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存款激增,多到银行都不想要?
作者:千雨2022
福字上墙,玉兔迎春的宣传画一登场,就预示着一年一度的银行“开门红”拉开了序幕。
对于银行来说,开门红好比电商大促,逐渐演变成业内的传统。
按照行业术语解释,开门红指银行采取各项措施,以在新年伊始大力“吸金”,为全年工作夺得“好彩头”的一种营销现象。产品囊括:存款、理财产品、保险、贷款......
在抖音、快手等短视频平台搜#2023银行开门红#,环肥燕瘦的视频一刷一大把,重视程度可见一斑。
今年开门红纷至沓来,从居民和银行的动向当中能体察出何种氛围?
这届居民有多爱存钱
要研究本届银行开门红的特色,不妨从居民的喜好出发。
多存钱,贯穿整个2022年,也是居民资产大迁移中,最靓丽的一道风景线。
根据央行最新发布的金融数据,2022年全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同比多增6.59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根据国信证券的研究,从不同省份新增居民存款绝对规模来看,江苏、广东、浙江2022年前10月累计新增居民存款同比大幅多增,同比多增规模均在5000亿元以上,赶超北京、上海、四川。
不少专家更是用“超额储蓄”来定义这次存款大批量增多的现象。
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在接受证券时报采访时表示,居民阶段性增加预防性储蓄,或将资金和金融资产向银行定期存款或大额存单产品切换,从而带来超额储蓄规模的上升。
此前我们也写过一篇剖析银行大额存单火爆的文章。在最近银行开门红期间,大额存单依旧成为不少居民追捧的对象。
《金融时报》记者在调研中发现,尽管大额存单利率在下降,甚至比利率上浮后的同期限定期存款并没有明显优势,但居民依旧对大额存单、特别是三年期大额存单的购买热情高涨,一单难求的现象较为普遍。
不单单是个人,企业也开始从疯狂投资,转而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2022年8月,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的一句话道出了不少企业家的心声。
据报道,在公司内部文章《整个公司的经营方针要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中,任正非表示:要把活下来作为最主要纲领,全线收缩和关闭边缘业务,从追求规模转向追求利润和现金流。
华为并不是孤例,不少企业开始奉行“现金为王”的理念。
中国国际财税博览会联合分贝通近期发布的报告显示,52%的企业都选择进一步减少开支,压缩成本;31%的企业选择开发新的业务模式增加收入;20%的企业选择围绕现金流管理展开业务活动。
来源:《2022企业现金管理报告》
我们熟悉的一些互联网大厂,不管从人员优化还是福利方面也开始能省就省。
一边现金为王,一边投资趋于保守。
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以及银行理财产品净值化转型加速推进,上市公司逐渐倾向于投资银行结构性存款。
不久前广汽集团公告称,公司使用部分暂时闲置募集资金11.9亿元购买了银行可转让大额存单。
银行已经不差钱了?
尽管储户仍青睐利率高且保本的产品,但站在银行的角度,或许其纯粹想吸纳核心存款的愿望已经没有那么急切了!
1、主推产品变化
根据不少媒体的反馈,银保产品成为今年不少银行的重头戏。
界面新闻从多位国有大行理财经理处了解到,目前大行在“开门红”期间主推的理财产品主要是保险,包括两全险、年金险等产品。
笔者也走访了几家上海地区的股份制银行,询问了开门红期间主打的产品:保险这一选项是囊括在内的,主推的基本也是自家集团下面的产品。
另外,在询问定期存款,特别是大额存单时,他们也并没有特别要推荐的意思。
当然,这跟居民的喜好脱不了干系。今年以来,理财产品表现不稳定、利率走低大背景下,居民的诉求还是很朴素:风险小利率高!
不过,在投资中,这本来就是很难平衡的事情,要不牺牲风险,要不牺牲利率,或者在某些产品中,我们就得持有非常长的时间。
2、并非都把利率当噱头
靠短期提升利率来吸收存款的策略,似乎并非今年的主流选择,反而出现了分化的现象。
据《时代周报》观察,目前国有大行和股份行的存款利率未出现明显变化。元旦后多家中小银行上调存款利率,加大对包括存款在内的重点业务的营销宣传力度。
银行上调存款利率也讲究对策,部分银行选择性上调存款利率,出现利率倒挂,存越久利率越低。
不过,另外也有一些小银行,跟随此前大行的步调,开始小幅调低定期利率。
有银行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对于银行而言,2023年开门红存款压力并不大,竞争的焦点在于低成本吸储。因此相较于高峰时,今年开门红期间各家大行的大额存单利率不算很香。
目前不少银行的做法让市场开始纷纷议论,银行已经不差钱了?
有专家认为,由于储户的存款热情,今年年底银行可能“并不缺存款”,反而面临资产荒,缺乏优质资产,因此,不少银行今年开门红将信贷产品作为发力重点。
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居民存款,需要支付利息,是负债;贷款,需要收取利息,是资产。从收入支出角度,负债是支出,资产才能为银行带来收益!
居民本身多存钱没啥问题,对于银行来说,吸纳来的存款只要能合理转化为贷款,就能被很好地利用起来。关键问题在于:存款与贷款能否达到平衡?存款是否有宣泄的出口?
从2022年12月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来看,12月企(事)业单位贷款增加1.26万亿元,居民贷款新增1753亿元,同比减少1963亿。
分部门看,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将这种现象总结为:当月信贷结构延续“对公稳、零售弱”的格局。
然而,上述行为却给银行造成两种压力:上市银行存款占总负债的比重进一步提升;居民和企业融资需求疲软,导致上市银行存贷出现下降!
超额储蓄论是否成立?
何为超额储蓄?通常指的是,显著高于往年平常储蓄之外的储蓄,直接表现为新增居民存款的快速增长。
根据央行的最新数据,2022年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其中住户存款增加17.84万亿元。
对比2021年末住户存款增加9.9万亿元的数据,2022年这块存款的增量放大了7.94万亿元。
这是否意味着存在超额储蓄的现象,并且因受疫情影响,今年居民收入、存款多增了7.94万亿?
这里其实牵扯到三个问题:是否存在超额储蓄?原因是什么?超了多少?
首先,复盘历史,超额储蓄现象是存在的。
居民存款高增长现象并非今年的特例。拉长历史,存款高增长起源于2018年。在此之前的10年里,每年的存款增量基本都维持在4-5万亿水平附近。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存款增量”并不等于“超额储蓄”!去年住户存款增量的放大,并不意味着居民部门的收入有大幅增长,而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比如,疫情抑制了居民正常的消费行为,金融政策转向造成财富结构的变化,投资品类的转换等。
参考美国、欧洲等其它经济体,要看居民有没有超额储蓄,有多少超额储蓄,并不应该看存款的变化,而应该看居民收入和支出的相对变化情况。
至于超额储蓄的金额有多少?
通过查阅国家统计局的季度调查数据,海通证券测算得出,过去三年多的疫情当中,居民实际的储蓄率明显超出理论值。
尤其是2020年四季度,因为当时经济很强劲,总量经济增速超越了疫情前,但居民出行还是受到较大限制,所以消费需求无法正常释放,带来了超额储蓄。
不过2021年以来,随着居民收入增速的降低,超额储蓄率明显回落。如果考虑到2022年4季度疫情的集中影响,可能当前的超额储蓄规模在3万亿附近,离7.94万亿还有不小的差距。
今年,释放超额储蓄的有效窗口会通往哪里?
微信扫码关注该文公众号作者