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ian新闻
>
既要,又要,还要,如何拼经济?

既要,又要,还要,如何拼经济?

财经
[本文3604字,阅读约需12分钟]
最近这不一直聊如何提振信心,如何发钱。当时说,感觉发钱的思路有三种。

大前天的时候写了是时候给老百姓发钱了,聊了聊通过数字人民币从中央普惠发钱到地方兜底的思路,这个更多的是解决需求侧的问题。前天的时候写了变的王思聪,不变的万达,聊了聊通过持续给企业减费降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从而带动更多就业,其实更多的是解决供给侧的问题。

那么有没有一种方式,既能够解决需求的问题,降低群众生活成本,又能够解决供给侧的问题,带动就业,同时还不会带来过多的通胀,带来民生等其他副作用?

就是既要,又要,还要。真的有这样的方式么?今天写第三种路径

大家好,我是圆方,今天我们一起聊聊:

既要,又要,还要,如何拼经济?

先要了解这个,其实需要从历史上去看。在昨天的文章“历史性”CPI?快跑,这是最后的时间窗口!里面提到,第一季度末,世界经济极大可能会遭受到海啸一般的冲击。面对冲击之后的满目疮痍,以及可能出现的大规模失业等问题,如何稳定社会预期,如何织密社会安全网,其实当年大萧条之后,罗斯福新政的一些措施就很值得今天参考。

1929年10月29日,黑色星期二,纽约股票交易所股市大崩盘后,股票市场直到1932年7月8日才触底。很长一段时间,美国民众一直坚守新时代的乐观主义,相信商人、政客和经济学家的劝告,认为经济危机很快就结束。胡佛曾一再强调:“繁荣就在不远处”。在经历几年的恶化之后,美国人由“愉快的绝望”变成了“单纯的绝望”

而绝望不仅仅是生产物资的问题,事实上,美国的生产能力保障大家有饭吃其实问题不大。但是经济崩溃带来的更多的其实是“失业”问题。失业最大的问题是让人失去了自力更生的精神,同时丧失了自尊心。

所以罗斯福新政中,除了大家所熟知的《工业复兴法案》,很重要的一条就是《社会救助法案》。

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180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1000座飞机场、12000多个运动场、800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划。


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实际上,中国在过去二十年,不断加大的政府投资,“铁公基”建设,大体思路也是这样。应该可以肯定,2023年投资拉动,以工代赈一定会依然是市场的主旋律。

只不过,这一次有所变化,在过去的二十年里面,投资更多的是“外循环”电力,公路,码头,工业园区。本质上是降低我们的生产成本,让中国的产品在全球拥有竞争力。很多人都说什么“人口红利”,事实上,如果没有中国的基础设施,电力,交通等保障,有人其实用处不大,这一点看看印度就知道了。

但是,投资“外循环”带来的也有副作用,因为外循环要求我们压低国内成本,包括但不限于粮食成本,教育成本,医疗成本,甚至包括体育娱乐成本。因为这些成本都会提升劳动力价格,从而让中国经济在早期丧失竞争力。同时,外循环要求资源要素聚集到大城市,这样才能提升效率。这也造就了中国几大城市天价的房价

不过今天情况变了,新发展格局要求我们从“外循环”转向“内循环”,内循环就要求我们,通过实质上提升居民收入,降低居民生活成本,通过更多的服务业来带动经济达到下一个发展阶段。所以,2023年的投资,更多的是围绕着“内循环”去走的。同时也会要求做到公共服务均等化,让全中国所有地方都能够受益。

比如高标准农田建设,比如更多的医院学校,比如通过对于县一级的“科教文卫”的投资,加上打通物流渠道,从而让县里有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消费市场,让一部分城里的人回到县里就业生活。


前面啰里啰嗦的说了这么多,可能有小伙伴要问,方法呢?圆方你说的既能够解决需求的问题,降低群众生活成本,又能够解决供给侧的问题,带动就业,同时还不会带来过多的通胀,带来民生等其他副作用的方法呢?

别着急,举一个例子或许大家就明白了,普惠托育

近年来,随着国家生育政策的放开,社会上并没有如同“专家”预测的那样,出现一波“婴儿潮”,反而是出生率不断下降,过去三年,生育率已经逼近一个代替更迭的临界点。带来大家不愿生,不想生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个是教育成本,在过去虽然通过义务教育,中国已经基本做到了基础教育上学不花钱。但是家长们为了更好的机会,会不自觉的开始内卷,各种辅导班越来越多,越来越卷。最终人为的推高了各种教育成本,有人说过北上广深大城市,一个孩子的补习费用能够高达百万,这当然对于国家发展没什么帮助。这也是过去数年双减政策打击教培行业的底层原因。

除了教育成本,还有一个是早期的“养育成本”,因为中国非常重视女性权益保护,女性就业率,社会劳动参与率全球领先。这也带来一个副产品,就是“产假之后”,夫妻双方没有更多时间去照顾“1-3岁的宝宝”。在孩子上幼儿园之前的这段时间。要么家里老人愿意帮忙带,要么夫妻双方有一人放弃工作机会,要么只能雇佣育婴师或者送到托育机构,但是价格不菲,动辄五六千,七八千。

这并不是普通家庭可以长期承担的。所以带来的问题是大家生的起,教的起,但是养不起。但是能让托育机构价钱便宜下来么?也很难,作为商业化机构,托育机构也要承担投资建设风险,运营服务风险,房租,人工,市场拓展哪个钱都少不了。圆方测算过,做1-3岁的托育,如果是纯商业化运营,收费在4000左右才是刚刚保本运营,5000元钱可能才能算的过来账。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悖论,需要的用不起,用得起的不需要。那怎么办呢?这个时候“政府投资拉动”+“以工代赈”就派上了用场,在这方面大概可以有三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建设补贴

为了保证投资建设的托育机构,是市场化运作的,是出于实际需求的,不会出现大量政府工程建好即闲置的状况。政府应该选择合规的托育机构,给予60%-80%的建设补贴。降低托育机构的投资成本,减少投资周期,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到这一行业提供服务。

同时要注意,补贴金额发放应该是托育机构投入运营后一段时间分批进行发放,避免有机构恶意套取补贴而不是实际提供服务。这样,在拉动了社会投资的同时,也保证了托育供给的充足,当然也带来了大量的就业。


二、发放“托育”消费券

针对3岁及三岁以下的家庭,普惠发放“托育”消费券只要是本市居住的市民都可以领取)。消费券可以根据各地不同情况定在1000-2000元。比如北京上海可能是2000,郑州武汉可能是1000元。消费券必须把孩子送到托育机构才能核销。托育机构拿到消费券可以真金白银从政府处领取财政补贴。

这里要注意,之所以是发放消费券,是为了让大家把孩子真的送到托育机构,从而解放家里的劳动力,同时也带动托育方面的消费。如果直接发放现金补贴,估计会攒起来和其他收入凑凑用于去再买套房什么的。这样,在拉动了社会消费的同时,也降低了家庭的1-3岁的养育成本,也同时解放了更多的生产力。


三、政府供房,服务限价

过去两年,随着疫情的反复冲击,再加上网络购物,直播带货对于线下零售的冲击,市场上的空置商铺,写字楼,门面房越来越多。其中有很多政府,或者地方平台公司持有的物业。应该鼓励政府整合这些空置房产,批量提供给从事托育行业的企业。给予相对便宜的房租的同时,要求在服务端予以限价。比如北京上海可能限价5000元/月,郑州武汉可能限价3000/月。

整体算下来,建设补贴降低20%的整体成本,房租优惠又降低了20%的成本,消费券又补贴了20%的成本,这样一个原本需要5000元才能够享受的服务,比如郑州武汉这样的二,三线城市,就能够把每个月的价格控制在2000元,这样就变成大多数家庭可以承担的一个价格了。


最后我们算算整体国家方面的大帐。

通过这样一个方式,一方面拉动了社会资本的投资,这样民生需求相关的项目,保证投资能够持续的创造现金流而不会闲置;同时项目持续运营起来后,这些带动了一大批人的稳定就业另外极大的降低了年轻群体养育的负担和压力,解放了年轻人的劳动力,提高了社会整体劳动效率

同时因为这样的“发钱”不是发的现金,而是对价产生了服务供给,并不会显著增加社会层面的现金流,带来通胀,最为关键的是解决了年轻人生的起,养不起的问题,从而遏制中国生育率持续下滑的现状,从而为中国长期人口结构和经济发展助力。

大家品一品,这样的“发钱”方式,是不是做到了既能够解决需求的的问题,降低群众生活成本,又能够解决供给侧的问题,带动就业,同时还不会带来过多的通胀,带来民生等其他副作用?

是不是做到了既要、又要、还要呢?所以想来,和前两天提的那两个方案相比,这个方案被采用的概率可能会大很多。这样的项目其实还有很多,健康,健身,养老,医疗等等,如果这些成本都通过这种方式降低了,那么大家伙是不是更愿意放开手消费了呢?

听党话,跟党走

学习时间
要立足服务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优化区域教育资源配置,加快形成点线面结合、东中西呼应的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发展战略水平。

——2020年9月22日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

戳这里提交新闻线索和高质量文章给我们。
相关阅读
全力拼经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传递重大信号百度何俊杰:创新就要「既要又要还要」“拼经济”不应该是“拼凑”经济!对话三大类目头部抖品牌:内容和货架,我们“既要又要”外企为什么用“bullish”形容中国经济?如何站在央行的立场思考经济?当务之急是提振信心、全力拼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回暖,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专家建议“百姓拿出13存款来买房”,是为了拯救中国经济?再见了!广州刷屏:​“此轮疫情发布会将告一段落”!进北京也不弹窗了!多地出手猛拼经济:包机出国抢订单!这家高精定位巨头,为何拼命盘活「北斗+」生态?两次降准后,2023货币政策如何“开箱”呵护实体经济?西方为什么对独裁者习近平眉开眼笑?PMI明显下降:当务之急是全力拼经济当别人问及我不懂的事情以色列自驾游(3)地中海空中花园 - 海法不宜对2023年形势盲目乐观,全力拼经济,推动中国经济回暖历史之眼“预测”ChatGPT未来:新型AI将如何颠覆经济?否极泰来,拼经济——对当前经济形势的判断「拼经济」时代突降,打工人要如何理性开发「出海副业」?某地包机刷屏,天之道还是人之道?“包机抢钱”,搞表演还是搞经济?拼经济,拼经济,争分夺秒拼经济!移民,既要英语系国家,又不出国,还有得选吗?政府引导基金诉求背后:既要、又要、还要这一次,该全力拼经济了外资和内资,谁更懂中国经济?全国拼经济浪潮下,东北的出路在哪?能否建立经济特区?新设直辖市?太太去趟英国,回来升级做外婆E=mc2果然不属于相对论中国大使:拼经济 促合作 固友谊;牛弹琴:中国经济王者归来高层明确——是时候全力拼经济了2023全力拼经济——四季度政治局会议传递重大信号当务之急是把发展放在首要任务,是该全力拼经济了创纪录背后,俄如何建立战时经济?张维迎:什么是真正的市场经济?争议中的梅洛尼新政:拥抱优绩主义为何难以重振意大利经济?
logo
联系我们隐私协议©2024 redian.news
Redian新闻
Redian.news刊载任何文章,不代表同意其说法或描述,仅为提供更多信息,也不构成任何建议。文章信息的合法性及真实性由其作者负责,与Redian.news及其运营公司无关。欢迎投稿,如发现稿件侵权,或作者不愿在本网发表文章,请版权拥有者通知本网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