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颜值小伙卖猪头”走红,折射社会依旧存在职业偏见
据报道,1月13日,广东惠州,一名00后小伙在菜市场卖猪肉,因高颜值意外走红。视频中,小伙围着围裙在剁猪肉,手法娴熟,游刃有余。据了解,小伙22岁,身高185cm。虽然穿着十分接地气,但丝毫不影响他的帅气。小姐姐排队等待买肉,有位顾客直接砍价要求抹零,56元最后仅收50元。他开玩笑称,“这就是老婆本存不够的原因”。对于这么年轻就在菜市场卖猪肉,他回应称“二十岁出头做什么都不丢人,什么都不做才丢人”。
“高颜值小伙卖猪肉”走红,是大家觉得这有“反差”,而之所以存在“反差”感,源于根深蒂固的职业尊卑意识,把职业分为三六九等。“高学历低就业”与“高颜值低就业”一样,都阻碍求职者的多元选择,我国社会要消除对职业的偏见和歧视,倡导“体面就业”,而不是“面子就业”。
这名“高颜值”小伙对自己从事卖猪肉职业,是很坦然的,不认为这有什么丢人,自食其力就值得骄傲。我国社会有部分人存在着“面子就业”观念,即要从事有“面子”的工作,否则就觉得丢脸,还有的求职者干脆有业不就,宁愿啃老也不做“没有面子”的工作。“面子就业”与联合国倡导的青年“体面就业”是不同的,“体面就业”强调的是就业有尊严、充分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利,也就是说,追求“体面就业”,恰恰不能有“面子就业”观念,每个合法职业都值得尊重,从业者都有尊严。
北大“才子”陆步轩卖猪肉,从“给母校丢脸了”到把卖猪肉做到了“北大水准”,成为励志偶像,就折射出“面子观念”对就业、事业发展的影响。他刚选择卖猪肉时,就连自己也认为很落魄,是给母校丢脸,在他因卖猪肉拥有上亿身家后,却挣足“面子”,获得“尊重”。但很显然,社会舆论“尊重”的不是职业,而是所谓的“财富”。
这是必须扭转的职业观念。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去从事十分普通的“低端”职业,舆论发出“高学历低就业”的感慨,质疑大学毕业为何去从事这些职业。不得不指出,这是高等教育精英时代,把大学毕业生定位为“精英人才”的传统认知在作怪。我国已经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2021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57.8%,在不久的将来,城镇新增就业人口将都是拥有大专及大专以上的大学毕业生,如果他们都不愿意去从事普通的“低端”职业,那么,这些职业谁来从事?进一步说,未来卖猪肉的小伙子,都将至少拥有大专学历。
这是不是人才浪费呢?并不是。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目的,就是让绝大多数劳动者都接受高等教育,由此让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有更高的文化程度,并提升行业的服务水平。这要求每个高校毕业生转变求职与就业心态,也需要社会转变对职业的传统看法。每个进入职场的年轻人,都应淡化身份意识,摆脱面子观念,以普通劳动者心态对待求职,不能眼高手低。而社会对于年轻人求职、就业,也不能再用传统就业观为其设定框架,认为拥有什么学历,就必须从事什么职业;有高颜值,就应该靠颜值吃饭,获得更好的职业;等等。
这不但不利于整个社会从以前强调身份、学历的学历社会转向能力社会,也会影响到劳动者的职业荣誉感。就如这位引起关注“走红”的小伙,他对自己从事买猪肉职业很坦然,但是,有不少年轻人,却会有思想负担,哪怕没有其他合适的工作,也不愿意去卖猪肉,就是卖猪肉也三心二意干不好这份工作。因此,何时社会对就业的“反差”不敏感,也就意味着不再有就业偏见和歧视,年轻人拥有根据自己兴趣、能力规划自己职业发展的自主空间。
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时代,迫切需要消除职业的三六九等,以及与之对应的就业歧视和偏见。因为只要存在就业歧视和偏见,就会阻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并由此影响高等教育形成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制造学历内卷和学历高消费。年轻人为了获得所谓的更好的职业,拼命追求提高学历,这才会制造人才浪费和职业发展焦虑,而不是快乐从事自己适合的职业。(来源:北京青年报)
本文作者:熊丙奇
教育学者,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