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我永远不想在热搜上见到他

我永远不想在热搜上见到他

电视剧

有一类视频,每每看到,都让人心惊又心堵。

一群女生在天台扇了一位女生54下耳光。

不仅如此,还拳打脚踢,将啤酒淋在对方头上。


13岁的女孩被多人掌掴,施暴者虽然是社会人士,但看着年龄也小。


与上述两桩性质相似的少年犯罪案件,不在少数——

#小学女生3分钟被狂扇54个耳光#
#江西13岁女孩被多人掌掴#
#小学女生校内遭4名男生侵害#


每次曝出,“少年之恶”就要被重提一次。

关于少年犯这个特殊群体,我们究竟了解多少?

孩子犯罪,究竟是人性的劣根性作祟,还是家庭环境使然?

我们应该如何避免这样的事一再发生,换言之,如何才能消除、制止孩子作恶?

这些问题,都是这部韩剧想探讨的——

《少年法庭》
 
(以下内容涉及剧透)
孩子作恶,能有多可怕

《少年法庭》讲述的是,对少年犯厌恶至极的沈恩锡(金惠秀 饰),任少年法庭刑事合议部法官期间,处理一系列少年犯罪案件的故事。

别以为孩子永远与作恶无关,再坏也坏不到哪里去。

《少年法庭》第一个案件,就直白告诉你:

孩子犯罪,能有多可怕。

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满身血迹,精神恍惚,跑到警察局自首,说自己把一个八岁的小学生勒死在家里,并用斧头分尸。


手段残忍,又是陌生人犯罪,这一事件立马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


更令人头皮发麻的,是这个嫌疑犯少年在法庭上的两个表现:

第一个是,他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轻松地问法官:

我听说年纪未满14岁的话
就算杀人也不用入狱
那是真的吗?


韩国《少年法》规定,未满14岁的触法少年未达到刑事责任年龄,不以犯罪论处。


第二个是,他的笑。

在谈起如何抓到那个无辜孩童,如何把他勒死时,白成友如同在讲一个笑话,笑得前俯后仰,喘不过气。


一个才13岁的少年,残酷冷血到如此地步,甚至,把用来保护未成年的法律条规,当成自己逃脱罪责的正当理由。

任意一点,都是给我们的当头一棒。

然而,这个案件并没有那么简单。

随着调查深入,法官沈恩熙发现,白成友并不是真正的凶手,他只是替人顶罪,利用13岁的年龄之便,帮凶手逃过处罚。

真正的凶手是谁?

一个16岁的女孩韩恩熙。



她的残忍程度,并不比白成友低,她把小孩肢解之后,面对满地血污兴奋得手舞足蹈。



当真相被发现,钻空子的计划最终破灭。

得知被判刑20年时,亲手杀害幼童的韩恩熙并没有一丝悔意,她发疯辱骂法官和家里为她配置的豪华律师团。


《少年法庭》的第一个案件,揭开了少年犯的共同特点:

幼稚、自私、对他人的生命毫不在意。

借着法律保护之便,逞恶行凶。

犯罪后,他们甚至毫不恐惧,没有一点负罪感。

在另一个案件中,一群少年,同时欺负两个同龄的孩子。

一边利用裸照威胁一名少女,一边霸凌已改邪归正的少年犯郭道皙。


为寻求刺激,他们威胁郭道皙,在无证驾驶的情况下,搭载少女上路,结果发生车祸,撞死了一个无辜的快递员。

死了的快递员,妻子怀孕待产。

但罪犯郭道皙,也是被集体霸凌的受害者。


而真正的罪魁祸首,这群霸凌者,却丝毫没有因为自己恶行,感到自责。

更令人脊背发寒的是。

为博取法官同情、得到轻判,他们假意悲伤。


逃脱罪责后,却像打赢一场比赛一样,在法庭上欢呼。

完全意识不到自己对他人的伤害,只顾庆幸逃脱法律的制裁。


他们知道自己在作恶吗?

他们当然知道,只不过不在乎罢了。

他们只在乎,自己能不能尽情享受犯罪时的快感,能不能逃过法律的制裁,保全自身。

于这些残酷冷漠、自私自利的孩子而言,犯罪只是一场游戏。

除了这两例,在这部剧里还有各种各样的少年案件:

集体舞弊案、性交易案、集体霸凌案、集体性侵案……

这些案件,犯罪手法不同,犯罪后果、判决轻重也不一。

但相同的一点是——

其罪恶程度,都超出了“孩子”这个形象。

它打破了我们对孩子是永远天真、善良的错觉。

把一个赤裸裸的现实抛到大众面前。

原来,未成年人的恶,并不比成人少几分。
少年之恶,从何而来

虽然这些孩子看起来残忍、麻木、无知,似乎从一出生就携带着人性之恶。

但其实,孩子的恶,绝不是生来就有的。

绝大多数的少年犯罪,都是环境造成。


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家庭。

轻微的,是父母的疏于管教。

比如第一个案件,碎尸案的罪犯白成友的母亲。

儿子犯下这么严重的恶行,她却因为工作,庭审结束才匆匆赶来。


甚至,赶来法院后,问庭审法官沈恩锡的一句话是:

“新闻报道说他不用被判刑,我们成友还要在分类审查院待多久?”

说的话比孩子犯错在学校受罚还轻飘。


她只在乎自己儿子是否受罚,不在乎别人的孩子失去了生命。

不是法官提醒,她都不曾意识到,那个孩子,就死在自己家里。


母亲就算不作恶,但如此漠视他人生命,对孩子的管教如此疏忽。

在这样教育下长大的孩子,会产生“杀人只是开玩笑”、轻易为他人顶罪,不足为奇。

家庭问题中,比疏忽更严重的,是缺席。

第一个案件里的真凶韩睿恩,就成长在一个父母缺席的家庭里。

从女儿被抓,到案件结束被判刑,她的父母都不曾出现。


韩睿恩杀人的原因,除了法庭上医生所说的,因心理疾病引起的严重报复心理之外。

最关键的是,嫉妒。

被杀害的小朋友,死前跟她借手机时说的是,“想打电话给妈妈”。


这对缺少父母关爱的她,是一种刺激,对拥有亲情的孩子,她嫉妒到心理扭曲。

剧中,因家庭原因犯罪的青少年不少。

除了父母纵容、缺席之外。

对孩子伤害更大的,是抛弃。

青少年恢复中心集体霸凌案里的崔瑛娜,是一个因性交易被判罚的,典型的不良少女。

青少年恢复中心,是让那些犯了罪,但罪不致判刑的少年犯,以家庭式教育的形式,接受集体管教和照顾。

在这样的地方接受惩罚的崔瑛娜,却在中心发动对他人的霸凌。

手段狠辣,受到其他女孩挑衅,一出手就把她的腿打断。


当所有女孩逃出教育中心,跑到首尔时,为了赚钱,她逼着这群平日里同吃同住的女孩们去卖淫。

这么一个无可救药的女孩,却不是完全冷血。

她最在乎的是她的母亲。

当她听说妈妈得了重病,急忙忙赶去妈妈家里时,却发现,母亲非但没生病,而且还组建了新家庭。

只是,抛弃了她而已。

不想认她的母亲,在看到女儿被自己的新伴侣拳打脚踢时,没有出手阻拦,仅仅是,别过头去不看。


这些被忽视、被抛弃,无人在意的孩子,不知道以什么样的方式,能消化这种冷漠和孤独,重获父母的关爱与呵护。

于是,犯罪、自伤,成了他们所能想到的,让父母心疼、引起他们关注的唯一方式。

就像剧里所说,被家庭伤害的孩子往往有自虐倾向。

他们希望自虐所带来的痛苦,也能对父母造成伤害,他们想引起注意,想传达自己的痛苦。

而且,这些伤害,都成了他们一辈子都无法摆脱的阴影。


尤其是遭受家庭暴力的孩子。

女孩徐有俐,长期被游手好闲的父亲家暴,索要钱财。

为了不被打,她成了性交易者,靠出卖身体赚钱,可还是无法完全躲避父亲的暴行。

就因为一次要钱没要到,这个所谓的父亲,把她打成了重伤。

徐有俐的绝望来自于,施暴者是她最亲近的人,她永远躲不掉,也不知道如何反抗。

她的奶奶只会劝她多忍让。


可,以管教之名实施的暴力,真的不违法吗?

剧中借女主沈恩熙的口,清清楚楚地告诉困于家暴的孩子和制造暴力的家长们:

这不是管教,这是暴力行为。


并且,家暴给孩子们造成的心理创伤,是会伴随一生的。

遭受家庭暴力伤害的孩子们
在受害之后就不会再长大了
即使过了十年、二十年
那也只是时间流逝而已
他们会被独自囚禁在过去的日子里


最糟糕的是,恶劣的原生家庭,不仅给孩子们带去永不痊愈的心理创伤。

更会把他们推向犯罪。

当青少年的生活失去了父母的照顾与教育,为了活下去,他们可能会变成小偷、抢劫犯、性交易的未成年少女。

这是他们唯一能赚钱的方法,因为谋生而犯罪。


忽视孩子恶行,造成孩子痛苦的大人,是造成孩子作恶的幕后黑手。

孩子不是生来就是恶人。

亲人的纵容、忽视、抛弃、虐待,才是恶的源头。

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少年犯?

《少年法庭》不仅揭示出赤裸裸的少年之恶,与恶的源头之外。

更尖锐的是,探讨了对待少年犯的态度。

韩国《少年法》主张的是“保护为主,刑法为辅”。

对待少年犯,法律是以保护的态度,矫正孩子们的品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而不是惩罚。


可对于《少年法》“保护”主旨,不少民众持反对态度。

剧中群众多次游行,要求废止、重新修订《少年法》。


他们认为《少年法》并不合理,一些青少年犯罪行为十分恶劣,《少年法》的惩罚力度不足以让他们收敛恶行。


这其实是两种观点的碰撞。

一方站在少年犯的角度,认为法律应该保护青少年。

另一方,认为应该加重刑罚,严惩青少年,这样才能使少年犯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哪一种才是对的?

剧中没有给出明确的答案。

而是从各占一方的男女主,对待少年犯的不同态度,处理案件的不同方式上去探讨,哪种才能真正扑灭少年的恶。

女主沈恩锡,判决案件往往站在受害者的角度。

她对少年犯厌恶至极,认为少年犯本性是恶,应该严判。

而男主车泰柱(金武烈 饰),却总是为少年犯考虑,希望年少时犯的错,不影响到他们的人生。

两位主角看法不同,对待少年犯的态度也不尽相同。

沈恩锡新到任时,参加了一场承办法官与服刑机构孩子的聚餐。

饭桌上,车泰柱一个个关心问候孩子们,沈恩锡在一旁无动于衷。


他们聚餐中的一位女生,被其它顾客指认偷了钱包。


被指偷东西的少女不停辩驳,沈恩锡看僵持不下,直接提出报警。

车泰柱劝她,女孩几小时前才离开机构。


沈恩锡听到后,说道:“才离开短短几个小时,竟敢再犯。”


一个憎恶少年犯们一犯再犯、屡教不改的行为,不相信他们的解释。


一个对少年犯共情,认为不应该在大庭广众之下指责对方,应该考虑对方感受,“孩子们也有人格与人权”。
 

两人各执己见,谁都没法说服谁。

对待每个案件,他们也各自秉持着自己的原则。

车泰柱从少年犯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他认为法庭是孩子们的最后一道防线,不能让孩子们因法庭的失职而受害。


而沈恩锡考虑的是受害者家人的心情。

她认为法院应该揭露真相,对犯罪少年严惩,避免更多人受到伤害。


他们之所以抱持不同立场,其实与各自的经历有关。

车泰柱,是少年犯出身。

幼时他遭到父亲家暴。

逆来顺受过。


也反抗过。

他的反抗方式是,弑父。


但他长大后,并没有走上歧路,反而在法官的引导下,改过自新,进入少年法庭,成为了一名少年法官。


曾是少年犯的他,更加懂得被逼上歧路并不是少年们所愿,但一旦犯了错,改正的路有多艰辛。

他努力当上少年法官,也是因为法官是唯一一个可以给予少年犯机会的人。


而沈恩锡,她对少年犯厌恶,则是因为她的儿子。

多年前,沈恩锡的孩子被两个小孩从高空抛下的砖块砸到,失去生命。


这本是一个意外。

可犯事小孩对生命的不以为意,是她对少年犯厌恶到极致的原因。

当年,庭审法官仅用三分钟,就处理完沈恩锡儿子被杀案。

结果,这两个小孩根本意识不到侵害一条生命的严重性,反而为自己脱罪窃喜。



她因为失去孩子的伤痛,选择成为少年法官,希望用最严厉的刑法惩罚少年犯,让他们知错。


沈恩锡和车泰柱,对待少年犯罪秉持的原则不同,探讨根源在于——

究竟是引导,还是严惩,才能真正让人弃恶从善。

剧中最后一案,给出了答案。

多年后,当年砸死沈恩锡儿子的两名少年,因为将法律对青少年的保护当作行恶的武器,犯下了更大的罪。

他们加入了犯罪团伙,涉嫌集体性侵,侵害了无数的无辜女孩,还拍下视频,逼他们去卖淫,变成一条产业链。


他们不在意受害者的人生轨迹是否因此偏移,痛苦是否绵长,生命是否消逝,亲人是否悲痛。

被侵犯的少女却要因舆论躲藏,因他人犯下的恶果羞耻。


对犯罪孩子的宽容,或许是对更大的恶的纵容。

因为宽容,没有教会他们为人的底线。

也教不会他们,如何尊重生命,意识到法律的边界。

说到底,不论宽恕还是严惩,都是为了少年犯罪能越来越少,都是希望能用有效的方法,让他们从善。

对待“善”可以加以引导,对待恶的少年犯,我们又能做什么?

这部剧也给出了答案:

唯有让他们付出惨痛的代价,使他们感到痛,他们才能由己及人,感知别人的痛。

我们得告诉他们法律有多么可怕
我们必须教育他们
要是伤害别人
就必须付出多惨痛的代价


犯了罪就要接受惩罚,这才是答案。

社会当然允许欲望存在,可欲望、恶念一旦超出界限,犯罪者年龄再小,也不应被轻易原谅、放过。

“自由一定是要受到限制的,否则自由就会成为放纵。”


青春是希望。

可腐坏掉的青春,却是毒瘤。

别让孩子的青春,成为毒瘤
↘↘↘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精读俱乐部 | 你是我永远的奇迹男孩《Wonder》袁咏仪:生不了二胎是我永远的遗憾!不做医生,你可能永远不会知道人能坏到什么程度!作家王梆:没有人和人的近距离交往,你永远不知道改变世界的途径在哪|专访热搜上的丑闻,被这部新剧扒光了「社恐」也想贴贴,一款频繁出现在热恋情侣手机里的 App 火了今天诺曼底登陆78周年D日:我们不能忘记他们为自由永远不能回家!刘畊宏一家“住”在热搜上?9岁小泡芙近照超甜!网友:别人家的娃就是香……记住,永远不要吃烂梨警惕!黑手频出,阴谋不断,永远不要低估敌人的邪恶和无底线永远不要低估一个有靠山的中国人对的路,永远不怕远。在北极会看到月亮比太阳大?永远不要低估愚昧的下限 | 科技袁人洋溢着内在热情的正始文学,你了解多少?“永远接纳,永远保持冷静”:KY创始人小姐姐个人内容推荐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一天!重磅!支持罢免洛杉矶县检察长乔治· 加斯康的团体表示:签名已经足够,选票上见!約旦埃及2021(5)死海漂浮樂新冠周报丨期望新冠疫情今年会结束?美国却在热议“今冬会有1亿美国人感染”!公考还在热,下跌上千亿的中公教育怎么凉了?“国际警察”这次为何没能拔刀相助欧洲国家冷战以后已经把自己阉割了,没有能力打什么像样的战争了。亲密关系中永远不要忘记的道理[台湾纪游]台南梅鑫海产店第廿五看过热搜上的这封公开信,我终于理解了莫言拉磨吃煤的童年…我永远都喜欢USC。“这是个永远不会忘记的时刻”:川普在德克萨斯学校枪击案发生后表示“言语无法表达悲伤,很难再去想其他事情了”无论你多少岁,你的肝脏永远不到3岁 | 环球科学要闻黑就黑吧,我永远都喜欢NYU我永远爱你 | 心漫 (Cathy Xinman)敏楠:年轻人的时髦我永远不懂中国销售狂跌35%!阿迪达斯在华巅峰可能永远不会恢复[台湾纪游]台南三好一公道当归鸭第廿六这三句话,永远不要在微信里讲热搜上的贺聪首次Met Gala之行,我们都独家记录下来了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