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令世界经济步履维艰,不少国家爆发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看到了经济危机的影子。历史上,疫情之后出现的经济危机屡见不鲜。比较典型的例子是上世纪20年代的德国,西班牙流感的疫情叠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恶果,让100年前的德国人经历了一场噩梦般的恶性通货膨胀。
有人说,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使得一战提前结束了。而对于德国人而言,这场疫情不仅给德国带来战斗力量减员和务工人手不足,更是带来一场让一代人永生难忘的大通胀。1914年一战打响时,德国政府并未像英国那样提高税收来为战争融资,而是采取了发行战争债券的方式,将自己的货币马克与黄金脱钩。德国政府为了应对战争开支不断加印马克纸币,为后来的苦难埋下伏笔。《凡尔赛和约》的签订,使得德国丧失了重要的鲁尔工业区以及其他一些土地,而且欠下了约合5万亿美元的巨额战争赔款。社会层面,战争和流感疫情让德国损失了相当多的青壮年劳动力。在经济层面,英国的持续封锁和德国在非洲等地的殖民地损失,使得德国的出口大幅下降。割地赔款又进一步打击了德国的经济和民心士气……到了1921年,德国的经济开始崩盘,德国货币马克开始了“自由落体式”的贬值。据记载,在1914年7月,美元与马克的汇率约为1∶4。到1918年战争结束时,德国的国家负债几乎增加了30倍,投入流通的货币增加了20多倍,物价也比战前上涨了5倍,此时美元与马克的汇率到了约1∶14,1920年汇率达到1∶65,到1922年初,达到了1美元兑换160马克,而到了1922年底,就变成了1美元兑换约1.8万马克!但相比起来,1923年才是马克贬值的高峰,马克以令人不可思议的速度滑向深渊,呈现出倍数甚至指数级的恶性通货膨胀。据记载,在1923年10月份,1美元可以兑换的马克数值为253亿,而仅一个月后的11月,这个数值达到巅峰,1美元兑换4.2万亿德国马克。在此期间,德国300多家造纸厂和20多家印刷厂每天24小时不停开工,为国家银行提供所需的钞票。到了后期,印刷厂已经赶不及制作模板在钞票上印那么多的零,而改为直接在1000马克的钞票上盖章,证明它变成了10亿马克面值的纸币,直接“升值”100万倍。德国人民对于恶性通货膨胀的感受更加直观,人们从日常生活所需的各种消费品的涨价中深切体会到手里的钞票从钱变成纸的痛苦。1918年11月,慕尼黑爆发了大规模抗议游行,起因就是啤酒的价格每升上涨了6芬尼。此后的几年,德国人对于涨价,从最初的愤怒变得逐渐麻木。通货膨胀最严重的阶段,马克每天都在大幅贬值,使得工人们一天要领两次工资。有人描述当时的场景:工人们的妻子在厂子门口推着小车等待发薪,一领到成捆的钱,她们推车一溜小跑直奔食品店,购买面包和生活必需品,一刻也不敢耽搁。因为很可能“上午买面包的钱,下午连面包渣也买不起了”。当时,据记载许多人家都不用烧柴取暖了,取而代之的是烧掉堆积成山的马克,因为用这些纸币买回的木柴甚至还不如直接烧钱更持久。而德国儿童也开始用钞票搭积木玩,这样远比用纸币去买玩具便宜得多。那个年代,有德国人曾经拍过一个时长只有两分钟的默片小电影,片名就叫《通货膨胀》,形象地展现出通货膨胀的恶果。片中有几个片段让人印象深刻:一堆马克纸币,可以购买的物品不断闪回变换,从一辆轿车,到一台缝纫机,到一双皮鞋,到一瓶酒,直到半支燃着的香烟……另一个镜头,一位戴帽子的绅士买了一份报纸,看了一眼上面印的汇率,然后立马摘下帽子变身路边的乞丐。1923年底,有着金融天才之称的沙赫特临危受命出任德意志银行总裁。此时,德国马克已彻底失去所有人的信任,只能重新发行货币。沙赫特上任后立刻从两方面着手,一是寻求外国金融资本的支持,二是进行货币改革。沙赫特大量引入美国资本,与美、英、法等国就战争赔款问题进行磋商,达成共识,要想从德国获得战争赔款首先必须确保德国经济不至于崩盘。另一方面,德国用国有土地和房屋作为抵押,发行新的“租赁马克”取代极度滥发的旧马克,新、旧马克的兑换比率定为1∶1万亿。20年代末期,伴随美国经济大萧条的来临,美国在德国的投资大量撤走时,德国民众再次面临恶性通货膨胀的危机。
匈牙利曾创通胀世界纪录
有记录称,历史上最严重的通货膨胀是二战后的匈牙利。1946年匈牙利发行过金融史上面额最大的钞票,币值惊人,“1”后面有20个“0”,但神奇的是这张钞票拿在手上却看不到“0”。二战期间,匈牙利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成为苏德交战的主战场之一。据报道,战争几乎摧毁了匈牙利90%以上的工业基础。两次世界大战,匈牙利都追随德国成为战败国,不仅承受战争之痛,战后的赔偿又进一步打击了该国经济。一战后,作为战败国的匈牙利被迫接受《特里亚农条约》,其国土的70%多被瓜分,人口也从2000多万锐减到600多万。1927年政府发行新货币帕戈,最高面额纸币为50帕戈,该货币与黄金挂钩,一度成为欧洲大陆最稳定可靠的货币之一。但好景不长,没过几年好日子的匈牙利人又被德国裹挟着投入了二战。战败后,匈牙利的许多资源也被战胜国拿走以抵偿战争赔款。面对空空如也的国库和几近于无的税收,匈牙利政府除了加印钞票似乎别无他法。据记载,1945年7月时,匈牙利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总共有约250亿帕戈。半年后,这一数值就到了1.6万亿,5月达到65万亿,7月则达到不可思议的47万万亿……据美国卡托研究所的数据,当时匈牙利的通货膨胀率也达到人类有史以来最高值,为百分之1.36万万亿。用美元汇率更能说明问题,二战前的1941年,1美元约可以兑换5帕戈。到了1945年8月,1美元可兑换1300帕戈,当年底则上升到可以兑换10万帕戈。但与1946年相比,这仅算是“热身”。1946 年3月,美元与帕戈的汇率到了1∶175万,4月上升为1∶590亿,5月为42万亿,7月到达巅峰,460万亿帕戈才可以兑换1美元。无奈之下,匈牙利在货币单位上玩起了文字游戏,将最小币值单位从1帕戈直接变为百万帕戈,后来又出现了万亿帕戈为单位的钞票。而且,不同“币值”的钞票使用不同颜色印刷,百万帕戈的钞票为紫色,万亿帕戈的为蓝色。相传,当年的匈牙利人纷纷放弃了看面额,卖东西时,售货员干脆直接说买面包需要几张什么颜色的钞票。1946年匈牙利发行的一垓帕戈的纸币(垓:10的20次方),也成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大面值的钞票。相传当时匈牙利还印过十垓帕戈的钞票,但终未进入流通。这种一垓帕戈的钞票,后来还成了一些钱币爱好者的收藏。因为跟在“1”后面的“0”如果要印的话得有20个,数晕了也数不过来,所以当时的票面上干脆一个“0”都没印,而是用匈牙利语的数量单位代替,平行写出代表相乘的关系……恶性通货膨胀最严重的时期,许多匈牙利城市的人干脆不用纸币,直接拿着手头有用的物品到农村去换粮食,开启了“以物易物”的原始交易模式。最后,匈牙利政府无奈在1946年8月以新货币“福林”替代帕戈。当时,满大街都有被抛弃的帕戈纸币,给清洁工人带来不小的麻烦。
据记载,1989年阿根廷通货膨胀率达到5000%,1990年更是达到其历史新高——20000%。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阿根廷自1975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的通胀率都在300%以上。到了1985年,阿根廷政府无奈废除了旧货币比索,发行新货币奥斯特,但奥斯特也难以抵挡贬值大趋势,甚至在1990年前后爆出超高通胀率。因为高通胀和经济危机,许多阿根廷中产阶级在上世纪80年代又陷入贫困,因此那个年代也被称为阿根廷人“失去的十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大学,有一座“外国债务博物馆”,述说着阿根廷债务危机的历史。历史上的阿根廷曾经也是非常有钱。19世纪至20世纪初,其经济增长率和国民收入的增长水平甚至超过当时美国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当时流传着一种说法,如果在欧洲想要形容一个人有钱,人们会说他“富得像阿根廷人”。但后来,阿根廷却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从发达国家“跌落”回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体。1914年,巴拿马运河的开通称得上是一个外因,布宜诺斯艾利斯从此失去了国际重要贸易港口的地位,阿根廷在国际经济体系中逐渐被边缘化。阿根廷农牧业资源得天独厚,潘帕斯草原在克丘亚语中就是“没有树的大草原”之意,适合农耕放牧。然而,阿根廷过于依靠这种优势,反而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其经济发展,过于单一的农牧业经济结构成为其向现代工业化国家过渡的短板,阿根廷没能抓住机会及时完善自己的工业体系。此外,阿根廷20世纪比较动荡的政治局势,也未能给经济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据报道,阿根廷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不少于6次债务违约,造成外国投资者愈发失去信心,恶性循环……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曾经将阿根廷列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外的单独一类经济体。阿根廷的经济危机和通货膨胀也有自己的特色,即使在通胀率创纪录的1990年前后,一直飙升的往往是工业品的价格,农牧产品价格却往往比邻国便宜。中国国家历史又双叒叕上新啦!
《中国国家历史》邮局征订套装(征订代码:28-474)正在火热进行,一套四本,一次性拥有全年装!
识别下方小程序或点击下方“阅读原文”直接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