经济政策确实都转向了利好,忽略了防疫政策。和第二条假设一致,看宏观经济的视野,一定要超越经济的范畴,看到更多的影响变量。
机会主义比长期主义成本低,情绪面大于基本面。
权益投资的本质是投向企业。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具有长期主义精神的企业、闷声创新和再创业的企业家。
从风险投资的角度看,投资创新创业的收益需要通过概率来体现,通过时间来积累。创业者和投资者在短期之内难以看到现金回报。创业者付出数年的精力和金钱,等待未来爆发,类似于购买长期“期权”。
大部分创业者损失所有期权费,耗尽财力、心力,最终不得不关门大吉。他们的生活、家庭、未来保障怎么办?
只有长期制度环境保障才能催生大量长期主义行为。如果朋友圈的小作文、谣言,可以让一种药品卖脱销,那么会有很多人想办法制造谣言,而不是花数年时间去制造真正管用的药品。
不管是股市还是一级市场,具有长期主义的长线投资人都非常缺乏。这是PE/VC募资难的本质。在二级市场,如果期待靠炒作,一个月赚到一波钱就走人,则不会专注企业价值的挖掘。
社会的特点是,大家对赚钱的预期很高,都想马上见到钱。作为金融和实业链接的金融从业者们,也需要马上赚到钱。这样的氛围中,投机盛行。投资者追捧的情绪是比基本面更重要的因素。
机会主义的赢率不一定比长期主义高,但成本一定比长期主义低。因为容易放弃,一个机会失败了,可以快速转向另一个机会。大部分人转向机会主义,是因为不知道明年、后年,未来会怎样。这本身是没有信心的表现。
可能的误判
对2023年,大家充满期待。根据估算,2022年的经济增速为3%左右,2023年大部分人认为会回升到5%以上。美好期待的逻辑包括:商业活动可以自由开展、国际关系出现缓和的迹象、强势的经济刺激政策可能出台。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经济发展有其本源的挑战,不全是疫情的原因。简单地认为经济会很快地、自然地回到疫情前,显然是有问题的。如果经济增长的逻辑这么简单,倒也好了。
与此相反的谨慎观点,提醒人们注意疫情的“疤痕”效应。仅从病毒传播的角度看,病毒仍会变异,会有第二波或第三波的小规模流行。居民的医疗卫生支出会持续面临挑战,对劳动时间、劳动力结构,对心理和信心的影响会持续。
基于以上几点,如果认为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出台,会让经济立竿见影,我认为这违反了第二条假设。如果没有花精力到解决长期问题上、本源问题上,长期经济增长自然不可能实现。
所以,对今年经济政策刺激的效果预期过高,可能会是第一个误判。
但情绪的发展会超过基本面的发展。有了经济恢复常态的预期之后,市场可以信马由缰,直到吵到预期兑现不了。在情绪面比基本面重要的假设下,随之而来可能会犯下第二个理性的错误:低估市场反弹的高度。
在这个误判的开始,大部分理性的人可能提早减仓踏空。而在误判的后半部分,当大部分非理性的人,特别是散户,忍不住了,在较高的反弹高度才开始进场的时候,又被经济增长低于预期打了下来。续写被割的悲剧。
限制经济反弹高度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衰退。从美股指数近期的走势和大行的报告来看,美国在2023年陷入衰退的概率并不低。如果美国经济在2023年的上半年下行,美股继续下探,那么全球经济和股市都会受到抑制,直到市场开始讨论美联储何时开始进入降息周期。
刚才说的是短期一年的经济和股市。中国经济的长期底部在哪里?过去的十几年,对中国经济的预测,从W型到L型,到持续下台阶,长期周期的底部在哪里?
发达国家仍可以达到3%左右的经济增速,中国经济中未满足的需求这么多,中国人民如此勤劳聪明,经济增速3%显然是太低了。不正常。正常情况下,3%也许是经济增速的长期底部了,数年之内再也不会再见到。
现在仍不乏对长期悲观的人。对这些悲观的人,可以认真考虑第一条假设——看淡贝塔(beta),追求阿尔法(alfa)。
我们经济中的阿尔法很多。以我所研究的创新药行业来看,很多创新药公司的二级市场估值已经低于其持有的现金,远低于重置成本。只要是投创新药,没有比这更划算的投资。在一级市场,全民发烧,一药难求,会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创新药的巨大需求。此外,我看到AI、新消费等新的领域,新的需求正在被激发。
所以,第三个可能误判是针对理性悲观者而言的,他们对经济整体、对贝塔(beta)的判断可能会正确,但可能低估了阿尔法(alfa)和个体,低估了企业家精神克服一切困难的顽强创造力。
第四,虽然机会主义的成本低于长期主义,但机会主义的收益会越来越难获得。
在实体企业层面,内卷成为流行语,留下来的选手都是实力派,投机取巧不可能持续成功。在金融领域,加强监管是大势所趋,涨停板敢死队的时代已经过去。其他层面的制度套利、权力套利的投机更不可行。
没有核心竞争力的机会主义,终将是水中月。看似机会很多,其实没有能力抓住。不管是股市还是PE/VC,对公司的研究能力和对产业的理解力,是核心竞争力。
以上是我对投资逻辑底层假设和对2023年可能的误判的思考。
经过2022年的跌宕、魔幻,善于进步的人,如果能修正投资逻辑,开始思考更多看似不可能发生的可能性,2022年的学费就没白交。
作者:领复资本合伙人,复旦大学数学学士、企业管理硕士,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家庭投资和家族办公室》一书作者,从事金融市场投资与高科技股权投资业务。个人微信号:TimothyTian888。
「 图片 | 视觉中国 」
开白名单:duanyu_H 商务合作:[email protected]
内容合作、投稿交流:[email protected]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