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技术上,我们有对抗医疗挤兑的办法吗?

技术上,我们有对抗医疗挤兑的办法吗?

公众号新闻
读者俱乐部信息在文末
已关注本号读者请扫码防失联

疫情灾难在人类历史上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一般来说现代国家应对这个问题有这么几道防线,从外到内分别是:


边境防线--社会防线--机构防线--个人防线。


这几道防线是层层递进的关系,上一层防线扛住了,下一层防线就没那么大的压力;如果上一层被突破,那么下一层就会被迫加码。



病毒没有那么多弯弯绕绕,它不在乎人类的想法,也不参与人类的争执,更没兴趣关心人类认可与否;它只会无脑复制猛冲猛打,目前的情况是已经打到了我们的机构防线和个人防线面前。

所谓机构防线,就是指社会上的各种组织机构,包括公共部门、公司、工厂、学校和医院等等建立的防线。这些机构花费资源去建立防线主要是为了保证自己内部的员工能够正常工作。


当然了,不同的机构对疫情会有不同的看法和措施,有严防死守的,也有完全无所谓的。不同的选择会导致不同的后果,自由市场自由选择嘛,这无可厚非。


但有一个机构是没得选的,它就是医院。


和其他社会机构不同,医院不能只考虑自己员工的状况,因为它关系到全体社会人员的安危。每一次新毒株对社会发起冲击的时候,医院都是主战场,它不得不去直面以下几个问题:


  1. 自身资源挤兑的风险;

  2. 医护人员感染的风险;

  3. 院内病患感染的风险;


其实这些问题说到底还是看资源,资源够的话各种办法都可以想。但医院就那么点家底,天上也不会掉馅饼,所以只能寄希望于降低现有资源的损耗。


有办法吗?


这个问题就比较专业了,我前段时间拜访了一位专业人士,了解到我们在技术上其实还是有点办法的。不过在聊这个技术之前,我们先来看看发达国家的医疗系统是怎么应对的。



有用,又不完全有用的经验

———————————————


按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医院首先是力保住院部门,他们会对该部门进行封闭式管理,并对阳性病患进行隔离。毕竟住院的病人需要长期在医院生活且身体情况较为复杂,如果这里沦陷的话后果会非常严重。


但正如前文所说,任何办法的本质都是砸资源:有足够人手自然就可以选择未感染的医护工作者去上岗,有足够的病床自然就可以为阳性病患开辟出单独的区域。


但现实中哪来这么多资源,想开源的前提是先节流。那么节谁的流呢?既然住院部门要力保,那就只能从门诊部门入手了。


但门诊的资源同样紧张,这里病人数量众多,情况复杂,前来问诊的病患也不一定知道自己是否已经感染。



如果我们还指望能从门诊部门里“扣”一点资源出来,就不可能还要求他们做到面面俱到。要知道即使在平常时期,大医院的门诊也是人山人海,排队排得都能催生出黄牛党来,管理难度是相当大的。



但如果完全放弃防御,那么医院内部的感染风险就难以避免。这会导致越来越多的医护人员无法正常工作;而对于普通人来说,患了病还敢不敢去医院都成了一个问题。


这种资源和需求的矛盾如何解决呢?发达国家和地区一般是两条腿走路:


其中一条腿是私立医院,这些医院没有拯救所有人的义务,所以也就不存在什么挤兑的问题。资源不够他就收高价,只服务出得起钱的顾客即可,这在客观上分流了富裕阶层的需求。


不过对整个社会而言,真正重要的当然还是对所有人负责的公立医疗体系,这就涉及到他们的第二条腿了:


公立医疗体系的分级诊疗制度。


在分级诊疗制度下,普通小病痛主要在基层诊所解决,这样就可以有效节省大医院和住院部门的资源。


其实对于很多国家和地区的老百姓来说,分级诊疗早就是司空见惯的模式。比如说英国就实行“基层首诊、逐级转诊”制度。在这套体系下,患者未经家庭医生首诊是不能自己跑到上级医院去的,当然急诊除外。



也就是说英国普通人在医疗服务的选择权上还不如我们,我们随便有点病痛就可以往三甲医院跑,英国人则只能先看基层医生的脸色。


不过不得不承认该制度确实有效区分了医疗需求的轻重缓急,让宝贵的大医院资源可以聚焦到严重的病患身上。

那么这个经验对我们有用吗?


用,但又不完全有用。


因为在几波疫情冲击下,即使是英国这样的分级诊疗系统也快要扛不住了。根据NHS的最新报告,英国在2022年年底:


  • 从11月21日开始的一周内,大约有2.4万辆救护车交接延迟了30分钟以上。

  • 急诊科等待超过四个小时才能入院、转院或出院的患者比例达到31%,打破了历史记录。

  • 10月份,选择性护理积压的人数已超过720万人,近40万人等待了一年多才开始治疗。

  • 10月份,接受紧急癌症转诊的人中有40%不得不等待两个多月才能开始治疗,这是有记录以来第二严重的月份。


新加坡则干脆直接呼吁大家轻易别去医院。



所以这些国家的经验虽然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但现在仅仅是学习已经远远不够了,我们需要比他们做得更好才行。


然而这谈何容易?



医生不是机器人,现在的工作强度已经连生产队的驴都自叹不如了,很难再压榨出额外的效率出来。所以我也一直认为这条道路希望渺茫,直到我看到了一桩美国的诈骗案。



一场有点道理的骗局

————————————

2003年,出身名门的19岁美国女学霸伊丽莎白·霍姆斯从斯坦福大学退学,然后就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这是一个典型的“美国式创业英雄”

她创立的这家公司叫Theranos,该公司在十年内就完成了14亿美元的融资,估值更是冲到90亿美元。因为这样的履历,霍姆斯也在江湖上有了自己的名号:“女乔布斯”。



那么这个一飞冲天的公司跟我们今天聊的主题有什么关系呢?


这就涉及到这家公司的主要业务了,们号称要通过新技术颠覆整个血液检测行业,“只需一滴血就能完成200多种常见的血液检测”


如果我们在大街上看见有人拉横幅宣传这样的技术,大概率会联想到“水变油”这种骗子,不过正是这个民科味十足的噱头让霍姆斯成为了硅谷的青年翘楚。


她的公司董事会里聚集了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和乔治·舒尔茨这样的大咖,甚至默多克也在投资者之列。



该公司在2013年开始向公众开放检测并开设了多家负责血液采集的“健康中心”,它们大多位于药房连锁店的内部。


按照该公司的说法,以后病人做医疗检测只需要“走进一家自己熟悉的零售店用针扎一下就行了”。假设这个技术真实存在,那么它确实颠覆了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运作模式。



在这个技术的支持下,人们不用再频繁前往医院看病。如果有什么不舒服,只需要去楼下小卖店扎个手指取个样,然后把样本快递到附近的检测中心就OK了。


到时候检测结果会发给你的医生,然后医生就会给你开药,你只用在家等着就行,实在有必要才去医院进行处置。


看见没,操作贼简单、成本贼低廉、工作贼高效


医疗挤兑?不存在的!


然后霍姆斯就锒铛入狱了,她在2022年11月被判欺诈投资者罪名,刑期135个月。



这家公司的真相也很快被公之于众:


所谓“一滴血测百病”的技术根本不存在,客户那一滴血被送进高大上的检测中心后,迎接它的并不是什么全新的高科技,而是从别处租来的常规检测设备。


意不意外?惊不惊喜?

不过如果用普通设备的话,一滴血肯定是完成不了那么多检测项目的,怎么办呢?


Theranos的“黑科技”就是用生理盐水稀释这一滴血,把它稀释到传统设备能接受的体积。



也就是说别人验血是抽一管血,他验血是在一管生理盐水里滴一滴血,而且还是从小卖部快递来的很可能已经超时变质的一滴血,这结果能准就有鬼了。


正所谓“一顿操作猛如虎,定睛一看坑里杵”。事实证明霍姆斯的这个“跨时代的医疗革命”和我们在街头看到的骗子把戏没有本质区别,都属于人类民科精华的水平。



不过这个项目虽然坑爹,但它所包含的一个逻辑却歪打正着点出了提升医疗工作效率的痛点:


如何让病人不去医院就把检测给做了。


我们都知道医院是一个科技密度极高的机构,它能够处理各种复杂的健康问题。但是另一方面,大多数来医院诊治的疾病并不复杂,甚至都不需要在医院进行任何处置,只是需要进行必要的检测然后开药就可以了。



现在依靠发达的通信技术,我们和医生进行远程交流早已不是什么难事。如果连医学检测都不需要亲自去医院做的话,那么大多数诊疗工作其实都能在医院外完成,这就大大降低了双方的感染风险和医疗资源的损耗。



那么以人类现有的科技水平,到底能不能实现“远程检测”呢?



“美国玄学”

——————


2016年,美国公布了一个报告,名字叫《2016-2045年新兴科技趋势——领先预测综合报告》。这份报告通过对近700项科技趋势的综合比对分析,最终明确了20项最值得关注的科技发展趋势。



它在“移动手机和云计算”这一节里提到:在未来30年里将出现能够检测生物特征的智能手机,人们可以用手机进行体检并直接和云端诊断系统沟通。

 

也就是说按照美国的规划,“远程检测”是完全可行的,只不过它的技术是基于“云计算”而非骗子公司的“一滴血快递”,这完全是另一棵科技树上的东西。


美国的尿液检测系统研发商ScanwellHealth就是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代表。


Scanwell的UTI测试是美国唯一一款获得FDA批准的非处方药尿检应用程序。通过该程序,各地的患者都可以实现远程测试和诊断尿路感染,然后患者只需将诊断结果发给线上医疗平台的医生就可以开药了。


目前该公司已经被美国BD公司(世界上最大的医疗设备,医疗系统和试剂的医疗技术公司之一)收购。


 

可以说美国人已经在这条全新的科技路线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唯一的问题是他们的步子迈得太慢了。这家公司仅仅是能远程检测尿液而已,离全面的医疗诊断需求还有着巨大的差距。


美国人在攀爬这棵科技树的时候估计没想到会有疫情爆发这档子事,结果技术到用时方恨少,现在仍然只能靠传统医疗体系来硬扛疫情的一波又一波冲击。


不过美国人财大气粗,资源管够。现在的美国医院会将已知或疑似的新冠患者安置在负压单人病房中,其他国家只有羡慕的份。


那么我们是否只能寄希望于美国人不要沉溺于自己的财大气粗,赶紧“振作起来”加快这个黑科技的研发呢?



那倒不必。


事实上在这条细分赛道上,美国人并非领头羊,目前占据领头羊位置的是另外两个国家:以色列和中国(以色列的Healthy.io和中国的康云互联)。


相对而言中国又比以色列领先得多,这也得益于我们庞大的产业链规模,很多基础的东西都是现成的。


目前以色列的技术只有手机版本,检测项目只包括伤口评估及尿检系列;而我国的产品线则包括了专业医疗工作站和个人手机APP,其终端检测能力相当于一个县级医院,且已经通过CFDA(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认证。


这个消息颇为令人欣喜,不过我相信很多人心里还是犯嘀咕的:


这个“远程检测”怎么听着像是“隔空取物”这种充满了玄学气息的玩意呢?



其实我一开始也是一头雾水,不过文章开头说过我拜访了一位专业人士,就是这家中国公司的创始人吴凡先生,他们公司离我家不远。


你们看,制造业大国就是有这么多机缘巧合的事情,谁能想到我家附近还能存在着一个全球领先的公司。


在听这个学术大咖上了一下午课后,我算是大致搞清楚了这里面的原理



“玄学”的奥秘

——————


这整套系统的基础是一个叫生物芯片的东西。


这个东西听起来有点科幻,但其实是一个很成熟的技术,它被发明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时的生化专家们受半导体芯片的启发,来了个“跨界联想”:


咱们生化界能不能也搞个芯片出来呢?



这种联想乍一听很疯狂,一边是电路,一边是细胞,不能说是八竿子打不着,至少也是风马牛不相及,这怎么还联系上了?


其实他们底层逻辑还真就是相通的,因为芯片的关键点其实就是四个字:“高度集成”。


半导体芯片就是把一套极其复杂的电路集成到了一块小小的硅片上(利用光刻机雕刻出电路),然后它就可以完成各种复杂的运算。



而生化学家们平时所需要处理的工作是大量的生化实验,他们经常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某个样本里的某种物质含量是多少”。


是大佬们就琢磨能不能把这些复杂的生物实验也集成到一个小载体上(硅片、玻璃、凝胶或尼龙膜)


最终他们想到的办法是在这个小载体上打造一个生物分子阵列,就是把一个个特定的分子(如基因片段、DNA片段或多肽、蛋白质、糖分子和组织等)排列在这个载体上。



这些分子可以和需要检测的物质发生反应。进行实验时,就用芯片与样本进行反应,然后通过专门的设备对芯片进行扫描,检测反应信号的强度,从而获得样品分子的数量和序列信息,实验结果就出来了。


这个技术的一大优势是“高通量”,也就是一次可以对多个样本进行检测。生物芯片可以密集排列成千上万个生物分子,同时分析上万个参数,效率远超传统实验方式。


所以生物芯片虽然是为生化实验室而生的,但也非常适合用来做医疗检测的工具,因此该技术很快就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应用,现在有很多医疗机构的检测工作就是利用生物芯片来完成的。


不过事情发展到这一步的时候,跟“远程检测”还没扯上什么关系。这是因为生物芯片虽然能多快好省的把信息给你收集起来,但它说到底只是一个微缩的实验场所,本身不具备分析信息的功能。


这些信息在收集完后还得靠一套专业设备来进行分析,所以整个检测流程都只能在医院里完成,病人还是得老老实实的来医院。



可为什么以色列和中国的两家远程检测公司又在最近破茧而出了呢?


这就得感谢信息技术的发展了,大家注意一下上文提到的那个美国科技报告,他把远程检测这个技术归到了“云计算”这一节里。


在云计算的支持下,生物芯片所收集到的信息就不用非得留在医院处理不可了。我们可以把这个信息翻译成数据,然后再把数据传输到云端的处理中心进行处理。



在这个系统下,所有的医疗机构都可以共用一套云端设备。这个云端设备的运行、维护和质控等工作根本就不需要医疗机构自己去操心。


医院工作人员需要做的只是操作一套读取和传输数据的终端设备,这套设备一个手提箱就能装下,想拿去哪用都可以:


而一些常规的检测项目甚至只需要手机就能实现(手机可以通过扫描生物芯片的二维码来读取信息并上传云端)。


所以说“远程检测”的原理并不“玄学”,它只不过是现有检测技术的一个延伸罢了。不过该技术虽然已经达到了可以和现有医疗体系无缝对接的水平,但现实中并没有什么人用它,这是为什么呢?



变 局

————


市场从来就不是唯技术论的,不是说你的技术越超前,产品力越强悍,就一定越能获得市场的认可,它最终看的是需求。


一个新产品要成功,至少得满足两个条件:


  • 一是满足市场真正的刚需;

  • 二是给客户带来的效益高于更换旧产品的成本。


远程检测系统虽然依靠云计算成为了医疗机构切实可行的方案,但它一直面临着一个颇为尴尬的现实:大家都不怎么需要它。



更换系统是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工程,其涉及到的利益关系十分复杂,这个问题不是你在技术上有优势就能解决的。


比如说利用远程检测系统来搭建实验室,从技术上来说不仅准确率和标准实验室一样,而且成本还十分低廉。


你不需要购买和维护复杂的实验设备,只需要配上几个网络终端就能搞定;而且这个终端设备的操作还不需要太多专业人士,普通操作员一个小时内就能上手。


算下来最大的几个开销都给你省了,这个实验室的搭建成本一下子就降到了传统实验室千分之一的水平。


白菜价有没有?是不是很动心?



然而这并没有什么用。


因为医院里的设备和人员都是现成的,他的钱已经花出去了,你纸面上的性价比再高也跟他没关系,除非你是从零开始建立一家新医院。


而且这个技术实在过于颠覆,连行业最基本的工作模式都得改变,就业市场表示震动略大,还是得先缓缓。



所以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技术的主要应用场景都集中在下乡体检或者野战医院等传统技术难以覆盖的边缘地带。虽然有些惋惜,但这就是市场现实。



但是现在的局面大家也都看到了,突如其来的疫情冲击彻底改变了我们所处的大环境。医疗资源从原先相对平衡的状态一夜之间滑向了严重的供不应求。


在医疗资源紧张和院感风险飙升的情况下,医疗就业市场的饭碗数量已经不是问题了,现在的问题是人手不足。于是远程检测技术和传统技术的关系就从原来的“竞争”变成了“增援”。



而且远程检测本身的特点也非常适应现在的环境,比如说医疗机以围绕它打造出这么一种服务模式:


病患可以助互联网平台与医生进行沟通,然后按医生的要求在家或者附近的基础医疗点完成医学检测。等云端把检测结果发给医生后,医生就可以进行诊断并开具药方,有必要的话可以直接安排去医院进行处置。



这意味着很多病人不再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去感染风险高的医院排长队,医生也不用一天到晚去面对乌泱乌泱的人群。


而且线上的工作步骤相对线下要精简得多,这就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把很多部门的人力都解放了出来。



另外站在普通人的角度看,大家平时不怎么信任社区医院,其实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设备上的差距。


大医院的设备更完善,能做的检测更全面,有问题能及时给你发现了,不会轻易误诊。而条件有限的社区医院能做的检测项目很少,看病更多的是靠医生的经验,这就比较随缘了,有可能会反反复复都查不出问题所在。


谁都不希望当小白鼠,所以自然会首选大医院。而远程检测因为依靠的是云端设备而非医院自身的设备,所以在哪测都一样;社区医院一样可以完成全面的医学检测,甚至上门服务都可以。


有了全面的检测结果,基层机构的诊断正确率自然会得到大幅提升,人们去基层机构的积极性也会变得更高,这就等于是建立起了一个比其他国家更高效的分级诊疗体系。




结 语

————


我之前在购买各种防疫装备和药品的时候,那种感觉就跟个国家在购买军备差不多。


军备这个东西吧,既不能给你带来快乐,也不能帮你赚钱,而且买得再多也不能保证你百分之百能取胜。但是没办法,该买还是得买,因为不买肯定输,就是这么肉疼。


所以即使是中东的土豪,看到我们性价比高的产品也会两眼放光,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白菜价”就是战斗力。



而个人应对疫情冲击时所作出的各种选择,本质上也是一个收益和成本的取舍。有很多事情我们知道有用,但如果成本太高或者太麻烦的话我们就不做了。


比如说现在大家都知道新冠感染的后果很随机,什么肺炎、心肌炎、血栓...都有可能,就跟开盲盒似的。但如果每次一感染就跑去医院做全面检查又太麻烦,很多人都做不到。



所以我在跟吴大讨教的时候就提到过这么一个建议:能不能把新冠相关的检测给他打个包,整个“白菜价”的一站式服务出来,让那些怕麻烦的人也可以方便的测一下。


吴大表示从技术上来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防控方案(第十版)》里的大多数检测确实都能做,不过产品的打包和流程优化还需要时间。


所以大家如果觉得这个建议靠谱的话可以在后台留言里催一催。



病毒和人类的对决是一场物种间的战争。虽然在社会防线被突破后,每个人都不得不去面对一个非常严峻的局面,但人类在这几年里也没有原地踏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正在被研发和普及。


除了我们今天聊的远程检测技术以外,还有新的疫苗、抗新冠的鼻喷雾、新的国产药品,等等,这些都将在未来几个月实现普及或上市。


这些新的“装备”不说能让我们必胜吧,至少能显著提升我们的胜率。所以大家现在的坚守是有意义的,我们每多苟一天,离胜利就更进一步。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新年快乐!


若觉得文章不错,请点亮右下角的“”和“在看”,在右上角为八米外设置星标,让腾讯接收到您喜欢本号的电波,彼此不再错过

战略互补号plus

读者俱乐部年费¥199,优惠价¥99,付款方式:微信转账,或在“八米外”和“A区9号”赞赏一篇原创文章。有意者请扫码加微信,备注:读者俱乐部。欢迎三观一致的朋友们。


本文转载已获原创平台授权

本号致力于传播多元化观点,

文章内容不代表本公号立场。


点赞+在看,让好文绽放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暧昧男神竟然深夜发来...”啊啊啊活该他们有对象!已卖断货!想拥有2023马蜂窝台历?这是最后的办法了!孩子看见什么都想买?说“不行”是最笨的办法全球都出现过的医疗挤兑,希望中国能一直不出现洗头总掉很多头发?教你一个挽回发量的办法退烧最简单的办法求问,现在租金都涨疯了,看房还很麻烦,大家有什么好办法吗?如果疫情全面放开,会出现医疗挤兑吗?“虽不怕得,也不想得”,保定现状:“发烧”成为常态,但尚未出现“医疗挤兑”为什么人们会担心医疗挤兑?就现在!抓住多伦多二手车价格暴跌前的最后机会!高价卖车的办法在这里新冠后失去嗅觉味觉,吃啥都不香?加速恢复的办法来了!放开后面临医疗挤兑?非新冠患者怎么办?香港新加坡有哪些经验?图记:芝加哥锐影工作室的意外惊喜生日会马斯克父子各有约100名保镖!马斯克父亲:“谁想赚到2000万美元,最快的办法是绑架我们中的任何一个”共和党终于找到了对付特朗普的办法,等他自然死亡不藏了!在温哥华打破每逢佳节胖三斤的办法原来是....那些靠ChatGPT暴富的办法。。。在湾区,$0.99解锁中餐自由的办法被我找到了....挤兑的挤兑,瘫痪的瘫痪,废弃的废弃:一切都乱了套了感染人群扩大会发生医疗挤兑吗?专家这样看要想在技术上超越美国,需要全社会的正确观念武家治世倚刀剑,三府弄权七百年宇宙人(1191期)中国电信卫星公司携手合作伙伴完成全球首次S频段5G NTN技术上星验证;海南商业发射场一号工位开始安装设备广州疫情政策调整一周,有医疗挤兑吗?医生们介绍最新情况!专家建议:一般患者可在家观察治疗姐妹们!这种「多吃多喝多睡」还能瘦的办法终于被科学家找到了四个小时搞定香港身份,移民香港最快的办法来了(高端人才签证)夜行这世上到底有没有让玄彬变丑的办法百元以内春款全搞到手!还能用积分兑的感觉好妙!挪威交响诗(十二)特罗姆瑟(Tromso)—北极之门加拿大就业出现寒冬!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加薪还有这样的办法...在澳洲遇到老赖不付钱,有什么办法吗?隐居人类偷懒的办法还真是多种多样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