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北大张维迎:写父亲母亲·感动了无数人

北大张维迎:写父亲母亲·感动了无数人

公众号新闻

2868

9

·

线··


本文是张维迎老师为《回望:一个经济学家是如何长成的》一书写的序言。

本书是经济学家张维迎长成之路纪实,从经济学家视角看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态变迁:

在收入本书的大部分文章写成之前,我不曾想到会有这本书。我只是偶尔觉得自己心中有一股东西要流淌出来,流淌出来的,只是一篇篇文章,没想到它们会汇成涓涓小溪。
我生长于陕北黄土高原一个偏僻的小山村,19岁那年离开农村去西安上大学,读的是政治经济学专业,研究生毕业后到国家体改委工作,后来又去英国牛津大学读博士,1994年回国后到北京大学任教至今。

现在大家称我为“经济学家”,但在很长的时间里,我并没有意识到我的经济学与我的农村背景有什么关系。我的一些朋友和熟人甚至怀疑我不是从农村走出来的。

有一次,一位朋友问:“你真的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吗?”

我说:“是啊,你为什么问这个?”

他说:“农村可以出作家,但不大可能出经济学家。”

▲张维迎与父亲在田间劳作

2008年五月初三,我母亲过世了。母亲目不识丁,但一生最敬重的是教书的先生。在她心目中,“老师”是非常神圣的称呼。这或许对我的职业选择产生过潜移默化的影响。

母亲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活眉眼树活皮”,我觉得这句话是对经济学家讲的“声誉机制”的最好概括。

母亲过世后,我写了《我的母亲》一文,没想到这篇不到6000字的文章,感动了无数人,包括普通读者,也包括我的经济学同人。

好友杨利川说:“这篇文章是张维迎的道德情操论。”

“如果说,一个经济学家的理论的真诚出于他的朴素的感情,出于对基层民众的热爱,出于他的人文理念,也许很多人不信,但你真的是这样。”

我写母亲的文章,不仅是出于对她的怀念,也是想表达一份歉疚。母亲活着的时候,我很少陪伴她。她给我的很多,我给她的很少。

母亲去世的前一天,我本来是可以回去的,但因为当天要谈一笔给光华管理学院的大额捐款,我把工作放在她之前,就推迟了一天回去,结果没能见上她最后一面。这是我终生的遗憾。遗憾,是因为决策失误。决策之所以失误,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经常搞不清楚不同事情的轻重缓急。

没有了母亲,我把对父母的爱全部集中于父亲一个人身上。从此之后,每年春节,我都会和父亲一起过。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回去看看他,也曾几次带他出去旅游,最远到过新西兰的南岛。

与父亲接触的时间越长,我对他的爱越深。我觉得父亲是有大智慧的人,如果能识几个字,一定会有大出息。他不识字,对我最大的好处是,他不知道我在写些什么,也就少了些担惊受怕。

父亲从小爱栽树。回想起来,我在经济学文章中讲的一些经济学寓言和人生哲理都与他的树有关。他曾给我讲过一个“吹湖”的故事,我从中悟出治学之道是“功到自然成”。去年十月初一,是父亲九十大寿,我写了
《父亲九十》一文,讲了父亲对我成长的影响。


母亲去世后,我回老家的次数多了,与小时候的发小和朋友见面也多了。

有一次,霍玉平到我家聊天,聊的过程中,我发现他不时咳嗽,我问他是不是得了什么病,他说是当油漆工(画匠)时间长了,可能油漆中毒了。

玉平是我小时候最要好的朋友。他一生坎坷,让我难以释怀。他有艺术天赋,本有希望成为一个画家,但命运让他只能当一个油漆工。我如果没有考上大学,命运可能还不如他,因为我连油漆工的手艺也没有。

他因超生,家里的门窗被撬,颠簸流离,让我开始反思计划生育政策,对哈耶克讲的“致命的自负”的危害有了更深的体会。《发小玉平》一文,讲的既是玉平个人的命运,也是我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霍东征上小学时与我同桌,我是班里的尖子生,他是学习成绩最差的学生,但我们俩人关系要好。几年前他当了村主任,让我对他刮目相看。我发现他是一位很有企业家精神的村主任,而企业家精神是我过去几十年研究的主题。

他自己贴钱为村民干事,很让我感动,我就写了《村主任霍东征》一文。没想到这篇文章还帮了他的忙,让他梦想成真,我也有了更多的机会参与家乡建设。

霍东征

我的成长过程得到许多人的帮助,我作为经济学家的所思所想受到很多人的影响,虽然这种影响可能是潜移默化的,甚至难以言说。

在这些人中,有我的中学老师、大学同学,也有我在农村时的父母官,还有我工作后结交的朋友。其中有些人不时在我的脑海里浮现,我忍不住就把他们的故事写了下来,这就有了《时雨春风李务滋》《同学田丰》《公社书记曹志勤》《命运多舛刘佑成》《非典型官员王六》以及《挂面书记和柳青文学收藏家》等文章。

我与田丰在我家老窑洞前合影

曹志勤在榆林医学专修学院开学典礼上讲话

我与王六、冯仑在大柳塔煤矿(2003年)

当然,我能走上经济学研究之路,最重要的是我遇到了几位杰出的导师,特别是西北大学的何炼成老师和英国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詹姆斯·莫里斯教授。他们不仅教给了我经济学知识,而且培养了我的治学精神。

杨小凯先生虽然不是我的正式导师,但他与我亦师亦友,给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我的经济学观点深受他的影响。

可以肯定,没有他们,我肯定不会是今天的样子。我写他们,既是出于对他们的感谢,也是邀请他们继续激励我、监督我,虽然他们三人都已入天堂。

与何炼成老师合影

如果说现在的我是一幅画,或明或暗,或深或浅,19年的农村生活就是画的底色。没有这种底色,我将不是我。

如果说我现在是一棵树,根就深深扎在陕北的黄土地中,这块土地虽然贫瘠干燥,但我一直能从中汲取营养,因为我的根很深。没有了根,我将会枯萎。《我的中学岁月》和《我所经历的三次工业革命》有助于读者理解这一点。

小时候我做梦也想不到自己会成为一名经济学家,但现在人们都说我是一名经济学家,并且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所以说,人生是一连串的偶然。至于偶然中是否包含着必然,我不知道。真的不知道。

这本书讲的是土壤的故事、园丁的故事,不是树的故事。

张维迎
2022年7月

附文

《我的母亲》

文:张维迎

(母亲遗照。冯东旭摄。)

 

母亲走了,永远地走了。


时间是2008年农历五月初三下午2点50分,离端午节还有两天,离她老人家七十三岁生日还有整整半年。母亲早走了两个多小时,没有让我见她最后一面。此为我终身遗憾。


母亲去世几天前姐姐与我通电话,说母亲已不愿意下炕,但病情与之前相比并没有显著恶化。姐姐问我什么时间可以回去一趟,我说学期很快就结束了,结束了我就回去。


因为家乡的窑洞里收不到移动信号,姐姐打电话必须站在院子里,我也就没有办法与母亲说几句话。我本以为她还有一段时间的人间生活,一定会等我回去。但她,没有等。


母亲在临终前也没有催我回去。只是在她去世的前一天,清晨5点,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希望我回去一下,我突然预感到母亲真的快要走了。因为这一天工作上已经有些安排,晚上还要主持一个重要讲座,我问姐姐第二天回去是否可以,姐姐说不急,晚一两天没关系。


我取消了之后几天的工作安排,第二天早晨七点开车从北京出发,下午5点到家。一下车,周围气氛凝重,弟弟低声对我说:你回来晚了。我就这样失去了最疼我爱我的母亲。


母亲对自己的离去是有预感的。去世几天前她曾对父亲说,看来她熬不过去了,等过几天老院子的大门修好了,吃了合吉(龙)糕,她就走。她在这个院子里生活了几十年,含辛茹苦把儿女拉扯大,希望在她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看到修缮一新的大门。


她还嘱咐父亲把土院子用水泥硬化一下,这样下雨天走起来就不会泥泞。这也是她一贯爱好(美)的表现。


但母亲早走了四天,没有看到新修的大门,没有等到吃合吉糕。


我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走得这么急,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也没有留下什么遗言,但我清楚,她临终前没有催我回去见她一面的原因:怕耽误我的工作。在母亲的心目中,没有什么事情比她儿子的工作更重要了。


她几次到北京看病,来时就不很情愿,来了没有几天就嚷着要回去。她的理由很简单,一是心疼花我的钱,二是怕耽误我的事。为了安抚她,我常常不得不把很贵的药说得很便宜。即使这样,她仍然唠叨我赚几个钱也很不容易,不应该在她身上花这么多。


有一次我生气了,脱口而出:你再唠叨我就把钱都烧了!母亲流泪了,她觉得说这样的话不吉利。这令我内疚不已。


母亲没有文化,没有办法理解我现在做的事情,但她知道我很忙,忙的是“大事”。我无须向她解释什么,无论每次回家看她,还是在她北京住院期间去病房探望她,来去匆匆,她看得出来。


住院期间每次与她告别时,我说:“妈,我走了”,她总是一句话:你忙你的去吧,不要担心我。她从来不问我在忙些什么。即使我一天都没顾上去病房,她也不会叫我过去。


母亲不是不想我。


事实上,她非常希望我一直在她的身边。只要我在她身边,她的情绪就显得好些。但她不想耽误我的事。只是在住院的最后几天,她有点反常。


有一天早晨5点不到,她就让姐姐打电话要我过去。我赶快起床去病房,她说她很难受,如果不是怕我分心,真想放声大哭。她说要马上出院,回村里去。


我哄她说,再治几天就好了。当天上午9点我有课,8点半与她告别时,她问:你为什么那么忙?就不能多待一会吗?母亲的反常给我一种不祥的征兆。

 

母亲走了,留给我的只有思念。她是一位普普通通的农村女性,目不识丁,但在我们儿女的心目中,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母亲。

 

母亲十七岁时与父亲结婚,生过八个孩子,其中三个幼年夭折,长大成人的有我们兄弟姐妹五人:姐姐、我、两个妹妹、一个弟弟。与天下所有的母亲一样,母亲爱她的每一个孩子,她把她所有的爱给了我们。


 (1980年春节全家合影。田丰 摄。)

 

母亲没有自己的事业,她唯一的事业就是儿女。她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儿女。


在那个生活困难的年代,把五个孩子拉扯大本身就不容易。但母亲吃苦耐劳,勤俭持家,无论生活多么艰难,总是想办法让儿女吃饱肚子,穿得干干净净,在人前体体面面。村内老小都夸奖她是一个会过日子的人。


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母亲与村里同龄妇女一起做针线活的时候,喜欢唱当地的山曲,那一曲优美动听的《兰花花》我至今还记忆犹新。但自我上小学后,再没有听到过母亲的歌声。


她不唱了,可能是看到儿子大了有些不好意思,也可能是生活的艰辛使她失去了唱歌的兴趣。


为了儿女的成长,母亲吃过太多的苦,受了太多的委屈。


记得有一年春天,青黄不接,父亲因为是党员不能搞“投机倒把”,解决吃饭问题的责任就落在母亲身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母亲起身离开家,天蒙蒙亮的时候背回了一斗高粱。这一斗高粱是她用还长在地里的小麦青苗从邻村换来的,比价是1:1.1,即春天借一斗高粱,夏天还一斗一升小麦。她为此爬山下沟,摸黑走了近十华里的路。


那是一条到了晚上连男人也不愿走的路。


父亲在修国防公路和引(黄河)水上塬工程领工期间,母亲虽然身体不好,但必须干男人们才干的苦力。担水送粪,掏地背庄稼,修梯田打坝堰,没有她没做过的农活。


家里人口多劳动力少,为了多挣几个工分,少欠一些粮钱,母亲承包了为生产队饲养四头牲口(毛驴)的任务。这四头毛驴是生产队最重要的生产工具,耕地、运输全靠它们,必须精心照料。


农忙季节,母亲白天上山干活,收工后铡草拌料,夜里还要起来四五次为牲口添加饲料,睡眠时间很少。


我当时不懂事,母亲和姐姐没明没夜地干活,而我总是帮着别人家干活,不管自己家的事情,好像我是母亲为别人家生的儿子。但母亲从来没有责备我。


父亲回家后有时会为此训斥我,但母亲总是护着我。她说,只要别人说我好她就称心如意。每当想起这些,我心里就不是滋味。


母亲是个心地善良,又热情好客的人。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一年难得吃上几顿白面,但家里来了客人,母亲总是以最好的饭菜招待。所以上面来的干部派饭时,都喜欢被派到我家。即使因“犯错误”被“下放”到村里的干部,母亲也热情招待。


1974年村来了十几个插队知青,母亲觉得他们可怜,逢年过节家里吃一顿像样的饭,她总是请他们一起来吃。而且,越是家庭困难的知青,她越疼爱,越照顾。


母亲入土时,有七个当年的知青驱车几百里来为她送行。


(与专程前来参加母亲葬礼的几位当年的知青合影。冯东旭摄。)

 

母亲好面子、重名节,请客送礼,从来都做得很大方,生怕别人说自己小气。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人活眉眼(脸面)树活皮,不要眉眼剥树皮”。为了生计和供儿女上学,家里不时得向别人借钱,但一旦家里有欠债,母亲就难以入眠,总是催父亲尽快想办法还债。


为了还债,母亲曾两次决定卖掉她结婚时陪嫁过来的旧衣柜,这是当时家里唯一值钱的东西。只是因为我和弟弟的阻挠,这个衣柜才没有卖成,得以保存至今。


第一次,是我的泪水感化了买衣柜的人,不忍心把它搬走。


第二次,是弟弟用擀面杖赶走了买衣柜的人。但母亲几次成功地迫使父亲卖掉还没有长大成材的树木,而只要晚卖两三年,就能卖出高得多得价格。


母亲还变卖了她结婚时戴的一对银手镯。那是她唯一的饰物。


从我们一懂事起,母亲就教育我们与人为善,做诚实正直的人,不干偷鸡摸狗的事,不要沾别人的便宜,也不能沾公家的便宜。


人民公社吃大锅饭时期,生产队的粮食就放在我们家,但母亲没有多吃一粒。所以村里人都知道,公家的东西放到我们家最安全。


“文革”初期村里乱得没人管,许多小孩子成群结伙,砍集体的树木背回家当柴烧,但母亲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干这样的事情。而当我把自家的萝卜和梨拿去喂学校的兔子时,她不仅不责备,而且引以自豪。


小学一年级时,当听说我把拣到的一把裁纸刀交给老师,受到表扬时,母亲还专门为我做了一顿好吃的奖励我。


由于母亲的言传身教,我们兄弟姐妹五人从小就在村内老小中有很好的口碑。我十一岁时就成为全公社的“好人好事标兵”,被挑选出在三级干部会议上给几百人讲自己的“先进事迹”。


母亲心直口快,不会对别人耍心眼,不搬弄是非,不在背地里说别人的坏话,也不妒忌别人。每当别人家有什么好消息,她总是很高兴。所以村内老小都喜欢她。


母亲不记仇,但谁对她有恩,她会牢记一生,有恩必报。

 

母亲目不识丁,但格外敬重读书人。读书人中,母亲最敬重的是教书的先生。


记得小学二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将同班一位同学的恶作剧错怪于我,打了我一巴掌,有同学将此事告诉了母亲,母亲说:老师打学生,天经地义!


村里小学的教师,都受过母亲的热情招待。这并不是因为她想让老师照顾我们兄弟姐妹。即使在我们都长大成人,村小学里不再有自己的孩子读书,母亲仍然是这样一如既往地对待老师。


在北大校医院住院时,护士和医生有时尊称她“薛老师”,她很不自在,几次与我提及此事,因为在她心目中,“老师”是非常神圣的称呼,不可用于她这样目不识丁的普通人。


母亲对我们管教甚严,但并不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儿女。


十七岁我高中毕业后回村务农,同公社一个生产大队要聘请一位民办教员,选中了我,每月40元的报酬,这在当时相当于一个公社正式干部的工资。父母非常想让我去,除了经济原因,还怕我干农活太受罪。但我当时一心想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不愿去。对方派人到我家请,父母把铺盖也准备好了,还请来人吃了一顿饭,但临行前,母亲见我眼泪汪汪,就对父亲讲,孩子不想去,就别去了吧。父亲也就顺了我心愿。但后来看到我在农村受苦时,母亲又后悔当时没有强逼我去教书。


母亲为儿女操尽了心,但从不愿意儿女为她操心。在我上大学期间,母亲有一次去赶集,从拖拉机上摔下来,在炕上躺了两个多月,但她一直不让家里人写信告诉我。在过去几年里,她身体不好,但我打电话问她时,她总是说自己很好,要我别担心。

 

五个孩子中,母亲对我最疼爱。她对我的偏爱是那么理直气壮和不加掩饰,姐姐妹妹弟弟们好像从来就没有产生过任何妒忌之心。


母亲最疼爱我的一个原因是我是家中的长子。母亲有着非常浓厚的重男轻女思想,在她心目中,儿子永远比女儿重要。所以,当我到学龄时,她让我上学,而比我大两岁的姐姐则因为要帮助她做家务活、照料妹妹,延缓了学业。


小妹妹曾开玩笑说:妈妈总是把最好吃的东西留给儿子,最难做的事情留给女儿。这话一点不假。弟弟与我相差十一岁,当他出生时,我在母亲心目中的地位已是牢不可破,之后也一直享受着先出生的优势。


母亲最疼爱我的另一个原因是,从小到大,我的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她总是听到别人夸奖我,觉得我为她争了脸面,让她脸上有光。我考试后拿回的奖状,她总是整整齐齐地贴在墙上。但母亲自己从不在别人面前夸奖我,因为在她看来,儿子是别人夸的,不是自己夸的。


小时候我嘴馋,经常会偷吃母亲为喂养幼小的妹妹准备的馒头饼子(当时买不起奶粉),母亲即使知道了,也不闻不问,好像这里面本来就有我的一份。而每次家里来客人吃饭,母亲总是多做一份,让我陪客人一起吃。所以,我特别喜欢家里来客人。姐姐和妹妹从来没有享受过这样的待遇。


母亲是个坚强的人,但为我流过不少眼泪。


记得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有一天中午放学回家没有饭吃,母亲说,孩子你如果实在太饿,就去自留地摘几个嫩南瓜,妈给你煮煮吧。摘完南瓜回家的路上,天下起了雨,我滑倒了,一篮子嫩南瓜满坡乱滚,小腿上被石棱刺了一个两寸长的口子,流血不止,白生生的骨头也露了出来。


母亲哭了,哭得那么伤心。这个伤疤至今留在我的腿上,成为永久的纪念。


我十三岁那年的暑假,因为生计所迫,母亲很不情愿地同意我到六十里外的引水工程打工,干的活是凿石放炮,非常危险,常有工伤事故发生。我走时母亲泪流满面,一个月后我平安回来,母亲又哭了。她哭,不仅是因为高兴,更是因为心疼。


自幼母亲就对我充满信心,对我的前途好像比我自己更有预感。听说在我两三岁的时候,村里来过一位算命先生,一见到我就对母亲说,这孩子长大一定有出息,至少当个县长。算命先生或许只是讨好她,但母亲却很当真---或者说很愿意当真,一直把这句话记在心上。所以无论家里生活多么拮据,她一心供我上学。而且常对我讲,我上到哪里,他们就供到哪里。


我读初中时,有一次在去学校的路上,我们一起步行的几个孩子爬上一辆过路的拖拉机,其他孩子因为有熟人说情,坐上走了,而我被开拖拉机的人拉下来。晚上回家后我伤心地哭了,向母亲诉说了自己的委屈。母亲说,孩子,别哭,咱不坐拖拉机,以后坐小卧车。


记得考大学那年,母亲对我说,你一定能考上。


正月十五过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都发过了,很快大学也开学了,我自己已经彻底绝望,开始上山干活。母亲曾为我上大学时酬人留了一些萝卜和软糜子,我建议卖了,还上欠生产队的粮钱,但母亲就是不卖,说还要为我上大学准备着。


后来扩招,我真的收到了西北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母亲高兴得流泪了。母亲是对的。如果没有母亲的预感和耐心,家里不可能在农历三月中旬还能招待全村人吃上一顿米糕烩菜。


大学四年期间,每次假期回家,我都用省下的助学金买一袋子白面、一箱子挂面带回去,希望改善一下父母的生活。但母亲总是用来改善我的生活,在我在家期间用各种方式把我带回来的白面和挂面吃完。


自十九岁那年上大学之后的三十年里,我与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很少。但她时时刻刻都在挂念着我。每次回家看父母,我都不敢事先告诉母亲。因为告诉了她,她就会几天几夜睡不着觉等待着我回来。我到家了,她高兴得睡不着。我走后,她又想念得几天睡不着。为享受见到儿子的快乐,母亲以牺牲睡眠为代价。

 

母亲五十岁前,家道贫困,为养育儿女,省吃俭用,吃不上自己想吃的东西。在生命的最后十年,儿女都长大了,本来不愁吃不愁穿,但因为有糖尿病,不能吃她喜欢吃的东西。父亲说,母亲没有“吃禄”。


母亲脾气不好,爱着急,当受到不公正对待时,她心里就会憋着一肚子气,久而久之,就憋出了病。母亲的病,与她的性格有关。


母亲活了七十三岁,我没有给她祝过寿。但我知道,她不会抱怨。


母亲在世时,我总觉得自己尽了孝心,但她走了之后,我突然觉得有太多的遗憾。如果当时把手头的事情推掉,多陪陪她老人家,会少一些遗憾。当然,我知道,如果我那样做,母亲会更加不安。

 

农历五月十一上午,按照老家传统的习俗,母亲入土为安了。开春以来,家乡久旱无雨,土豆和谷子都过了播种季节,因为缺雨,不能下种。但母亲刚刚入土,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连降三天,行路也难。


村里人说,母亲积了德,老天爷在为她哭泣!

(母亲下葬后,发小们步行送我去十里外的地方坐车。肩上扛着行李的是霍东征,右侧露着半个身子的是霍玉平。冯东旭摄。)

 

(初稿于2008年6月8日晚;修改于2008年6月18日晚。全文曾发表于《英才》杂志2007年第7期,缩写版曾发表于《中华读书报》2008年7月9日。本次发表时,作者做了文字修订。)



  


告别谢莉斯的绝唱 也带走了那个时代....

| 

·...

| 49

1·2 

| ···


MIT 

 50

|

 





穿访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父亲母亲相隔两个月去世,这个冬天太多伤感 | 二湘空间越是市场遭遇挑战的时刻,越需要读张维迎张维迎:点背不能怪社会王尔德最治愈的10句话,渡了无数人欧洲15船游+自由行-6 Valencia-瓦伦西亚毛泽东说错误常常是正确的先导天花板的高度决定于组织度60岁快递员猝死,揭开了无数人的伤疤...​张维迎:市场错了,还是市场理论错了?经济学家张维迎:如果天黑就出发,越走天越亮,谁都会有信心张维迎:市场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这关乎我们未来的命运张维迎大胆研判:用“三驾马车”来分析中国经济,大错特错!张维迎:价值观冲突与飞艇事业的毁灭张维迎:大清挨揍的主要原因张维迎:好企业与坏企业5%的差距究竟在哪里?张维迎:用三驾马车理论分析经济问题,基本上不会带来好日子张维迎:什么是真正的市场经济?张维迎:我的幸运是托中国市场化改革开放的福绿研院日报 | 张维迎:优秀企业家不是为了赚钱,而是有超越利润的目标《人生便利店》最经典的7句话,渡了无数人河南小夫妻开了家“无声”火锅店,12年只聘用聋哑人,沸腾的梦想治愈了无数人张维迎对经济的最新研判,太犀利了!(字字珠玑,删前速看)雪天遐思反馈回顾 2 | 一张救了无数人的经方:附新版预防方太感动了,感动到标题都取不出了!杨绛最经典的6句话,渡了无数人张维迎:创新无禁区张维迎:企业家可以培养吗?张维迎:只有最具创造力的人愿意做生意,经济发展才有希望限时领 | 豆瓣9.6分纪录片《克拉克森的农场》,治愈了无数人又一次让我热爱生活了...张维迎:保护权利事关国之兴衰看这样的直播很享受——观念的力量:张维迎关于市场经济最重要的四个洞见张维迎:强化企业家信心,首先要营造企业家具有自主决策权的大环境张维迎对话吴晓滨:中国企业家要从套利转向创新|《财经》年度对话2022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